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黄瓦增福财神庙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黄瓦增福财神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117号,道教建筑。沿着财神庙西侧的古巷可以去“北锣鼓巷”,过鼓楼东大街可去南侧的“南锣鼓巷”。西距钟鼓楼步行620米。
这是黄瓦增福财神庙的门楼,居于北锣鼓巷南口东侧,马路对面就是南锣鼓巷入口。门楼两侧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小有乾坤大成乎襀微;下联:台中日月长生扵至精。门楼内门楣上方悬挂横扁,金色横扁凸刻“黄瓦增福财神庙”七个金色大字。
进入庙门,有一个狭窄的庭院,正对着庙门就是当前财神庙仅存的财神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殿门两侧悬挂一副对联。上联:有生人意增福秿库财源广进;下联:无刻意心積善成德神明自得。殿门门楣上方悬挂金色横扁,横扁上凸刻“财帛星君殿”五个金色大字。
财神庙为道教庙宇,财神有文武之分,文为比干,武为赵公明。其大殿之上,黄琉璃瓦樱熠生辉。往昔黄色为皇家专用,故而此庙又被民间称作"黄瓦财神庙",是北京唯一一座覆盖皇家黄瓦的财神庙。 财神殿硬山式建筑形式的三间北房,房虽不大,但是屋顶却用的是明黄色琉璃瓦,起五脊,主脊有鸱吻,四条垂脊各有仙人、三兽。由此可见,建筑物虽不大,但是来头不小。
财神殿内供奉增福财神,原名李诡祖,北魏时期山东淄博人,曾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于曲梁(今河北邯郸)任县令。从政期间曾为民除狐妖、治水患,爱民如子,深受爱戴。过世后民众自发为其建庙。
更为特殊的是,增福财神的封号是历朝皇帝加封的:至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赐封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五代天成元年(926年),明宗皇帝赠封为“神君增福相公”;天成二年(927年),明宗皇帝又加封为“增福灵德侯“;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赠封为“福善平施公”;明朝建立后维持唐代封号。
增福财神为古代皇家正封的财神,地位极高,而“增福”二字还意味着他能够赐福世人,所求如愿。所以在民间,增福财神传播甚广,明清木板年画以及清代、民国钞票上所印的财神爷,大多都是增福财神。
雍正皇帝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民间有关雍正皇帝的传说很多,最多的是篡改康熙皇帝传位遗诏。传说中雍正皇帝将诏书中“传位十四子”的“十”字,改为“于”字,使诏书中“传位十四子”成了“传位于四子”。其实这种说法不用说历史学家来考证,就是咱们老百姓细细一想,也是漏洞百出。汉文字没有简化以前,“于”字的写法为“於”,所以将“十”字改为“于”字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还有按照大清国惯例,圣旨必须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可改,满文如何改呢?并且大清国书写习惯,凡涉及皇子的写法必须写为“皇四子”、“皇十四子”,这种惯例,我在皇室其他档案中都亲眼见到过,所以“雍正篡改圣旨”一说是无法成立的。即使雍正皇帝真是篡改了遗诏,也是用别方法篡改的,绝不会是上面所讲的篡改办法。
黄瓦增福财神庙庙门的东侧是“黄瓦增福造办处”,是一处类似于寺庙内法物流通处的场所。南北锣鼓巷商业区的店铺商家都到这里请财神、金银法物,回自己店中高高供起,祈福增福财源滚滚。
黄瓦增福财神庙的灵验在老北京民间广为流传。其周边的南锣鼓巷与钟鼓楼一带自古便是商业繁华之所,至今商业昌盛。相传,巷与钟鼓楼一带自古便是商业繁华之所,至今商业昌盛。相传,此地商业之盛与财神爷"坐镇"息息相关,财神往来间,财气四溢,福泽周边。黄瓦增福,生财有道。黄瓦增福财神庙是游历北京不可错过的福泽之地,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财富观。黄瓦增福财神庙,欢迎各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祝大家携财气而归,增福运满途!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