蒲耀才:站在“赛”的角度看课评课

分类: 教育行走 |
站在“赛”的角度看课评课
文/蒲耀才
编者按:蒲耀才,原安康市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届陕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陕西名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课堂改革、校本研修多年,勤于笔耕,善于总结。诲人不倦,桃李满园。非常感谢蒲主任拨冗参与本次我校的评赛活动以及对于各位选手的精准点拨。
4月14日,我应高新中学之邀,参与了校级教学能手评赛活动。从早7时至18时,共听了12位高中教师、8位初中选手的课,现从“赛”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浅见。
校级赛教是最基层的赛事活动,它不同于常态课展示,也不同于年轻教师上汇报课,更不同于一般性课堂教学评估。既然是赛,总得有“出人头地”的目标追求,所以每个选手必须心存“赛”的意识,整个过程都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眼前有评委,脑海有情境”。
评委听课不外乎在追问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这里我用例举的方法,说说本次“赛”的瑕疵。先声明一点,20个教师的课都是优秀的,瑕疵是人所难免的,但放到赛场中容易构成失分点,不拘小节是不行的。
教学设计是提供给评委看的,短时间写出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不容易,要有手写教案的准备。
先说高中(上午)
1号:“市长大人”,这类用语意在调节课堂气氛,但不宜。
2号:某节课N个学生连用“然后”,且某学生连用N个“然后”,尽管不是教语文的,但有矫正(评)之必要。
3号:“杀死祥林嫂凶手的是谁?” 问题提得的好,有探究价值。但要注意“有形杀手”与“无形杀手”的问题,即社会悲剧与个人悲剧问题——挖掘文本的社会价值。有学生说“祥林嫂死过四次”,好,教师如果抓住了,就是课堂的新生点。
4号:“M·H”导入很有意思,其时可以引入“新疆棉”,拉近现时社会,就有了学科思政意义了。该课堂导入太慢;在课堂中提出了不少问题,但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变相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会给评委留下不相信学生的印象。
5号:避开教科书例题、另寻一个“图”导入,选例很好,可以延伸数学课的思政性,可惜教师想到了没有做到;本节课没有导入激趣的开场白。缺的就是“赛”的意识。
6号:导入生动,但说“人们都喜欢圆,用圆来做模型制作各种物品”,感觉是废话。概念教学,一要让学生优先掌握它的关键元素,二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使其“一口清”表述出来,做到了吗?
7号:教学设计之“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标表述显得宽泛了些。课堂小结时,教师问“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好用一两句话连贯说出来”,学生沉默,说明概念教学多少有些含糊。缺作业布置环节。
8号:英语老师的课我听不懂,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与以往听过的英语教师相比,虽然课堂气氛很好,环节也很流畅,但教师的发音及课堂用语的表情达意还有提高的空间。
9号:“初次见面,请多多包涵”这类虔敬语不宜;导入课堂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读教材”回答之,但却未预设“看”的机会,转入太快;这节课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少了些。
10号 :有一个探究讨论的环节,问“……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背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我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对象是高中生),这个问题更适合个体理解思考,不求同;开放些,回答可能更丰富些。
11号:提前设计演示图案小了;上节课所用媒体内容未清除,影响学生注意力,算教学微事故;赛教要注意环境要素。缺作业布置环节。教学目标“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大而空。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2号:英语老师的课我听不懂,但与前一位英语老师相比,虽然口语发音流畅一些,课堂太过平时,缺乏创意,活动组织不足,更像一节家常课。此外,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不够得心应手。
再说初中(下午)
1号:组织教学太过随意性,比如分组学习,不能随便说“你们分组吧”;教师说“参会600人”,说明“广泛性”,不注意文本的限制语;这节课篇幅不大,内容丰富,是学科思政好载体,要挖掘,如“两个百年”,国歌等;教者动辄说“如果考试应如何”不好,给人留下为考而教的印象。
2号:事例教学贯穿始终,好。但整个课好像在上练习课。课堂练习强度大了些;课堂教学环节不清爽。
3号:没有作业布置环节;练习强度大了;教学任务完成不轻松;要研究概念教学的策略问题,如概念的元素、概念的表述。
4号:又是一节英语老师的课,这位老师一看就是一名把关教师,课很实,明显更注重课堂实效。但开始的导入显得过于平淡,学生没有出现明显的兴趣波动。课堂的组织不错,但缺乏高潮。
5号:以“敢”入课,这好。对比分析层次不很清晰。要抓住“熟能生巧”的生活道理;最后“敢”的延伸启发学生,脱离文本。卖油翁“敢”基于其“技”(熟),否则“敢”就是“二杆子”,艺高人胆大啊。
6号:教学生将文字语言题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本节课在处理上不明晰;教得有些累,或因讲的有些多。
7号:教学设计可能成为失分点,如标点符号;教学目标的定位不等于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确定如“多媒体”是方法吗?“我口说我师”的延伸站时多了些。注意单元目标与该文本的达成点。
8号:教学设计好,课堂思路清,学科特点突出,值得大家借鉴。
再总说几点:
一是赛课及赛讲后的反思都必须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从学的角度回答,目标达成度)?
二是完整的课堂结构。精心设计导语(自然亲切激趣),很多教师没有导入语;转换要自然,有节奏感。精心设计结语(任务余音励志升华),有些教师的课有急刹车或自然歇火的感觉。
三是合理利用教学环境。比如导入的谈话法;分组合作的座位运用;教室的陈设与教学情境有无可用处。
四是重视学科素养与学科思政。学科思政渗透贵在“融”,不可生搬硬套。平行线的那个图与“自信”,地理讲城镇化,历史讲共和国成立,语文讲劝学、讲叶圣陶,英语讲世界各地的节日,祥林嫂与时代变迁,国家行政机关,民族工业,生物讲疾控,等等,细心挖掘,都有契合点。
五是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要善于发现生成点。比如“祥林嫂死过四次”,要点赞学生,要给他话语权。
六是教案与学案不可等同。可以写简案,但架构要全,反映完整的教学过程。三维目标确定要紧密结合本节内容,有可操作性、检测性。
七是要会扬己所长,避己之短。要在20分钟里尽可能展示自己教学实力,课堂驾驭力,调动学情的组织力。
八是注意课堂语言。不说废话,评价语要因生而异,不要把“考试”挂在嘴上。要注意倾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