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法源寺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法源寺,又称悯忠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南侧隔法源寺前街与唐悯忠寺故址相望。唐悯忠寺故址南侧就是南横西街。西距北京牛街礼拜寺890米,东距湖南会馆370米,南距北京大观园2.7公里,北距故宫博物院5.3公里。
法源寺山门为三座门形式,中间一间为正门,歇山顶,筒瓦屋面,门前石狮一对。两侧门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山门两侧建有八字影壁。山门对面一座砖砌一字影壁。
我们从山门殿中门东侧的便门进入法源寺一进庭院。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整体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要建筑所在,由南至北依次有一字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毗卢殿、大悲殿、藏经楼。
这是法源寺一进庭院,庭院东西两侧有配殿,如法物流通处、客堂、办公室、卫生间等复古建筑。法源寺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一进庭院东西两侧建有两层翘角飞檐的钟楼、鼓楼。法源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是北京较古老的名刹之一。
钟楼、鼓楼周围有多通古碑,刻录着法源寺的过去故事。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法源寺始建。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寺庙完工,赐名“悯忠寺”。唐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
这是位于一进庭院东侧的钟楼正面照片,从这个角度看、钟楼颇有气势。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
这是位于钟楼北侧的四通古碑,虽然日晒雨淋斗转星移,古碑表面刻满沧桑,但古碑上的刻字依然可辩。
是位于一进庭院西侧的鼓楼正面照片,鼓楼北侧有一个便门,可以去法源寺西线古建筑群。明正统二年(1437年),大悯忠寺改名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崇福寺并更名法源寺。
这是位于钟、鼓楼中间十字通道南侧的大型三足鼎式香炉,大香炉南侧还有一个小香炉。这里是善男信女焚香祈福的地方。
这是位于一进庭院北侧、也是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大殿:寺庙中路古建筑“天王殿”。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檁,硬山顶调大脊,简瓦屋面,前檐开石券脸门窗。
进入天王殿,迎面供奉左手持乾坤袋、右手持佛珠、慈眉善目喜笑颜开的大肚子弥勒佛。佛教菩萨名,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是从佛受记(预言),将来为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置成为未来佛的菩萨。中国一些寺庙中供奉的笑口常开弥勒像,依据的是五代时的契此和尚。因传说其人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后人广塑造像供奉。弥勒信仰在古代中国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支,宣扬弥勒菩萨以“与乐”和学识广博著称。另外,弥勒作为人名也被认为是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始祖,据传《瑜伽师地论》等经典为其所说。
天王殿内、东西两侧陈列着明代四大天王的铜造像,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弥勒佛背后是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米。两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皆高1.2米。
这是站在天王殿正门向南看,铜狮子、古柏、香炉、古香古色。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法源寺。1956年,法源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法源寺创办“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
这是天王殿西侧的侧门,天王殿左右都有侧门连廊庞,廊庞至东西院墙、又向北折,直抵最后一进建筑藏经楼,形成一个由配殿及配房围合而成的东西宽50米、南北长180米的封闭殿庭。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
我们从天王殿西侧侧门进入二进庭院,庭院不大、但古树参天、古碑排列有序。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二进庭院的南侧、也就是天王殿的背后是“韦陀殿”,殿门口有木栏杆禁止进入。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梵文:Skanda 。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此外,佛教中还有另外一位护法天神韦天将军。相传他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大神将之一,又是护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有很多人把韦驮天和韦天将军相混),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凡有规模的寺庙大多供韦陀尊天菩萨像,因为韦陀菩萨是佛祖的护法神,也是佛法的护法神,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供奉韦陀意为护寺安僧,相传释迦牟尼涅盘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驮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捷疾鬼浑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驮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驮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
韦陀殿内供奉明代铜铸双手合十的韦陀菩萨坐像。一般来说,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如果韦陀菩萨手托韦陀杵、杵头指天,表示这个寺庙是皇家寺院、或者与皇家有关的大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二进庭院东西两侧有连廊厢房,西侧是“课堂”、东侧是“衹园”。传说康熙曾经想一度把法源寺取消,把和尚都撵出去,其中有一个老和尚,无论官府给予怎样的压力,就是不肯走,他天天不吃饭,只是念经。
康熙的老祖母孝庄皇太后在宫里总是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在念经,觉得很奇怪,找宫女四处查访,到底是谁在宫里念经,却总是找不到人,可是念经的声音还是听得见,于是孝庄皇太后又叫大臣们四处寻找,也一直未果,最后终于查到念经的是法源寺的那个老和尚。孝庄皇太后听说了,觉得非常感动,便叫康熙下旨,恢复法源寺。而雍正又拜这位老和尚做师父,并让自己的替身在法源寺受戒,把法源寺重新修建得更加宏伟。
二进庭院的正殿、也就是中轴线上的第三座大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檁,翘角飞檐歇山顶式古建筑,筒瓦屋面,前出抱厦三间,殿前出砖石月台。大殿中门两侧门柱上悬挂一副对联,上联:法海涵空普滋万類深见灵缘浩森;下联:源头玉宇统攝三千且瞻佛日辉煌。
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有古石碑六通。日久天长斗转星移风吹日晒、古石碑面目沧桑。但是大多数苍劲有力的石刻字尚可辨认,石碑六通记载了历朝皇帝重修法源寺的功德以及寺名的演变历史,许多游客住足观看,了解法源寺过去的故事。
这是大雄宝殿月台前面放置的两鼎大型铸铁香炉,一位年轻信女正在焚香祈福。我发现现在上香祈福的人群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因为他们人生路长,祈福心情重于中老年人。
这是大雄宝殿东侧的一棵高大的国槐,距今已经有490年了,它不知疲倦地目睹着法源寺的兴兴衰衰,由于年老体衰、寺院用三只粗钢管支撑着老国槐的高大身躯。
大雄宝殿内正中佛龛中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佛祖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
大雄宝殿内、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殿中高悬的“法海真源”匾额是清乾隆帝御笔。
我们从大雄宝殿西侧的通道进入三进庭院。有传说:雍正的母亲有一天夜里忽然听到了崇福寺里的钟声,这是宫里人第一次听到寺庙的钟声,于是她认为一定是“法源”才能带给她这样的祥福,于是让雍正将崇福寺改名为“法源寺”。
三进庭院的南侧、也就是大雄宝殿的背后,有一尊奇特石质香炉,一只小猫咪守在香炉的南侧,认真地梳洗着猫脸。
三进庭院的正中间高基之上是“悯忠阁”,悯忠阁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此殿台基较高,据传为唐悯忠寺正殿基座,台基四周有砖砌护栏。悯忠阁殿柱楹联“悯公难忆神州昔日总尘劫;忠臣常颂华夏今朝尽和谐”,楹联将“悯忠”两字嵌入字头。
悯忠阁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支撑式样,内部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较为珍贵。
悯忠阁的西侧连廊殿是“禅堂”,东西配殿各五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简瓦屋面。禅堂是中国禅宗寺院中专供僧众集体坐禅修行的建筑空间,也被称为"选佛场"。其名称源于禅宗独特的教化方式——主持和尚通过棒喝等方法引导修行者开悟。作为寺院的核心修行场所,禅堂兼具"僧堂"的别称,在建筑格局中常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如唐代沈佺期《峡山寺赋》中"禪堂枕江"的描写。
悯忠阁的东侧连廊殿是“五观堂”。五观堂是佛教寺院中僧人集体用斋的场所,用斋时需遵循“五观”思想进行修行。五观的具体内容: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思量食物来之不易,体会农耕艰辛。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反思自身修行不足,谦逊受食。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保持正念,不因食物优劣产生贪嗔痴。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视饮食为疗愈身体的“良药”,非享乐手段。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以修行成就佛道为目标,不执着饮食本身。核心功能:五观堂通过规范化的集体用斋制度(“过堂”),将进食转化为修行过程,强调自律、平等与慈悲精神。
三进庭院的中殿是“毗卢殿”、也是中路中轴线上的第五座大殿。毗卢殿又称净业堂,面阔三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简瓦屋面。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毗卢殿正门两侧门柱是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常清常净性海无波帆正满;下联:不去不回心头有愿月己圆。门楣上方悬挂木质横扁,横扁上凹刻“毗卢殿”三个金色大字。
毗卢殿前的院落中摆放着一“套”汉白玉石雕渎山大玉海,下面的底座是元代原配,上面的玉瓮并不是原配,原配在乾隆年间被移到北海团城,并为其专门修建了“玉瓮阁”。下面两层底座上雕刻精美细腻,细看颇有故事。上面大玉海外周雕刻惊涛骇浪,配雕祥瑞动物、人物,南侧浮雕龙头鱼尾颇为新奇!
毗卢殿又称净业堂或大遍觉堂,殿内供奉总高5.65米、以毗卢遮那佛为主的“五方佛”明代铜质佛像,是从它处移放至此。上层为安坐在须弥座上的毗卢佛;中层为东西南北四方佛;下层为千瓣莲花宝座,每瓣上雕一小佛,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景象。
毗卢遮那佛安放时,因殿堂高度不够,将地面下挖了几十公分佛像才得以安放。五方佛共分三层,毗卢佛(该佛是按明万历帝的母亲李太后的形象制作的)居最高层。
照片右侧游客进进出出的小园门,毗卢殿东西两侧围房,穿过小园门可通往东西跨院,两处小四合院均为一进小院,没有简介,我感觉应该是寺院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
毗卢殿的北侧、也就是三进庭院的正殿“观音殿”,也是中路中轴线上的第六座大殿。观音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檁,翘角飞檐歇山顶式古建筑,筒瓦屋面。大殿中门两侧门柱上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华雨静飘室色外;下联:心珠常印摩尼中。中门门楣上方悬挂横扁,横扁阴刻“观音殿”三个金色大字。
观音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檁,硬山顶调大脊,简瓦屋面,后接悬山卷棚顶抱厦一间。正殿两侧各接朵殿一间。东西配殿各三间。现辟为历代佛经版本展室,陈列唐以来各代藏经及多种文字经卷。
观音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殿中悬挂的“存诚”匾额,为康熙御笔。牌匾为六龙边饰,匾芯上方为康熙闲章“万几余暇”。
我们通过观音殿西侧的小月亮门,进入法源寺的第四进庭院。第四进庭院的正殿是“藏经楼”(卧佛殿),也是中路中轴线上的第七座大殿。
藏经楼,二层,面阔五间,两卷勾连搭屋面。楼后部两侧建有转角楼与配殿相连。现为历代佛造像展室,陈列自东汉至明清历代佛造像精品数十尊,各具神韵,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盘像,长约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
法源寺还有一则传说是清朝前期,每年的四月初八,法源寺总会举办盛大的集市,寺庙对外开放,喜欢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有一天来这里拜访,从前门进去,吃了一顿斋饭。斋饭结束时,他没有按照寺规,将筷子轻轻地放在桌前,而是随意地放下,结果被方丈认了出来。方丈觉得虽然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也不能违背寺里的规定,下令关闭前门,乾隆皇帝只好从后门出去。在回宫的路上,他颁旨下令法源寺的前门永远不许打开。
北宋末年,当金攻陷汴京后,掳掠了徽、钦二帝北上,就曾把宋钦宗拘禁在法源寺内。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南宋遗臣、诗人谢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元廷多次命之为官,均坚辞不就。他病倒后就居住在悯忠寺,看见镶嵌在墙壁上的曹娥碑,泪如雨下:“小女子犹尔,吾岂不若汝哉!”后赴死,成为一代忠臣名士。
位于一进庭院鼓楼北侧的便门,穿过便门是西侧路庭院。法源寺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2025年3月,一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将法源寺的一座石狮子推倒在地,造成摔断、损坏,从视频中看,倒下的石狮子从胸部断为两截。相关专家表示,该石狮子至少有600年的历史,属于明清时期文物,具有较高艺术价值。视频在网上流传后,不少人谴责该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认为其应该对此担责。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表示,鉴定这个文物如果一旦到了一定的级别,重的要上刑法,轻的也是要行政处罚。
这是法源寺南广场的“唐悯忠寺故址”宫灯型石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痛失将士十万,退至幽州城,诏令在出征誓师处立寺纪念,以祭祀将士忠魂。
1979年8月21日,法源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08:30—16:00。交通路线公交北京市内乘坐53、133、专13路公交车,在教子胡同南口站下车前往;北京市内乘坐83、144、381路公交车,在南横街路口北站下车前往;北京市内乘坐5、6、48、57、109路公交车,在菜市口西站下车前往。地铁北京市内乘坐地铁4号线,在菜市口站下车前往。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