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什刹海公园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什刹海风景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东北部,西侧是德胜门内大街,东侧是鼓楼西大街,前海东侧是南锣鼓巷,南侧隔地安门西大街与北海公园相望,南距故宫博物院3.7公里,东北侧距地坛公园3.2公里。西距恭王府博物馆780米。
什刹海风景区由前海、后海、西海三个弓形湖泊组成,景区面积为132.8万平方米,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什刹海原为“三海大河”一片湖泊,金朝在修建行宫时,将白莲潭水域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分成为什刹海。随着漕河开挖,白莲潭成为金中都的漕运码头。在元朝时,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至明代时,什刹海周边开始修建寺庙、王府等,什刹海风景区雏形初现。清朝末年,什刹海供漕运用水的作用彻底结束,岸边酒楼茶社增多,什刹海成为平民大众的主要活动场所。
什刹海风景区以名宅、府邸、园囿、门楼、寺庙、桥梁、街道等为特色。主要景点包括郭沫若故居、宋庆龄故居、恭王府、醇亲王府、园菊园]、鉴园、地安门、德胜门箭楼、广化寺 、关岳庙 、银锭桥 、金锭桥、荷花市场、烟袋斜街等。什刹海风景区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如农历三月上旬的上巳春禊、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活动等,也包括近年发展起来的什刹海文化旅游节、谷雨文化节、龙舟赛等活动。此外,什刹海地区的特色饮食众多,有苏造肉、油爆双脆等代表美食。
什刹海,古时称为“高梁水”“三海大河”或“海子”。广义上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什刹海、荷花市场、烟袋斜街等,北京南北中轴线的西侧自北向南依次为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三块湖泊在元朝时连为一体,统称积水潭或称海子,又称后三海。从明代起,后三海逐渐被称为什刹海。什刹海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一庙说”;一种是“十庙说”。“一庙说”认为什刹海源于湖边原有一庙称十刹海寺,后来湖因庙而得名。“十庙说”认为在后三海沿岸曾有十座著名寺庙,因而湖泊被称为十刹海,后又按谐音称什刹海。
什刹海三海、北海、中海以及原二环外的太平湖,在辽代时原为一片广袤的湖泊,时称之“三海大河”,湖泊位于古高粱河下游,是永定河在东汉时期遗留的故道。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将军刘靖驻守蓟城时,命军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梁河水灌溉。高梁河水系下游即今什刹海一带。
1153年,金朝在修建行宫时,将白莲潭水域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进入皇家园林区,成为北海和中海,北半部分仍留在民间,成为什刹海。为解决漕运,金朝以白莲潭为水源,开挖了白莲潭至通州的运河——闸河,在中都城北侧又开挖漕河,漕河以白莲潭的上游为起点和水源,分水南下,穿过今西直门内大街旧有横桥直入中都北护城河,以方便北方的粮船通过河道直达中都城下,由此白莲潭成为金中都的漕运码头,起着供水、调节水库和泊船的作用。
元朝占领金朝中都城后,忽必烈在金中都的东北处重新营建城池,元大都城规划设计师刘秉忠以什刹海水面的最东端画了一条南北直线,作为元大都城的规划基准线。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是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每年江南地区的数百万石粮食通过京杭大运河到达通州,再通过通惠河来到什刹海。
元朝百余年间,什刹海的积水潭共经历5次大挖大修。第一次是1262年,引玉泉诸水入大都城;第二次是1291年,引昌平南的白浮诸水入城;第三次是1319年,重修积水潭水岸工程;第四次是1321年,疏浚积水潭上游和玉泉河;第五次是1324年,修海子南岸工程。积水潭的多次工程修建,使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与南北大运河连通,成为大运河北端的码头,也使什刹海等成为可以调节蓄泄的完整水系。
元朝水利最高机构都水监(水利部),就设在什刹海东岸万宁桥附近。元朝以白莲潭水域为中心建立都城后,将白莲潭截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水域被圈入了皇城内部,改称太液池(现在的北海和中海),作为皇家御苑的一部分,北部水域则称为积水潭(又名海子,现在的前海、后海、西海)。
明朝,公元1403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开始修建北京宫殿城池,通惠河上游的一段被包入皇城之内,从此漕船不再驶入积水潭,积水潭的名称也逐渐为什刹海所代替。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在太液池的南部开挖新湖,即现在的南海。南海挖成后,太液池就形成了今天的三海式布局,最北部为北海,中部为中海,南部为南海,北海与中海以金鳌玉蝀桥为界,中海和南海以蜈蚣桥为界,中海、南海紧密相接,又合称中南海,这三片水域在明代仍延续着“太液池”的称谓。
明朝起,由于什刹海湖水面积逐渐缩小,人们开始在周边修建寺庙、王府、楼馆、官署以及私家园林,什刹海开始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据清初《日下旧闻考》中记载,什刹海有名园莲花社、虾莱亭、漫园、定园、镜园、定国徐公别业(太师圃)、刘茂才园、湜园、杨园等。庙宇也有镇水观音庵(汇通祠)、莲花庵、十刹海寺、宏善寺、寿明寺、小龙华寺、广化寺、真武庙、清虚观、大藏龙华寺等。
此外,什刹海湖畔还有众多文人聚集的厅社,如供雅集的莲花社、供清赏的古墨斋、供美食的虾菜亭等。明朝的什刹海因白浮泉水断流,来水量减小,水位下降,水面积缩小,水中出现了陆地和岛屿 。由于积水潭水源白浮泉流经明皇陵之前,被认为“有伤风水地脉”,遂被废弃。积水潭因此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面缩减,原来广袤湖泊渐渐缩成了三片小的水泊。三片水泊相交处分别建德胜桥和银锭桥,作为跨河的交通。三片水泊当中,德胜门以西的水泊被称为积水潭,中间的水泊被称为什刹海(现在的后海),最南面的水泊因种满荷花而被称为荷花塘(现在的前海)。
清朝时,明代府第、亭园、寺庙大多摒弃,新一代的王府和花园开始出现,主要有柳荫街附近的恭王府、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除此之外还有成亲王府、庆王府、阿拉善王府、罗王府、涛贝勒府等。清乾隆时期,曾多次对什刹海疏挖清淤。同时期乾隆宠臣和珅得势,和珅在什刹海后海西岸月牙河围绕的岛上修建府宅,并在什刹前海中部修了一道南北向的堤岸,将整个什刹海前海分为东西两部分,这样什刹海水域就由明时期的三片水域变成了四片。
清朝末年,什刹海岸边酒楼茶社也逐渐增多,如天香楼、庆和饭庄、会贤堂,地区活动趋于平民化和大众化,时有京韵京味的民间文艺演出。宗教活动、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护国寺庙会和什刹海荷花市场。1901年,通惠河漕运全面停止,什刹海供漕运用水的作用彻底结束。
民国时期,什刹海由于连年军阀混战以及日本侵华军队的占领,什刹海多年失修,“城内水道,几已完全淤塞”有的地方“几被垃圾填平,更无水流之可言矣” 。这一时期三片水泊由明时期的“积水潭”“什刹海”“荷花塘”之称演变为“什刹西海”“什刹后海”“什刹前海”,简称“西海”“后海”“前海”,什刹前海西侧的水泊称为“西小海”。据《故都变迁纪略》记载,“今名近地安门者为十刹前海,稍西北为十刹后海,最西北近德胜门者为十刹西海” 。
新中国成立后,什刹海进行了废田还湖,恢复了水面。并修建了一条渠道将什刹西海与什刹后海连接起来,20世纪60、70年代另建引水渠道,20世纪90年代打通了地安桥,将暗河改为明沟,什刹海水经桥下东流,并将地安闸移建至地安桥东。
什刹海地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东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东接前海西街,北转至毡子胡同、大翔凤胡同,西接柳荫街,北至羊房胡同,向西至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景区面积为132.8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34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
什刹海水源主要来自密云水库,少量来自官厅水库,来水经昆明湖、京密引水渠、高粱河、转河等,最后流入什刹海,下游泄水流经北海至中南海。整片水域由西海、后海、前海等3片狭长的水域组成,上游为高粱河—转河河段,下游为北海。
北京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0~12。1月温最低,为-7~-4;7月气温最高,为25~26。全年无霜期180—200天,年均降水量626毫米。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冬季盛行西北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云量稀少,多大风;夏季7~8月多为高温多雨天气;秋季天高气爽,舒适宜人。什刹海是北京城内的一座天然水库,是北京的调温器和加湿器,它可以减弱北京城中心区域的“热岛效应”,使北京四季空气清新,气温宜人。
什刹海风景区的文旅活动丰富多彩。中元活动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佛教界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追莫祖先,布施亡魂。晚清时在什刹海附近的广化寺等寺庙,凡有条件的均举行规模不等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的具体过程是,事先向施主募化筹金,法会开坛前在山门贴出“祈建盂兰道场”大字,并揭示黄榜召请各界孤魂同赴法会。上午由方丈讲经,下午僧众和居士诵经,然后祭送法船,运至附近空地焚化。广化寺等因临近什刹海则送水上焚化。什刹海盂兰盆会放河灯这一民俗活动经久不衰。1998年时,什刹海曾举办什刹海河灯游园晚会,2001年时,广化寺也曾举办盂兰盆会,并举办放河灯活动,什刹海放河灯已经成为七夕节等节日的重要活动内容。
谷雨文化节2024年4月,什刹海畔举办“谷雨文化节”,民俗专家为游客讲解民俗知识,泥彩塑传承人和牛皮烙画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游客在此体验文化根脉、体验节气习俗。“龙舟赛”2024年6月,“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动开幕式暨“龙舟赛”开赛仪式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大运河流经沿线多个城市的12支龙舟队齐聚北京什刹海,以赛龙舟的形式促进交流,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戏剧活动在什刹海遇见梅兰芳主题活动,2022年,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开展“在什刹海遇见梅兰芳”主题活动,青年京剧演员现场表演梅兰芳先生《天女散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剧目的经典选段。2024年,什刹海街道推出“水脉星辉——郭守敬与大运河”戏剧活动,来自什刹海街道辖区内的中小学生现场表演了郭守敬治水的过程与故事。
诗词活动:明代,什刹海地区逐渐变成府邸、名园、寺庙三多的居住游览区后,文人学士参与游赏吟咏的人数渐渐多了起来。明代“荼陵诗派”首领李东阳,幼时曾居住什刹海一带并将自己的故居称作“西涯”,还曾写有西涯杂咏12首。清代,诗人雅集活动的规模、次数进一步扩大。同时,还出现了每月均有活动的诗会。如法式善诗龛,法式善每逢荷花盛开之际都和一批知已雅集什刹海畔饮酒赋诗。清末,张之洞在什刹海雅集活动中,曾赋诗:“对岸乔林付暴烟,荷花愈少愈堪怜。虽然不是沧桑事,但惜西涯变稻田”。民国初,陆润摩曾在会贤堂组织过一个诗社,取名为“莲花社”。新中国成立以后,词人张伯驹迁居什刹海,于1955年成立并主持“饭后诗钟集”。张伯驹集白居易句有《科甲翰林·聋子》,黄娄生撰《阮籍·帝国主义》等
1998年,什刹海“水上游”旅游项目开始启动,“水上游”采用的是橹船,橹船的船首和船尾两端翘起,中间支有紫色顶棚,棚下放置茶几,茶几两侧设有长凳。摇橹在橹船的尾部,船夫着黄马甲、戴斗笠。水上游分为“白天游”和“傍晚游”。白天游采用水陆结合的方式,在水上观光银锭桥、万宁桥,遥望钟鼓楼等景点,上岸后改乘三轮车游览胡同民居。傍晚游除了水上观光外,还可以放河灯。
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建设了“什刹海文化探访路”项目,线路共有四条,分别为第一条“致敬经典必选之旅”,该线路自烟袋斜街始,经银锭桥、德胜桥、恭王府等,于地百游船码头止;第二条“世界遗产寻迹之旅”,该线路自钟鼓楼始,经万宁桥、金锭桥等,于郭守敬纪念馆止;第三条为“人文遗存游访之旅”,线路自梅兰芳纪念馆始,经辅仁大学旧址、陈垣故居、柳荫街等,至郭守敬纪念馆止;第四条为“魅力新生体验之旅”,线路自西海湿地公园始,经西海48文化创意产业园、德胜公园、南官房胡同等,至荷花市场止。
2020年7月,电视剧《什刹海》开始播出,该剧由付宁执导,刘佩琦、曹翠芬、连奕名、张龄心、关晓彤等主演,讲述了北京什刹海胡同里一家人的故事。
油爆双脆是萃华楼名菜,主要食材是鸡胗、猪肚、猪腰子等。这道菜做法考究,对火候的掌握要求非常精准,火候不够不熟、火候过了不脆。吃起来要肉质脆脆的、嫩嫩的,嘴里面的味道是香香的,而且很新鲜。
炸空心虾脯是丰泽园名菜,它讲究的是清、鲜、香、嫩、脆这五大特点,尤其以清、鲜为最。炸空心虾脯最讲究的是丸子心儿里的那个肉皮冻,把它炸化了就成汤了,吃起来是外焦里嫩。
抓炒里脊是仿膳的看家菜,主要食材是猪里脊肉,这道菜与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大虾被称为清代宫廷菜“四大抓炒”,是北京风味名菜中的代表作品。
2005年10月,什刹海地区入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北京什刹海硬核旅游攻略,一口气看遍49处古迹看点,什刹海作为京杭大运河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2月,什刹海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11月10日,什刹海入选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
开放时间08:00-24: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24:00(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到周日)。交通方式公交路线前海荷花市场周边公交线路:13路/42路 /612路 /701路/观光3路 /111路/107路 118路/3路→北海北门站下 烟袋斜街周边公交线路:124路/5路/60路/635路/82路/ 观光3线→ 鼓楼站下。地铁路线地铁8号线→什刹海站;地铁6号线→北海北站;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地铁4号线→平安里站。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