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什刹海“望海楼”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在位于什刹海风景区后海北岸半岛上,矗立着一座修建于1994年的具有浓郁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群落——望海楼。
望海楼早年为元代建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复建,是什刹海标志性建筑。《天咫偶闻》记有:“若后海则较前海为幽僻,人迹罕至,水势亦宽。树木丛杂,坡陀蜿蜒。两岸多名寺,多名园,多骚人遗迹。...湖上看山,亦此地最畅。昔翁覃溪先生曾集二十四诗人于湖上酒楼,每月有诗会。一时群羡为神仙中人。”
这里早在康乾时期便就开有酒楼,是那时文人雅士流连品味、寻章觅句的好去处。当年有关部门在海边新规划兴建这样一座观景高楼,恐怕也是为了承继这里曾经的厚重文脉,为游客们打造一处新的观景胜地,给当今乃至后代的文人雅士留下一处指点湖山、抒怀寄情的凭托之所吧。
望海楼三面环水,总体建筑面积7189平米,由主体、阁、亭、水榭等组成,其主体望海楼高15米,滨海临湖,俯可见清流,仰能观青山,是什刹海水系的最高建筑。望海楼所在的什刹海是京城水龙脉的中心点。坐拥玉泉清流,独享燕山灵韵,可谓得天独厚,实乃为京华不可不游之胜景。
望海楼临街的大门门楣悬挂着两副对联,一联是:“望海到太虚,一片烟云摩诘书;观山得欢喜,四时景致太白诗”,另一联目:“乖龙放怀沧海外,湖山凭指点;问鼎畅意山林中,风月任流连”。寥寥几句,便道出了该楼的不凡气势和由此引发的美好情思。其它建筑也都配有文、书俱佳的对联,使整片建筑群落,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重建的望海楼巍然耸立,气势辉宏,还有小桥流水、环绕的连廊,堆砌的假山,青翠的修竹。夕阳下的望海楼流光溢彩,平素的碧波此时变的金光粼粼。望海楼已经成为什刹海标志性建筑,隔岸相望,它与钟鼓楼形成“三楼并立”的壮丽景观,为什刹海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容。望海楼边上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伟岸挺拔,华盖宽厚。树下立有“绿云”石碑,还有文字说明:昔年康熙朝重臣明珠首相府前,今望海俊畔有明开夜合树七株。其中两株据说是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亲手所植。纳兰性德常常邀集文人高士相聚于树下吟诗填词,共尽宾主之雅欢。
望海楼是什刹海风景规划区内启动的第一个整治项目,位于后海半岛上,是一组三面环水、具有典型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景区,楼高二层,阁高三层,工程总面积达7839平方米,绿地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景区内灰色方砖铺地,建有亭台楼阁、码头、折桥、花木栈道及遍植绿竹的广场。除楼内可以开辟出大面积的经营、休憩场所外,半岛上开敞的场地还可以作为露天吧厅、烧烤野炊、情侣幽会、亲友团聚的所在。
望海楼东有小亭,西有问禅桥、两宜轩和芙蓉榭。问禅桥是一条石板桥,桥中央还有一个桥身写有“三分明月”的石拱桥。问禅桥上有一尊观音菩萨像,观音菩萨面带慈悲,手持净瓶做泻水状,头顶发髻处有一佛龛,龛内雕阿弥陀佛坐像。两宜轩是个小卖部,有茶点供应。芙蓉榭没有开放。两宜轩和芙蓉榭有游廊连通。
景区的西出口也有一块石刻:“别业闲游乐有常,望湖楼在梵宫旁”。 后海北沿的望海楼景区是2018年开放的新景区。景区东入口是个小月门,入口处有一块“望海楼记”石刻,简介了望海楼景区。
景区主建筑是1994年始建、1997年建成、高15米、地上三层、地下两层的望海楼,最初是私人会所,现在没有对外开放。望海楼由一个八面、三檐、圆顶的阁楼和一个二层楼组成,三面环水。阁楼西面一、二层悬挂“望海楼”匾额,东面一、二层悬挂“云浅西峰”、“志远风清”匾额,二层楼北侧门楼悬挂“湖山真意”匾额。
碑文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望海楼边上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伟岸挺拔,华盖宽厚。树下新立一石碑牌,名之“绿云”,并作简略解说:昔年康熙朝重臣明珠首相府前,今望海楼畔有明开夜合树七株,其中两株据说是明珠长子、有大清朝第一词人之称的纳兰性德亲手所植。纳兰性德常常邀集文人高士相聚于树下吟诗填词,共尽宾主之雅欢。性德对此树有“绿云”之称。而现在看此树枝繁叶茂,延被极广,望之如浮云行空,确然一片绿云。
问禅石桥:三分明月拱桥板,芙蓉镜。问禅桥上介绍芙蓉镜石刻文字如下:荷花乃花中君子,自古为文人所钟爱。什刹海荷花历来名动京师,燕京岁时记中记述什刹海荷花最盛,六月间侍女云集,凡花开时,北岸一带,风景最佳。
而什刹海荷韵最盛之处,当数望海楼西之芙蓉镜。夏来满池青草,粉黛出水,荷香阵阵,荷花尽展其娇媚,幽雅高洁之风情。倒映在如镜清波上,与游园君子互为观照。但见红衣腻粉,花光人面掩映迷离,真不知人之为人,花之为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