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省:正定县“王氏双节祠”

(2023-12-13 14:20:57)
标签:

旅游

分类: 假日游中国

王氏双节祠位于正定古城的西部区域,中山西路的南侧,与西门古城墙遗址公园近在咫尺,与王家大院(王士珍故居)隔中山西路相望河北省:正定县“王氏双节祠”

       这是现存的祠堂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青瓦硬山顶建筑,设正脊和博脊,中间设石券大门,王氏双节祠是民国时期总理王士珍的家祠。

河北省:正定县“王氏双节祠”

 这是王氏双节祠古香古色的石质拱门,拱门东侧墙壁上的号牌显示:“中山西路172号”,拱门门楣上方镶嵌石刻,上书“王氏双节祠”五个大字。我去的时候双门紧闭,没有对外开放。王氏双节祠大门坐南朝北,临街的门面并不大。

河北省:正定县“王氏双节祠”

这是镶嵌在拱门东侧院墙墙壁上的正定县重点文物保护碑,立碑时间是:19821113日。出生于1861年的王士珍,字聘卿,号冠儒,祖籍正定牛家庄。曾祖父王朝凤,精于医术,长于书法。祖父王履安是个秀才,工医之外,长于武术。其父弟兄三人,伯父王如松、父亲王如柏、叔父王如云。可叹的是,王如松与王如柏都没有如父母期望的那样茂盛长青,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去世了,如松死于疾病,如柏死于战场。

河北省:正定县“王氏双节祠”

走入大门内,可见一所开阔整齐的四合院。整座祠堂原本分正院和东西两院,共有房屋40余间。院中央四柱三间的青石"诰命坊",是古城正定百余座牌坊中数量不多的幸存者。牌坊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正中石匾额上镌刻楷书大字"诰命一品夫人王母刘太夫人丁太夫人节孝之坊"。顶天立地的"诰命坊"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这座三间四柱,单檐无斗拱,纹饰简单的青石牌坊,处处透着简约、质朴。

河北省:正定县“王氏双节祠”

牌坊上的文字全是楷书,正面主间,首行镌刻"诰命"两个大字,坊眼为"一品夫人"四个大字,末行刻"王母刘太夫人丁太夫人节孝之"。牌坊内侧,正中匾额阴刻"钟郝垂型"四字,为徐世昌所题。"钟郝垂型"出自《世说新语.贤媛》,大意是说钟氏、郝氏皆有德行,二人相敬如宾,时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由此喻指妯娌之间相互敬重,和睦相处。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作为祠堂附属建筑物的牌坊,昭示了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如今,全国南北各地存世的著名牌坊中,与女性有关的大都属于节孝牌坊。可以说,每一座节孝牌坊,都是坚韧品德催生出的岁月之花……正定王氏双节祠"诰命坊",分明就是一部两位母亲的"史诗",让人对两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从心底萌生敬意。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任命当朝官员,授赠给官员家属的荣誉证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诰作为王命文书开始于西周。

 

河北省:正定县“王氏双节祠”

资料显示,民国时期正厅内设有牌位龛楼,内供王氏祖宗牌位,四周墙壁上悬挂着超度亡灵的壁画诗文和挽联、挽幢。其中,最醒目的是军政名人和亲朋同僚馈赠的72块手书牌匾。比如,徐世昌题的"慈孝恭和",黎元洪题的"双节凌霄",曹锟题的"冰清玉洁",吴佩孚题的"松筠媲美"等。在当时的军政界,上述人等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由此可见王士珍地位之显赫。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王士珍与段祺瑞、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曾担任过陆军总长和北洋总理,绝对称得上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从"双节凌霄"之类匾额题字,可见两位母亲在这座家族祠堂内的显著地位。

河北省:正定县“王氏双节祠”

  王士珍的伯母刘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丈夫感情深厚,两人育有一女。据王士珍回忆录记述,王如松病死之后,悲痛不已的刘氏原本打算追随丈夫而去,幸好被她的婆婆﹣-王士珍的祖母阻止了。祖母说:"无子殉夫,诚是也。奈余老,及此提抱之女。何况两叔有子,必先嗣长房也。"意思是说,你没有儿子,可以追随丈夫而去。但是,你还有个女儿呢!你婆婆我已经老了,你女儿年纪尚幼,都需要人照顾啊。你放心,一旦你两个小叔子有了儿子,一定马上过继给你当儿子!听了婆婆这番入情入理的话,刘氏默默地留了下来。随后不久,二弟王如柏的儿子王士珍出生了。为了不让婆婆食言,爱转为长房之子,兼祧两房。从此,王士珍有了两位母亲。王士珍刚出生时,其父王如柏还在世,刘氏作为嗣母,实在不忍心让一个新生儿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王士珍过继长房之后,并没有马上被接走。

河北省:正定县“王氏双节祠”

据说,由于生母丁氏奶水不足,幼小的王士珍不得不依靠辅食存活,从小瘦弱多病,难以养活。雪上加霜的是,王士珍4岁那年父亲战死沙场,丁氏突然失去了依靠,只能以替人家做些针线活为业,独自抚养久病弱小的儿子。王士珍的身体状况、丁氏的艰难处境,让刘氏忧心忡忡,她决定将王士珍要过去亲自照顾。不得不说,在这个关口做出这种决定,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一个连亲生母亲都难以养活的孩子,养母就一定能养活吗?万一养不活,是不是会落埋怨呢?但是,刘氏果断地将王士珍带到县城娘家。随后几年,王士珍得到养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早晨起来,刘氏先给孩子推拿按揉,然后精心用药物和食物调理。就这样,尽心竭力地坚持了三年时间,终于将王士珍从垂死的边缘救了过来。后来,王士珍在为刘氏写的事略中有这样一段话:"因乳食不足,早谷食得痞疾。先妣虑其弗廖,四岁即令过房亲自抚育。早兴晏息,按摩腹背,舒展骨节,并佐以药饵。时历三年,冬夏无间,虽宿疾赖以就痊,而鞠育之艰苦则莫可名状"-﹣由此可见,王士珍深知自己这条命是养母从死神手里抢下来的,感激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畿辅才子王树相应王士珍之命撰写《双节祠碑阴记》时,这样写道:"同治中,刘夫人携聘卿就学城内,遂家焉。"而研究王士珍的尚秉和说:"公幼多疾病,九岁疾已,始入塾读书。"虽然,王士珍小时候不让大人省心,长大后却极为懂事孝顺。本来,刘氏希望王士珍能依据王家祖训刻苦攻读,通过求取功名立足社会。但是,王士珍深知自家的困窘,少年时就毅然从军,希望尽早报答两位含辛茹苦将他带大的母亲。

河北省:正定县“王氏双节祠”

那一年是光绪二年(1876年),16岁的王士珍被正定镇台叶志超看中,收在属下当勤务兵。17岁时,王士珍考入正定镇总兵学兵队,旋即随叶志超调驻山海关。青年时期的王士珍,堪称一位聪敏好学的"戎马书生"。在叶志超推荐下,王士珍进入北洋武备学堂深造,毕业后回到叶志超部队,并在甲午战争中随他一起入朝鲜对日作战。甲午战争之后,清朝开始编练新军,王士珍到袁世凯新军担任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正式组建北洋陆军,王士珍担任第六镇统制(师长)。190411月,清政府决定以北洋新军为样板,在全国范围内编练三十六镇军队。为此,清政府成立练兵处,以庆亲王奕励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王士珍为军政司正使负责规划。由于练兵成果显著,王士珍任江北提督兼陆军部右侍郎,官至一品。后来,为了表彰两位母亲为国家培育出栋梁之材,清廷还特封丁、刘两位"太夫人""诰命一品夫人"。就这样,王士珍为两位母亲争得了让世人称羡的荣宠。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31213日星期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