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临济寺”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这是临济寺的山门,山门两侧的石狮子脖系大红花,显得喜气洋洋。门前雨廊立柱上悬挂一幅对联,上联:烈烈宗风喝散翳云禅月朗;下联:魏魏祖刹棒开滹水法流恒。山门门楣上方悬挂横扁,上书“临济寺”三个金色大字,这是赵朴初的手迹。天王殿,也是本寺的山门,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这座木雕像,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我国五代时期的和尚契此(俗名布袋和尚)的坐像。佛经上讲,佛、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应随机缘,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对象,变化多种形象,为其说法化导,度其脱离苦海。所以,弥勒菩萨,本应是头戴天冠,身着菩萨装的形象,而此殿这尊坐像,不过是弥勒菩萨的一种形象而已。
殿中央立(弥勒佛后侧)“义玄禅师大型石刻画像碑”。此碑选用青田石料,由碑身和须弥座两部份组成,通高2.90米。碑身正面镌义玄禅师半身画像,系用白描手法,以阴线镌刻而成。像的左上方刻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题写的《临济义玄禅师像赞》:“无相示相,后人标榜。黄檗山头,滹沱河上。棒喝机锋,陶铸龙象。法流天下,千花竞放。”石碑背面刻《临济义玄禅师传略》,约800字,本宗法师撰。
这是天王殿的北门,门前雨廊红柱上也悬挂一幅对联。上联:禅意每從滹水悟;下联:法门常向世人开。门楣上方悬挂横扁,上书“不二”两个金色大字,也是赵朴初的手书。临济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唐代高僧义玄禅师驻锡此寺,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一派──临济宗。临济寺不仅是我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
法物流通处位于天王殿的东侧隔壁,门前雨廊红柱有效果一幅对联,上联:舍财扬信缘佛祖;下联:施善行增福法身。临济寺僧舍禅房一应俱全,虽不像衡山南岳大庙那样熙熙攘攘,但求佛烧香之人不断。这里强调文化礼佛,禁止大烧高香,免费的三支香可以自取,心意是最重要的。整个寺院规整、宁静,更像是个修行的地方,加之僧侣穿行其间,和前面几个寺院的寂静冷清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出天王殿北门,迎面就是临济寺的灵魂古建筑澄灵塔(祖师塔)。澄灵塔,是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的舍利塔。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在大名府圆寂后,他的弟子存奖等人,将他的舍利,分而为二,一分留大名,一分运镇州(今正定),建塔存藏。唐懿宗皇帝钦封为“慧照禅师”,赐塔名曰“澄灵塔”。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帧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澄灵塔,举高30.47米,为砖仿木结构密檐塔。塔下面为一宽大石砌基座,正中砌八角形石质塔基,之上为砖砌须弥座。须弥座束腰及平座的栏板上雕有奇花异鸟。上部刻三周莲花座。九级塔身端立于仰莲之内,和所有密檐塔一样,塔身第一级基高,四面设有对开式假门,四侧面设假窗,转角做圆形倚柱,雕刻精细,独具匠心。以上八级相距较近,层层出檐,塔以跳出的斗拱承托。各斗拱设计精巧,富于变化,重檐密布的塔身之上置塔刹。1985年,在有明禅师主持下,进行了修葺,使玲珑别致的澄灵塔。正定人送一雅号“青塔”。
这是矗立塔侧的文物保护碑,立碑时间是2001年6月25日。临济寺历金、元、明、清各朝,屡经兴废,代有修建。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85年重行修葺澄灵塔,并增修大殿,在大殿两侧分别修建了法乳堂和传灯堂。传灯堂内供奉由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捐赠的日本临济宗开祖明庵荣西、中兴祖南浦绍明和日本黄檗宗开祖隐元隆琦三位祖师法相。1986年5月19日,寺内举行了祖塔修复落成剪彩仪式佛像开光典礼和诵经法会。开光法会由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本焕法师和日本临济宗永源寺派管长筱原大雄长老共同主持。
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法师住持临济寺,并在这里弘扬临济宗禅法。他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简”、“四照明”等参禅原则和宗旨,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后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人。其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峭峻”著称,别成一家。在接引学僧时,对其所问不做正面回笞,只以棒打加口喝来促使对方:省悟,成语“当头棒喝”即源於此。义玄禅学很快得到北方信徒认可,前来问法求道者络绎不绝,并形成禅宗一大宗源,后世以寺名称之为“临济宗”,成为禅宗五大派别中流传最广。
临济宗的创始人就是唐末时期的义玄禅师。唐朝时有人名希运者,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正传,唐开成年间到宜丰黄檗山驻锡,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僧徒义玄是慧能的六世法孙,他从希运学法达33年。公元540年,义玄在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黄檗禅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於战火,唯塔独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复,但仍保留了唐代建筑风格。元朝时临济寺再度兴盛起来。海云和尚主持了重修和扩建,新建殿宇巍峨壮丽。元葛罗禄乃贤所著《河朔访古记》载:“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细”。元至元二年(1309年),赵孟頫奉敕撰《临济正宗碑》文,立於寺中。
明朝正德六年(1521年),临济寺又进行了重修,当时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澄灵塔、祖堂及僧房。新立石碑由王饼撰记,郭希愈书。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废。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镇州临济寺僧义玄为真常惠幽禅师”,并拨银重修了寺庙。道光十年(1830年),总兵舒通阿出资再度重修,并将祖师殿移到大雄殿两侧,使殿堂布局有所改变。抗战时,临济寺除澄灵塔外,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孤荧而立。1984年,临济寺交给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这座千年古刹又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是矗立在澄灵塔一侧的“临济正宗碑铭”,一进庭院内有多通碑刻,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想了解详细内容的朋友还得你劳其筋骨费其金银,亲自到临济寺一睹为快。临济宗从宋以后基本上成为禅宗主流,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黄庭坚、苏轼、苏辙等都与临济宗渊源极深,并被列为门人。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推行新政遇到阻力时,亦从临济宗肯定自我,威猛精进的禅理中吸取了力量。他曾作《诉衷情》:“莫言普化只颠狂,真解作津梁。蓦然打个筋斗,直跳过义皇。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
这是临济寺中轴线上的第三座大殿“大雄宝殿”,上三级石台阶、汉白玉石栏杆围定的五开间翘角飞檐歇山顶式仿古古建筑。大雄宝殿,是本寺第一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是1983年以来,由国家拨款,中日僧众及信士布施、捐赠建造,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额。
我恭敬的进入大殿,殿内正中供着樟木精雕细刻的金装释迦牟尼佛,佛祖左手至于右手之上拇指相对、呈禅思之状,端坐于高高的供台之上。两旁为其弟子,迦叶和阿难胁侍两侧。释迦牟尼背面是观世音菩萨。北墙东边为文殊菩萨,西边普贤菩萨。东南角供地藏菩萨。
法乳堂位于大雄宝殿的东侧,堂内正中供奉菩提达摩禅师木雕像;东位为慧能大鉴禅师像;西位为临济义玄禅师像;东墙刻《正法眼藏·禅宗佛祖源流》;西墙刻《中国临济宗源流》,甚为开眼界。
客堂位于法乳堂的东侧。客堂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对外的联络,宾客、居士、云游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协调,僧众的考勤和纪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客堂集外交、内务于一体,事情十分繁杂。客堂还接送方丈手谕的牌告,及时传递着寺内的信息。如本日佛事内容及参加人员,或者其它有关僧众生活行动的消息。
斋堂即是五观堂,位于客堂的南侧,寺僧吃饭的地方。五观,僧人吃饭时应该想见的五种思维境界,即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斋堂廊柱上所刻楹联,上联:五观若明金易化;下联:三心未了水难消。有道是:“试问世上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也不过认得田自心来”。正体现了“五观”思想。
一进庭院拜访完毕后,我从法乳堂东侧通道进入二进庭院。中轴线上北侧大殿是“圆通殿”。 圆通殿的二层是藏经楼。
圆通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尊立于金碧辉煌的佛龛内,金身法相,胸前双手合十,背后千手组成背光,每只手内有法器,头部最上方是阿弥陀佛头像,宝像恢宏壮观,透出无穷尽的法力和迅猛的救度力量,善男信女叩拜在其下,感恩菩萨的护佑和加持。千手观音后面是一尊自在观音,左脚踏莲台,右脚翘到左腿上,右手搭在左手碗,自然放在右腿上,坐姿洒脱随意,怡然自得,菩萨头戴宝冠,身着天衣,通体金身,姿态与隆兴寺被誉为“东方美神”的观音菩萨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多了些贵气和威严,善男信女拜在其下,皈依和崇敬之感油然而生。
圆通殿内东西两厢是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均为金身法相,供奉在精美的佛龛内,细细参拜每尊圣像,有的像王爷,有的如武将,有的是童女,有的是罗汉.....这些应身宝像分别是圣者三尊,天界六尊,道外五尊,道内四尊,妇童五尊,天龙八部身,金刚一尊,三十二应身周尘刹,观音菩萨度化不同众生,会现不同身为其说法解脱。
圆通殿的西侧是三圣殿,大门外雨廊红柱上悬挂对联一付。上联:四海生灵无不闻经脱苦厄;下联:十方信众皆因悟法渡慈航。大殿门楣上方悬挂横扁,上书凸刻“三圣殿”三个金色大字。
三圣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居中为阿弥陀佛的站立接引像,弥陀佛的左侧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是大势至菩萨,三尊圣像慈光遍照,殊胜庄严,站立久等众生开悟,打夥偕行极乐佛国。
禅堂的东侧是县佛教协会办公房、法师寮房。二进庭院的西侧是居士寮房。该寺于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门移交佛教团体。1986年以后,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以及山门殿等建筑,使之成为正定名刹。
秦汉时邑名:临济城,约在今河南封丘县东。秦邑也,属东郡。秦二世二年,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齐、楚救魏,邯大破齐楚军,杀齐王田儋于临济下。汉初,曹参略陈留,取临济。刘昭曰平丘有临济亭,即此。
东汉所置县名:本名狄县。战国齐邑,秦置县。治所在今山东高青东南。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改名临济县,属乐安国。秦末陈胜起义,其将周市北徇地至此,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后魏亦曰临济县,属东平原郡。隋改朝阳县,并入高苑,而移临济之名于故朝阳县。
刘宋所置县名:刘宋孝武帝时置临济县(治所在今山东滨州北),属乐安郡。北魏皇兴三年(469年)隶东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
隋代所置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汉置朝阳县改为临济县,治于今山东章丘市临济镇。隶齐州。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临济县隶齐郡。武德元年(618年),在临济县治设邹州。八年(625年)邹州废,临济县改隶谭州。贞观元年(627年),临济县改隶齐州。元和十五年(820年),临济县隶齐州。宋咸平四年(1001年),临济县省废,其地分别析入邹平、章丘二县。
到这里临济寺基本上介绍完了,我这是介绍了一个大概其,如果你有时间,给自己放个假,带着父母妻儿来个说走就走的自驾游,去正定县探幽访古其乐无穷!伟人毛主席曾经说过:“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