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唐朝古碑”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正定县唐朝古碑(风动碑),位于正定古城内燕赵南大街85号、常山影剧院北侧,路西侧的街心花园内。因为周边没有停车场,我匆匆转了一圈,赶紧开车去了下一个景点
细看古碑,碑体为青石质,螭首,龟趺座,坐北面南,造型庄重,高大巍峨。当地专家介绍,此碑高578厘米,宽230厘米,厚48厘米。碑首呈半圆形,六条盘龙相交,中间二龙爪托火焰宝珠,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笏板形碑额内阴刻篆书“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文阴刻大字楷书29行,满行55字,共1398字,现存1007字。
对于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历史上褒贬不一。他原名张忠志,安史之乱时为安禄山叛唐先锋,被其收为义子,改姓安。此人一生反复无常,又首创藩镇之祸,正统史学家评其人“不足道”。但从碑文所记载的某些事情看,他任成德军节度使期间,对百姓也不无德政。如:至德三年(758年)即李宝臣统治恒州第二年,滹沱河发水,他发动广大军民修坝导水,于“城外修堤高如城墙”,使恒州人民避免了一场水灾。
上元元年夏(760年),河朔(黄河以北,主要是河北一带)大旱,有人提出要建造土龙求雨,李宝臣排除此说,组织军民引水抗旱,勤于民政,使百姓安度荒年。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史思明之子)继续作乱,有人为了备战提议增加赋税,李宝臣没有采纳,而是采取了“封征不赋”的政策,使管辖内人民免于苛税之苦。李宝臣所采取的这些举措,不但确保了恒州地区的稳定,同时保护和促进了这一带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关于此碑“风动”之名,《正定县志》亦有记载。1985年,常山影剧院在修下水道时,在此碑东南处发现一通清乾隆二十九年《始建风动书院记》碑,得知这里原建有一座“风动书院”,故由此得名。值得一提的是,风动碑碑身硕大,造型雄伟,镌刻细腻精美,自永泰二年树立后位置未曾变动,因此,碑址对研究唐代中期正定的地理、郡衙等位置均有重要历史价值,对研究藩镇割据时期河北一带政治、军事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文字依据。而碑文字体遒劲洒脱,也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碑,1953年,这里修建了碑楼。如今,龟趺座半埋地下,只露上半部,是显示正定古城地形、地平变化难得的实物。《正定县志》称此碑为“风动碑”。正定人也这么叫,但是大都不知道出处,甚至于有以讹传讹,叫成“封冻碑”的。
有道是碑文的字体有讲究,代表了唐中晚期书法艺术的一种流派;碑体的造型、雕刻、纹饰等艺术手法是唐中晚期碑刻的代表作。碑文由唐代支度判官、朝散大夫兼监察御史王佑撰文,唐朝散大夫行太子司仪郎王士则书丹并篆额。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