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万松老人塔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万松老人塔,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3号,老人塔庭院座西面东掌舵者西四南大街。北侧是砖塔胡同,南侧是基督教会缸瓦市堂,东南距礼王府510米,西南距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460米。
由于万松老人塔的存在,塔后的胡同也得名为砖塔胡同,是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元朝兴建时候格局的老胡同,就连胡同的名字也从未更改过。民国时期,鲁迅在与周作人反目后从八道湾搬来砖塔胡同,并在这里写出了《祝福》等作品。著名作家张恨水正是在这条胡同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当前万松老人塔院内被多家商铺占用,大院内显的有点凌乱。
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该塔是金元时期著名僧人万松老人的灵骨塔,该塔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万松老人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 2013年3月5日,万松老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松老人圆寂后其弟子为其建造墓塔。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万松老人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万松老人塔时改为九级。清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坏了这一重要建筑物的完整。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叶恭绰等人重修,辟大门并书石门额“元万松老人塔”。1950年,万精舍同人叶恭绰等人请求政府接管万松老人塔,随后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接管。1986年,西城区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砖塔,并在塔前大门后建房三间。同年,万松老人塔维修中发现清塔内包着元塔。2001年,万松老人塔维修竣工。2002年底,万松老人塔向社会开放。叶恭绰的此次修缮整理奠定了今日万松老人塔的基本格局。建国之后,叶恭绰为首的万松精舍向文化部门上书,要求将万送老人塔及塔院纳入政府管理,从此万松老人塔有了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和维护。万松老人塔历经了时代风霜之后,终于得到了妥善的管理。
这是现在位于老人塔大院东南角的“正阳书局”。
万松老人塔位于塔院的中间,塔院东西长约14米,南北宽约7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塔原为七级密檐式砖塔,清重修时将塔加高至九级。1986年重修中发现了清重修时裹砌其内的原塔。墓塔为砖质,用元代特有的薄砖叠砌而成。该塔总高15.9米,密下不施斗拱,为叠涩封护檐,顶部为尖形筒瓦顶,最上为刹座和宝珠。万松老人塔塔心和外层之间形成八角形环廊,犹如大塔中包着一层小塔。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龛内有壁画或泥塑像,回廊顶端有雕花砖天花板,并加彩绘,刻制细腻。沿各层砖质梯阶顺级而上,可达塔顶。
万松老人塔建造精巧。塔身分内外两层,外涂白色,东、西、南、北四面设券门,其余四面辟棂窗(假窗),窗由大方砖雕刻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券门。门为拱券式,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门额、门簪。塔的各层,均叠涩出檐,托出一平台,惟底层有瓦脊。各层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铁环,原置有风铎(大铃)。万松老人塔塔座基主壁龛内,以及各层回廊的砖壁上,嵌有许多碑刻和名人题咏,其中有石刻一块,上书“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谷旦康亲王永恩奉救重修”。
万松老人,名万松行秀(11661246年),河南洛阳人,俗姓蔡,自称万松野老,世人尊称为万松老人。自幼受家庭熏陶,15岁出家,受戒后云游天下,寻师访友,先后参学于潭柘寺、庆寿寺、万寿寺等著名禅刹,参究禅宗修行之道。据《五灯严统》本传:行秀对诸子百家之学无不会通,对《华严经》下的工夫最多。他精通曹洞宗的禅说,为金元时期佛教曹洞宗的高僧。他深通佛法,又精通儒家典籍,长于机辩,年轻时就名满中国北方,各地纷纷请他说法,做住持,先后住持了邢台净土寺,燕京栖隐寺、万寿寺和报恩寺等禅寺。金明昌四年(1193年),金章宗召见他,询问佛道,深受金章宗器重,被赐予锦绮僧衣一件。金承安二年(1197年),又下绍令万松行秀住燕京西郊仰山的栖隐寺,出任住持。直到他81岁圆寂。万松老人一生著作有《从容录》《清益后录》《万寿语录》《祖灯录》等。
由于后世习惯于将万松行秀禅师成为万松老人,所以这座塔也被称为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塔为典型的密檐宝塔,共有七层。后来,万松老人塔所在的区域餐饮业发展起来,万松老人塔也被酒食店包围,商户在塔砖上磨刀,醉酒的人随意拍打宝塔,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内万松老人塔都无香火,一直被酒肉喧闹所浊。终到了明朝乐庵和尚到来之后情况才得以改变。乐庵和尚看见这里被酒肉腐蚀而十分心痛,四处化缘募资,买下了塔院并一直留守在这里。
乐庵和尚圆寂之后,宝塔再次荒芜。清朝乾隆年间,皇帝命令康亲王主持万松老人塔的重新修缮,此次修缮将宝塔的高度增加到了9层,并将元朝时期的旧塔包裹在了清朝新修的宝塔的内部,形成了新塔包老塔的格局。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民国时期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组织了万松精舍,对万松老人塔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在塔的四周修筑了围墙和进出门楼,将万松老人进行了封闭管理,并委托邻近的广济寺代为照看管理。
这是当前大院内的情况。
万松行秀给予了耶律楚材很多的教诲和指引,其中一点影响重大,那就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当耶律楚材在元太宗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时,在全国推行了这个主张,这一主张无疑保障了佛教在元朝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自从金章宗请万松行秀来到栖隐寺之后,一代高僧就一直在这里修行佛法,弘扬佛学,直到在81岁高龄时圆寂。高僧圆寂之后,其弟子为其修建了墓塔,以示后世对其的仰慕。
这是当前大院内的情况。
元初中书令耶律楚材奉其为师。耶律楚材向其参学三年,接受了万松老人“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主张,积极献身于维护中原文化,终成一代名相。他的许多政治纲领和措施的正确实施,都离不开恩师万松行秀的教导和指点。万松行秀圆寂后人们为他修建墓塔以示纪念。
这是当前大院内北侧的情况。
万松行秀禅师自称为万松野老,精通佛教曹洞宗的禅说,善于辩论,在年轻的时候就声名远扬。此外万松禅师还精通儒教,对儒学和佛学的各自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金章宗就曾召见过万松行秀禅师,向其询问佛道,并下诏让其居住于北京西郊的栖隐寺。金朝灭亡之后,蒙古大将、深受成吉思汗重用的耶律楚才十分敬仰万松行秀禅师,并做了万松行秀的弟子。
金朝时期,吸取了辽朝过于放任佛教发展的教训,对佛教即利用又管制,所以金朝的佛教始终在正常的轨道内良性发展,而金朝造诣高深的僧侣也深谙儒教才是国家的治国方针,佛教对于统治者的意义在于稳定社会,想要维护佛教的稳定发展,他们不能越界,不能动摇王朝的根基。金朝的高僧万松行秀禅师正是这样的大师。
万松老人塔碑刻和名人题咏,建筑保存了金元时密檐式塔的风格,对研究宋代历史及古代建筑有重要价值。1980年,万松老人塔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0月20日,万松老人塔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万松老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