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方普觉寺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十方普觉寺,又称卧佛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卧佛寺路北京植物园内,植物园北园的北部区域。西距香山公园1.2公里,南距八大处公园9.5公里,东距颐和园5公里,东南距故宫博物院22公里。
这是进入十方普觉寺区域的木牌楼,牌楼为四柱三楼式,简瓦屋面,中门门楣上方镶嵌横扁,横扁上阳刻“智光重明”四个金色大字。木牌楼北侧有长达百余米的林荫道,林荫道北头就是琉璃牌楼。
钟鼓楼的北侧是就是山门殿,山门殿东西两侧有裙房加角房,其中有售票处、值班室、法务流通处等寺庙辅助部门。十方普觉寺中路围成廊院,东西路各建若干院落,中路与东西路间隔有南北巷道。这种布局是唐、宋以来一些寺院东西廊外分列各院的廊院制度的遗留,对了解古代佛教寺院的发展演变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穿过山门殿,就进入了十方普觉寺的一进庭院,一进庭院的正殿就是“天王殿”,一进庭院的东西两侧建有相同的配殿。十方普觉寺坐北朝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围成廊院,东西路各建若干院落,中路与东西路间隔有南北巷道。中路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
进入天王殿,殿内迎面佛龛中供奉的是,左手持乾坤袋、右手持佛珠、大耳垂肩、慈眉善目、喜笑颜开的大肚子弥勒佛。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是从佛受记(预言),将来为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置成为未来佛的菩萨。中国一些寺庙中供奉的笑口常开弥勒像,依据的是五代时的契此和尚。因传说其人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后人广塑造像供奉。弥勒信仰在古代中国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支,宣扬弥勒菩萨以“与乐”和学识广博著称。另外,弥勒作为人名也被认为是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始祖,据传《瑜伽师地论》等经典为其所说。
天王殿东西两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身高半里,住于须弥山半的四方。英勇骁战、不畏艰苦。护法、护民、护国、护家。被人们以不同的形式记挂在心中。
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四大天王被描写成纣王阵营中的魔家四将:南方增长天王为魔礼青、西方广目天王为魔礼红、北方多闻天王为魔礼海、东方持国天王为魔礼寿。《封神演义》中:“魔礼青,魔家四将之首,长二丈四尺,面如活蟹,须如铜线。手持宝剑,名曰青云剑。剑上有符印,中分四字:‘地、水、火、风’,这风乃黑风,风内有万千戈矛。若人逢着此刃,四肢化为齑粉。若论火,空中金蛇缠绕,遍地一块黑烟,烟掩人目,烈焰烧人,并无遮挡。此外还用一根虎头枪,步战无骑。另有一件法器名唤‘白玉金刚镯’。魔礼红,魔家四将老二,手持一把伞,名曰混元伞,以伞之义谐‘雨’。伞上皆是宝珠组成,有祖母绿、祖母印、祖母碧、夜明珠、碧尘珠、辟火珠,辟水珠,消凉珠,九曲珠,定颜珠,定风珠。还有珍珠穿成四字:‘装载乾坤’。这把伞不敢撑,撑开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转一转乾坤晃动。可吸收对手的法器和兵器。还用一杆方天戟。魔礼海,魔家四将老三,背上一面琵琶,名曰玉琵琶,上装有四条弦。拨动弦声,风火齐至,如青云剑一般,也用一根长枪。魔礼寿,魔家四将老四,用两鞭(后文改成双锏)。囊里有一物,形如白鼠,名曰花狐貂。放起空中,现身似白象,口似血盆,牙如利刃,肋生飞翅,食尽世人,凶猛异常。
天王殿内、弥勒佛祖的背后,供奉的是“韦陀菩萨”。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梵文:Skanda
。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此外,佛教中还有另外一位护法天神韦天将军。相传他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大神将之一,又是护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有很多人把韦驮天和韦天将军相混),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凡有规模的寺庙大多供韦陀尊天菩萨像,因为韦陀菩萨是佛祖的护法神,也是佛法的护法神,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供奉韦陀意为护寺安僧,相传释迦牟尼涅盘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驮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捷疾鬼浑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驮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驮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
二进庭院的东配殿是“伽蓝殿”,殿的正中供奉的是波斯匿王,其左边供奉的是祗陀太子,右边供奉的是孤独长者。殿内的北侧供奉的是关羽像,其左边站着关平,右边站着周仓。殿的南侧供奉的是韦陀坐像。
二进庭院的西配殿是“祖师殿”,祖师殿是三世佛殿(大雄宝殿)的西配殿。殿的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其左边是二祖慧可禅师,右边是三祖僧璨。殿的北侧是六祖慧能禅师,南侧是百丈怀海禅师。十方普觉寺、唐贞观年间,兜率寺始建。元朝时期,兜率寺扩建,改称大昭孝寺,又称洪庆寺。元至治元年(1321年),大昭孝寺修缮,并铸造铜卧佛像。
元泰定元年(1324年),大昭孝寺修缮。元至顺二年(1331年),大昭孝寺修缮完毕,铜卧佛像铸造完成。明宣德末至正统初年,大昭孝寺重修。明正统八年(1443年),大昭孝寺重建,赐名寿安禅林,改称寿安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寿安寺改称永安寺,增建如来宝塔。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永安寺重修。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永安寺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爱新觉罗·胤祥出资重修永安寺,改称十方普觉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方普觉寺重修,增建琉璃牌坊和行宫院 。1955年,十方普觉寺进行全面修缮。2019年,十方普觉寺进行保护性修缮工程。
三世佛殿内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倒座的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也译作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亦译为“文”,是尊称,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释迦族的“圣人”。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法相所现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三世佛殿内东西两厢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像。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三世佛殿前月台东西两侧有配殿,东配殿供有“悉多太子”和“波斯匿王”像,西配殿供奉“达摩祖师”和“地藏菩萨”像。乔达摩·悉达多,或称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尊称为佛陀。然而在历史学和宗教研究中,关于他的生平和成为佛陀的过程,仍然存在许多争议。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乔达摩·悉达多是否就是释迦牟尼的问题,通过历史解读,来探索这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话题。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菩提达摩;南印度人,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地藏菩萨;佛教菩萨名,为梵文Kitigarbha的意译,音译“乞叉底蘖婆”。《地藏十轮经》中称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也有“地藏王菩萨”的称谓。佛经中称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由于佛典记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被认为具“大孝”和“大愿”的德业,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我们从三世佛殿北侧的后门进入十方普觉寺的四进庭院,高于地面的中轴线青石板通道、连着卧佛殿前面的月台。卧佛殿位于三世佛殿后,面阔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单据歇山顶式古建筑,中门门楣上方悬挂横匾,横匾上书“性月恒明”四个金色大字,殿门两侧悬挂楹联,上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下联: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均为慈禧太后手书。
殿内后檐悬有乾隆帝御笔“得大自在”匾。殿内正中存有中国现存较大的铜卧佛一座。铜卧佛身后环立着十二圆觉菩萨。铜卧佛长5.3米,高16米,重约54吨,头西面南,右手曲肱托首,左手平舒放于腿上,铸造浑朴精致,体态自如,充分显示了佛教艺术中的净化肃穆的风格,表现了元代的冶铸技术,为中国现存较大的一座铜卧佛。
卧佛殿内的卧佛是铜铸的释迦牟尼像。根据我国《元史》记载是在至治元年(公元一三二一年)铸成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当时英宗皇帝为修庙铸佛"给钞千万贯、增役卒七千人。"这尊铜像作侧卧姿。卧佛的三面环立着十二尊泥塑像,是十二圆觉。这组佛像,是表现释迦牟尼临终前向他的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佛像铸造精致,体态自然,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成就。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一直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并多次修缮,供国内外游人观瞻。
卧佛殿的北侧是十方普觉寺的五进庭院,五进庭院的正殿是“藏经阁”。两层藏经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双檐歇山顶。
藏经楼后傍依山岗,由石级登上山顶,建有亭台,可俯览全寺。东路院原为寺憎起居处所,从前向后依次是大斋堂、大禅堂、霁月轩和清凉馆,均为四合院形式院落。最后有供奉寺内开山祖师的祖师院。西路院原为皇帝避暑行乐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宫院。最前为一行宫,由假山、石桥、垂花门进入行宫正院,采用四合院带回廊的建筑形式。二行宫院以北是以水作景的三行宫院,院内东西是外封内敞的游廊,正面为一背靠山崖的敞厅。厅前是一个四方的鱼池。后分别称作“凌霄阁”“万松亭”“龙王堂”。
清雍正年间,怡亲王允祥出资修缮,雍正十二年(1734)竣工,雍正皇帝钦赐寺名"十方普觉寺",并作碑文。曹家与怡亲王府关系甚密。曹雪芹居正白旗时,友人称他"寻诗人去留僧舍",知其常流连于香山一带寺庙内。乾隆四十八年(1783),清政府对寺庙进行大修,形成了如今寺庙的格局。其古柏夹道、娑罗树、元代铜铸卧佛等为历来游览者所称道,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卧佛古钟说明:卧佛寺的这口古钟,是乾隆元年(1736年)怡亲王诚造八卦铜钟。高1.31米,口径0.88米,是北京卧佛寺内保存完美的一口古钟,钟为佛教法器,佛教徒做法事时,击之召集僧众。《百丈清规法器章》记载:"大钟:众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幂昧。"佛教认为敲钟可以解脱烦恼,降瑞得福。在我国民间历来有撞钟祈求平安,祈福增寿的习俗。
东路院原为寺憎起居处所,从前向后依次是斋堂、大斋堂、大禅堂、霁月轩和清凉馆,均为四合院形式院落。最后有供奉寺内开山祖师的祖师院。西路院原为皇帝避暑行乐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宫院,从南至北依次是:宫门、假山、水池(石拱桥)、一行宫、假山、二行宫、方水池、三行宫。十方普觉寺的建筑布局对了解古代佛教寺院的发展演变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方普觉寺沿袭唐、宋时代的伽蓝七堂制度,却在山门左右,有回廊配所向东西再折而向北,直到最后面又折而东西回到卧佛殿左右,形成封闭的院落。这一周的廊房,东西十九间(包括山门殿后区),南北四十间(连配殿)形成一个方形。
1957年10月28日,十方普觉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十方普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