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子(北方院子)位于黄岛区唐岛湾湿地公园的南岸,这里水系密布自然环境优美,而且地势平坦植被茂密,是青岛地区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方院子景区距离青岛市23公里。
自驾游经银沙滩路、唐岛湾公园南三门西行400米,看到上面照片中的标志碑,右拐弯进入通往北方院子的内部道路。如果是节假日,游客云集,这时应该把车停在标志碑旁边的免费停车场内,步行150米即可。如果排队进入就不要继续向里开,因为里面没有停车场,进去停车找不到位置、出来都很困难。如果平日游客稀少,就无所谓了。
这是北方院子的南大门,造型奇特、颇有明清韵味。北方院子地处外海内湖,沙滩平阔,水塘密布,树木葱郁,水草繁茂,水鸟自然迁徙地,四季翩跹起舞。毗邻唐岛湾,金沙滩,银沙滩等天然优质景观,生态环境优势耀目。
我现在介绍的是中国院子北院,北院在唐岛湾公园五号门,离南方院子不远,主要是从山西、陕西等地整体迁建而来的“晋派建筑”展示了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古民居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四合院落,自成一统的建筑风格。
该项目落户唐岛湾,将把青岛市的建筑历史拉长800年,相比于青岛市区急具欧陆风情的八大关风景区,“中国院子”可以在位置,性质上进行互补,形成“东海岸有八大关,西海岸有唐岛湾”的城市风貌,成为青岛西海岸文化新地标和山东影响较大,前景美好的文化旅游胜地。
唐岛湾中国院子(南北两院)通票是50元,单园票价是30元。穿过南大门是一座与南大门等宽的汉白玉石桥,桥面用大型植物盆栽分割成三条通道。
在石桥的东侧水景中原来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古亭,今天我站在石桥的东北角,看到的只有水面下的古亭水泥基础,2年时间一座价值千万的古亭就烟消云散了。
这是我2020年来这里拍摄的照片,南大门东侧一座翘角飞檐的两层古亭巍然竖立在水塘之中。如今你站在我拍摄的位置,已经看不到那座规模宏大的古亭了。北方院子自2018年开始建成,短短两年时间,一座耗资千万的宏伟古亭、一座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两层木质古亭,就只留下水中石基……!
2020年8月底,我和夫人来这里闲逛,在亭内休息依栏观景,忽然发现亭内木质材料出现大面积腐烂脱离。当时我就对夫人说:“此亭休已!”,不知是设计原因,或者水中基础不牢,还是使用材料不合格,这样一座代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灿烂辉煌的古亭,在我们眼前销声匿迹,的确令人捶胸顿足!
走过大门口北侧的汉白玉石桥,迎面就是典型的中国“晋派建筑”群落。中国院子是2020年3月18日新开放的旅游打卡地,深受游客的喜爱,尤其是汉服爱好者、古典文化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的喜爱,另外,写生团队、中小学研学团队、摄影家协会、退休老干部也是纷来沓至。
正对着汉白玉石桥的北侧,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大型影壁,影壁南侧是一个与影壁等长的景观水池,名曰“山上云峰”。水池内有一排人造喷泉,呼呼啦啦地喷着不同造型的水柱,水柱后面是高度不同的假山景观,营造出动静结合氛围。
我从东侧绕过影壁,来到影壁后面。我还是按照习惯顺时针游览北方院子,眼前青砖灰瓦非常气派的门楼,是我今天游览的第一座院子。此院子是北方院子的3号庭院,位于景区的南部区域,南广场大影壁的北侧,名曰“浴德居”。
这是3号院子门楼下面的门厅,古建筑工艺考究风格独特。北方3号院子浴德居建筑原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始建于清代,具有晋中民居的特点,为二层砖木结构,三合院落,建筑面积约590.40平方米,其中一层面积389.42平方米,上层面积200.98平方米。系整体迁建而来,是北方院子第二大院子。
穿过庭院门楼,我来到庭院当中,抬头看座北面南的正堂,我不由得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所折服。据当地典籍记载,这套宅院为当地一望族所建,耗资白银约四千余两,所采用的清水砖均为木材烧制,房屋彩绘均采用天然颜料,由能工巧匠绘制而成。房屋左右两侧封火墙高起,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也因有了封火墙,而显出动态的美感。封火墙墙头屋脊卷曲,上铺琉璃瓦,施以金黄、翠绿等彩釉,以突出富贵荣华。
墙上端使用砖斗拱及花饰阑额,结合砖雕形成繁复动感的造型。正面檐廊赭石色竖向木柱配合彩绘横向额枋,以青、绿、朱为主,银粉点缀提亮。柱间斗拱用一个斗和一个拱组成花子,远观形如一簇繁盛花枝。檐下的雀替采用回纹雀替,回纹边框中嵌入草龙,回形纹此类纹样自古就有表达源源不绝、归本归原的寓意,中间嵌以草龙体现一种吉祥、高贵、尊荣的寓意。
房屋木雕镂铭精细,雕件上石绿搽底,银粉勾勒。砖雕遍布于建筑上下、构架内外,是装饰之主体。题材注重寓意,内容追求吉祥,无外乎多子多福、长寿安康、富贵永久、趋利避害的心理。
建筑各类装饰含蓄隐喻、蕴藏寓意,看似拼凑无章,却趣味盎然,耐人寻味,是功用与审美、心与物的和谐统一。这种审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庶民对现实不足的补偿性理解和追求,是一种精神慰藉。
正房外檐墙内侧上下分别雕刻以琴棋书画为主题的砖雕,一层书画,二层琴棋,此题材也是山西民居常用之题材,如祁县乔家大院也可见到,另外还有双象如意,寓意吉祥如意。正房为两层双坡硬山顶建筑,首层层高较低,但二层相对较高,因为当地雨水较少,屋顶做得平缓。采用五檩抬梁式,半屋架形式,大梁前部搭在柱上,后部插在后砖墙上。
进深方向主架前加一步架,形成前檐廊式平面。梁上脊瓜柱两侧设有草龙雕刻角背,皆为露明,彰显木材本质之美感。屋顶采用筒板瓦,正脊两端有吻兽,中间有砖雕歇山楼阁装饰物,称脊刹。
正房五间为两层结构,正三间为女眷活动用房,两侧东西耳房为小两间结构,用于住宿,正房坐北朝南,前部设上下前廊,前檐柱采用通柱;东西厢房为单层硬山顶建筑,有前廊。
北方3号院房屋采用三合院形式,形态方正。中轴对称的格局体现出建筑的秩序性。四四方方、布局整齐的院落与正堂三间的屋阙结构,如同一个完整的天地空间,是一个家庭生存活动的根本园地,其结构已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对此类建筑的表现欲望,所耗费的财力物力非常浩大,体现了屋主人对居所近乎完美的追求。
我们从北方3号院大门出来,沿着院子周边的景观大道顺时针游览,在3号院子的西南角有一座颇具古代韵味的木质翘角飞檐的四角亭,十三根红木柱子支撑着结构复杂飞檐流阁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绝无仅有。此亭与景区南大门汉白玉石桥东侧,已经坍塌的古亭相比较,如果将此亭比作幼儿园小孩子,那么坍塌的古亭就是大学本科毕业生。
北方院子的4号院子位于3号院子的西侧,大门座东北面西南,名曰“归去来”。取名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下面是辞的全文: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 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北方4号院归去来建筑原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为一层砖木结构,四合院落,始建于清代晚期,建筑面积约414.57平方米,系整体拆迁重建而来。院落名称“归去来”源自晋陶渊明所作《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用以归隐之典。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归去来兮就是“归去”之意,“来”、“兮”都是语助词。
北方4号院格局规矩严整,平面四合院布局,中轴对称,宅门位于西南。由宅门、倒座房、东西厢房、正房及两侧耳房组成。正房、厢房皆为三开间,设前檐廊,既有遮阳防雨之用,还起到美化立面之效果。
正房硬山双坡筒板瓦屋面,上有脊兽与脊刹。正房正脊上满布雕刻花卉与枝叶纹样,正脊两端的饰物为鸱吻,也成为吻兽的别称,中间脊刹为雕刻楼屋。
宅门两侧墙垛突出,墀头上雕花卉。木檐柱门头,门洞上为木制过梁,大门上槛有一对突凸木门簪。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也称户对。
屋内为抬梁式结构,木梁粗大,金瓜柱与脊瓜柱两侧做雕刻角背,以增稳定。梁架不施彩绘,整体质朴素雅。木雕在民居中所占面积不太大,但位置醒目,以植物纹样为主。正房檐下雕饰集中,挂落使用透雕卷草纹挂落,卷草也称蔓草,唐代流行,厢房雀替中心为花朵,周边围绕蔓草枝叶。外檐柱柱头及柱间斗拱位置雕成成花朵形状,承托上部构件。
这是北方4号院正堂木雕,砖雕木雕结合,精美而不繁复,北方四号院外墙有三幅砖雕,依次为,连生贵子与连年有余、双狮戏球及凤穿牡丹,表达了屋主人对于生活最美好的愿望。
位于北方院子西南角有一独栋两层大房子,与北方4号院共用门前小广场,两院中间隔着一个浅巷。我进前细看,花窗花门别有情趣。这是北方5号院子,名曰“达观轩”。为新建仿古建筑,钢混结构,二层楼房,紧邻北方7号院子“怀麓堂”
,总建筑面积约为374.91平方米,其中一层面积157.72平方米,二层面积157.01平方米。
达观轩,南宋朱熹书斋名也,取义贾谊“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所谓达人,胸怀坦荡,见解通达者也,视万物为一等,等量齐观,无所不宜。万物有其理也,序四时而分日夜,治兴衰而掌生死,世间流转,无不从其理。是故,习其理,则万物为一,无所不同,全为一,一为全。惟达观者观此,故曰“达观”。
作为一座仿古建筑,达观轩在历史风貌与现代实用价值上完美统一,建筑外部邀请国内古建筑建设团队依照古法进行修建,同时邀请国内知名古建筑研究专家进行专业指导,保证了北方5号院子作为仿古建筑在外观结构与细节上与其复建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平面为规整长方形,外观还原了北方山西民居的浑厚质朴,整墙都采用古法烧制的青砖砌筑,既是围护结构也是支撑结构。全顺式砌法,每皮均为顺砖叠砌,砖的条面外露,上下皮错缝半个顺面长度,窗台丁砖竖砌。在一二层处利用叠涩砖出挑,上设小披檐,筒板瓦覆盖,自然形成水平向分界线。
正面入口位于左侧,一层三个窗洞,二层四个,每个洞口安置四个窗扇,窗框均为深棕色,棂格采用冰裂纹,寓意寒窗苦读。深棕色的漏窗与灰色砖墙搭配组合,无华丽色彩,色调上深沉稳重,土中寓秀。传说在寒冷的冬天,书生读书到深夜,看到窗台上的冰凌,凝结在窗户纸上,一条一条,无规则,后自己作画,把冰花这种花纹画在窗户上,以显示寒冷,匠人则仿此花纹制窗。建筑内部重使用功能,大面积开窗,可以保证各个居室都可取得充足南向日照与采光,借用现代结构之优势,汲取传统民居之风格,塑造出更加符合现代人使用习惯的仿古建筑。
达观轩的西南侧是面积颇大的景观湖,湖内芦苇丛生水道蜿蜒曲折,这里是野生鸟类的栖息地,我去的时候,有几只黑天鹅在湖中优哉游哉,还有两只清水鸟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湿地中间还有几位游客在拍照留念,一派自然风光。
位于北方院子西南侧的十一号院颇有气派,它的东南侧就是北方5号院子达观轩,临水而居风水宝地,美其名曰:“百福楼”。
百福楼为钢混结构新建仿古建筑,建筑面积约为887.79平方米,其中一层面积499.16平方米,二层面积388.63平方米。
三座古建筑外观上浑然一体,似是将三座独立建筑糅合相连形成,内部实际划分为不相通两部分,二层双坡砖砌建筑为主,局部一层房屋为砖砌硬山建筑。建筑立面外部构件形式与细部装饰风格上反映出山西民居的特征。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左侧二层房屋一层突出体部设入口,木柱间有卷草挂落,上有彩绘;右侧房屋阳面出厦设入口,入口两侧有砖雕,题材为梅兰竹菊。出厦部分屋面有黄、绿琉璃瓦覆盖。
建筑主体内部局部使用钢桁架支撑屋面,顶棚位置设有木制藻井,是该建筑的菁华之处。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比拟苍穹,是藻井最初的存在理念,象征天宇的崇高。图形有方形、圆形、八角形,或将这几种图形叠加成的空间构图,带有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画。其工艺非常复杂,自天花平顶向上凹进,似穹隆状。古代匠人们不用钉子,利用榫卯、斗拱堆叠而成,美得震撼人心。
上面照片是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金碧辉煌令人难忘。
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徵。只能在宗教或皇家建筑中应用。所以藻井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设一圆井,当中为一突雕蟠龙,垂首衔珠,称为龙井,是清代建筑中最华贵的藻井。
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祐建筑物的安全,这是一种良好的意愿。
而该建筑一侧的百福砖雕寓意镇宅辟恶、迎财纳福,贯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期盼,而建筑名称百福楼也因此得名。以石雕和砖雕为主要装饰手段,木雕大多在门和窗或者梁枋的出头和收尾和小木作的填充性部位。以保持结构逻辑的清晰,不因雕饰而损坏构建完整感。恰如其分的雕饰为粗材构筑的建筑镶嵌上极富装饰性的细部,取得了粗中寓细、土中寓秀的效果。
在细部处理上,粗材细作,突出重点装饰,取得“粗中有细”的审美韵味。北方民居整体风貌的质朴敦厚,并不意味着细部处理的简略,粗率。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重视工巧是中国工艺、技术的悠久传统。民居建筑限于财力、物力和等级规制,使得中国民北方居建筑沉淀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就是重视粗材细作善于通过细作来优化“粗材”的美,通过工巧来展现建筑细部的精巧。
十一号院百福楼的西北侧是北方院子的十五号院子,面水而居风水级佳。故名“映水阁”,此建筑原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一层砖木结构,始建于清代晚期,总建筑面积140.55平方米。系整体拆迁重建而来。
房屋格局为传统房屋的一名两暗结构,屋架为抬梁式,即用柱子、梁架作为承重结构,砖墙及筒板瓦双坡顶作围护结构。平面为矩形,奇数三开间,屋门设在正中间。 
建筑外观具有陕西民居特征,青瓦砖墙,房屋格局为传统房屋的一名两暗结构,进门是正堂,两侧是耳房,略低于正屋,做起居或储藏用。建筑就地取材,土中寓秀,体现了陕西地区民居基于自然条件、气候特征、地缘关系的原因,所形成的生活气息浓厚、含蓄质朴的特征。
据当地史料记载15号院子与北方23号院【静守阁】、北方24号院【宝晋斋】、北方25号院【读书台】为当地一名门望族所建,其规制远远超越民宅规格。建筑整体建筑风格古朴恢宏,不使用鲜艳夺目的色彩。内部梁架上却施以绚丽彩绘,金碧辉煌,使房屋内部更加华丽,体现出屋主人极高的审美情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方院子的十三号院位于景区的中部区域,名曰“荆树乐”十三号院原址位于山西运城,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砖木结构,系整体拆迁重建而来,建筑面积约241.52平方米,看上去小巧玲珑。
建筑平面布局是三座形制相同的独立院落拼接而成,正房与院墙、院门构成长方形,其中南侧两个院落的院门朝向东方,北侧院落朝向西方。典故恰与院落平面布局相吻合,三个院落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暗示各屋主的平等地位与紧密关系。
正房屋顶覆盖筒板瓦,屋脊上雕刻花卉图案形成饰带,上面设有吻兽。墙面采用青砖全顺错缝砌筑,山墙采用人字形五花山墙,民间多采用此形式。房屋材料由油松与香杉木组成,正房采用木桁架支撑屋顶,大梁采用自然弯曲的木材,搁于两侧砖墙之上,不设柱而采用砖墙承重,梁上设脊柱,斜撑。不施油漆彩绘,简易淳朴。
据南朝梁吴均《续吴谐记》载:汉代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分家,决定把院中的紫荆树也分三段,各家一份。第二天砍树时,紫荆已枯死。田真见此情景,对两个弟弟说,树听说分为三段,自己枯死,我们真不如树呵,说完悲不自胜。三个决定不再分家,而紫荆树居然又复活了。故后人以“紫荆”比喻兄弟骨肉同气相连。
"荆树有花兄弟乐"就是说兄弟和睦,家业才兴旺,荆树乐也因此得名,而建筑院墙上的“百子图”砖雕则进一步表达了屋主人的美好祝愿。
我最近去北方院子是今年五月中旬,且不是节假日,故而景区内游客不多,看上去有点冷冷清清,这是我最喜欢的游览氛围,可以慢慢的看、静静地拍照,在青岛地区闲逛北方民居集中的景区,的确难能可贵。
北方院子的十号院子位于景区的中部区域,居于中心景观的核心位置,座西面东、门前有景观水系,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横跨水系之上,这里风景独好。十号院名曰“双行舍”,原址位于陕西省,与北方七号院子【怀麓堂】同属一个家族,系整体拆迁重建而来。
此建筑为一层砖木结构,建造于清道光年间,三合院布局,总建筑面积234.44平方米。西侧为新建仿古建筑,二层钢混结构,总建筑面积279.83平方米,其中一层面积140.17平方米,二层面积139.66平方米。
将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相结合,是中国院子在古建筑复建过程中的一个大胆尝试,这一革新使得北方10号院子兼具了历史价值与实用性。院落门前有水道蜿蜒而过,其上拱桥横跨,过桥可见院子真身,进门后有两厢房对称分布于两侧,正前方为新建砖砌二层平顶楼房。
院门内凹成八字形,写照垂花门形式,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院落形状狭长,双坡硬山顶。平面呈长方,形象大方简朴,砖石木雕相结合,装饰精美不繁复,以院门为中心左右对称,两侧厢房山墙壁立,嵌有麒麟纹样砖雕。
院门装饰性较强,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讲究的装饰。向外一侧的梁头常雕成卷云形状。在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花瓣、花萼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精美卷草雕饰。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宅门装点得格外富丽。
厢房内部使用五檩抬梁木构架,大梁两端伸入砖墙内,三架梁上立脊瓜柱,两侧设雕刻角背,室内木构件皆不做油漆彩画,古朴自然。屋内梁木多为粗大的原木,彰显稳固结构的大气之美。
麒麟为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主太平、长寿。在建筑装饰中多有使用。在民间生活中常常会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常比喻为杰出之人,品德高尚、地位崇高,用麒麟的高洁祥瑞赞颂拥有者的高贵品质。
这是十号院子双行舍门前的景观水系,北侧道路南侧有几个人造涌泉,泉水源源不断的流出,造成由北至南的小桥流水景观,从整个环境看,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但又有明显的不同,更多的带有北方庭院豪放不失细腻的风格。
与十号院双行舍隔汉白玉单孔石桥相对的是,北方院子的九号院“接秀房”。
接秀房建筑原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一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95.4平方米。
接秀房是合院式建筑中的正房,房屋平面长方形,左右对称。中间一开间为明间,两侧两个开间为暗间,明间为家庭生活起居等活动之用,暗间作为卧室。建筑立面采用木、土、砖等地方材料,搭配得当,以灰棕两色为主调,正房与耳房两侧前端都高起部分封火山墙,上部做成双坡顶,砖砌檐枋和檐椽模拟木构件。
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不仅使得水珍贵,也使得防火工作异常艰巨,特别是在重要的街市,火灾隐患较多,由此催生封火山墙。火山墙有着特别实际的防火之用。因为房屋都土木结构,失火时木材燃烧最突出部分自然在椽头。据此建造者意识到,在房与房之间的椽头部分,如果延伸出一段高墙,当火势蔓延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阻燃火势的作用。孤零零的一面高墙并不美观于是,于是就在这沿街凸出来的墙壁上端,修砌出各种上大下小、形状各异的装饰砖雕。四面竖向上高起的火檐墙,打破立面的水平线条,使其产生上升的雄伟高大效果。
接秀房的门窗棂花采用井字套八角的形式,井字棂花图案,其形状是对应天空中被古人称为二十八星宿中南方第一宿名井宿的星座。是将建筑与井宿对应的另一种表示,它内涵天上的星宿,是吉祥的象徵。门窗格心棂花中有八角形图案。八字有很多吉祥喜庆的内涵和寓意,又有美丽实用的装饰效果。建筑木雕主要集中在正面外檐下的露明木构件上。通雀替满雕卷草纹样,并施彩绘以增华丽,额枋上也做彩画。
建筑内部梁架结构为抬梁式,设外檐廊。檐廊内壁分别有荷花与菊花图案的砖雕。东西山墙外侧也有砖雕,西侧雕刻有鹿、鹤结合松竹、祥云,寿石等吉祥纹样,东侧则是祥瑞麒麟,周边布古钱等图案,也体现了故人对于吉祥与财富的美好愿望。
在唐岛湾北方院子景区内,还有许多中国北方院子门口没有简介牌,也就无法详细介绍给大家,要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北方院子,还得你亲力亲为亲自到现场一探究竟。
在北方院子的东北角,有一座独栋两层仿古小楼,名曰“秀云楼”,这是北方院子的十八号院。秀云楼原址为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为二层砖木结构,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总建筑面积为202.07平方米,其中一层面积为115.79平方米,二层面积为86.28平方米。
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祁县城中有40多个多进豪华院落留存,自明朝起,许多祁县人便外出经商,致富返乡后,便在故里大兴土木,营造住宅。
秀云楼建筑主体格局规矩严整,平面呈长方,旁接有一层耳房。正房三间,一明两暗,明间又称堂屋,是家长会见重要客人和在节日里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两暗一般是一间作书房,一间作卧室。
耳房是指汉族传统建筑独有的一种房屋类型,它指的是主房屋旁边另盖的面积较小的房子,做储藏之用,不住人。堂屋后部有影壁,影壁后藏有通向二层的木制楼梯。18号院屋顶上覆盖筒板瓦,屋脊处砖雕采用高浮雕手法,花卉与枝叶间隔排列形成花带。两端山墙凸出,山墙间设外檐廊。檐廊又称步口、檐楯,是房屋前面以屋檐延伸为顶的走廊。
建筑背面明间二层设出挑外廊,形成观赏台,下部出挑木梁粗大,后端深入墙内,其下有砖砌叠涩牛腿支撑。底部挑梁木端头雕刻三足圆形香炉,上涂银粉,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
紧邻18号建筑有一处戏台,建筑面积为30.51平方米,戏台风格为典型山西古民居建筑,山西晋中一带戏曲文化底蕴浓厚,在邻里乡村、家宅内院随处可见大大小小戏台,目前建筑原址所在地山西左权仍留存至今的元、明、清时期的古戏台就有3000多座。遍数山西的古戏台,都与古庙宇有着必然的联系。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适应有闲阶层消遣的戏剧也得到空前发展,听戏和组班成为一种时尚。《红楼梦》中描写的戏班子、戏台,在明清山西宅院人的生活方式中很容易觅到踪影。特别是晋中一带,地方小曲与民间秧歌的结合,诞生了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风格。至今仍旧活跃于晋中人民生活的“左权小花戏”便是其中一脉,在左权县城中,仍能见到留存至今的古戏台。
戏台与主体间连接部分为砖砌硬山出厦,戏台单檐歇山顶,屋面覆盖灰瓦,正脊及其上的脊刹、脊兽、鸱吻,垂脊及其垂兽,戗脊上戗兽和仙人走兽,瓦当与滴水均采用青色与黄色琉璃件,于质朴雄大中显现秀美。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轻盈活泼,称为飞檐翘角。
戏台正面四根深棕色木柱,上有雄大额枋以支撑整个屋顶的荷载;下有石材组合柱础,上面鼓座结合下部方台,鼓座上有梅花浮雕,方台上有草龙雕刻,四角设兽头。额枋上现有斗拱10个,额枋下设牡丹花挂落,额枋上绘制花卉卷草图案,中心花朵金粉描边。恰如其分的雕饰及彩绘为粗材构筑的建筑镶嵌上极富装饰性的细部,取得了粗中寓细、土中寓秀的效果。
山西左权小花戏(即“文社火”)是一种歌舞小戏,当起源于明初或宋、元之间,形成于清代,在清末盛行于辽县(今左权一带)境内。抗战时期,“文社火”的称谓逐步由“小花戏”取代,辽县易名左权县后,“小花戏”称为“左权小花戏”。左权小花戏是山西民间艺术的一块活化石,生动的展示了山西原生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2014年,左权小花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戏台的背后有一栋三层楼的仿古建筑,这是北方院子的16号院“堡中斋”,面积约为563.34平方米,每层197.78平方米。钢混结构,材料选用钢筋混凝土,青砖灰瓦颇具特色。我20年8月份去的时候,堡中斋大门右侧悬挂着一块“青岛半岛寺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牌子,最近去时牌子已经不见了。

此建筑运用现代建筑材料,传统的砖瓦与混凝土相结合,来营造传统建筑空间与氛围。现代建筑材料保证使用舒适与结构安全,而传统的材料则传达古典之美。建筑整体外观凝重、谦和、不张扬。搭配得当,质朴中不失华丽,背立面所显露材料本身的质朴,整墙灰砖,整齐开设窗洞。色彩呈现砖灰窗棕两色,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窗扇采用步步锦形式棂花。
步步锦是一幅有规则的几何图案,主要由直棂和横棂组成。直棂与横棂独立的纵横着,各自端头逗着对方的中部与边部形成丁字形状,直、横棂由外长而内短相逗形成一步步变化的图案。内涵人在事业上事事成功,入仕得到步步高升的美好象征。
在16号院堡中斋的东侧,有一块草地广场,这里是露营的专用场地。场地西侧墙壁上有一块白色黑框大幕布,晚上可以在这里欣赏露天电影。草地上的帐篷是对外出租的,食材你可以自带,也可以在他这里购买。有人看到商机,在这里搞起了露营收费服务项目。
这是位于16号院堡中斋南侧的三合院子,是北方院子景区的12号院,名曰“凝瑞堂”。原址位于山西运城,建于清代初期,为一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38.79平方米。
建筑外观凝重谦和,立面构图均衡,形象质朴大方,砖石木雕装饰,精美而不繁复。门洞上为木制过梁,大门上槛有一对八边形木制门簪,宅门匾额上刻“凝瑞”二字,凝结祥瑞之气。左右影壁可见牡丹砖雕,象征着美满和富贵。
积秀凝瑞常一同使用,出自《晋书·陆云传》:“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巖之积秀。”凝瑞就是凝结祥瑞之气,瑞气常聚的意思。凝瑞堂格局规矩严整,平面三合院布局,中轴对称,正房、厢房面阔皆为三开间,设前檐廊,既有遮阳防雨之用,还起到美化立面之效果。
房屋结构为木结构抬梁式,正房为硬山抬梁式做法,七檩前后廊,脊瓜柱和金瓜柱位置用雕花托墩代替脊柱。正房与厢房在外檐额枋下使用了斗拱。斗拱为中国古建特有之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是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它的使用历来是有严格限制的,大量用于宫殿衙署庙宇,且在体量、数量上有严格的等级区分,普通民宅禁止使用,历朝历代甚至都有
房屋装饰由砖石木雕结合,精美而不繁复。石雕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墀头、影壁墙和廊心墙上。雕刻有香炉的墀头象征着四平八稳。影壁墙上的牡丹和莲花寓意吉祥富贵。木雕集中在建筑檐口部分的露明构件上,所占面积不太大,但位置醒目。正房的花子斗拱为植物纹满雕,并可见飞翼檐撑。木质雕刻集中于额枋之上,题材为牡丹盛开,寓意富贵延绵,镂铭精细,华美绚丽,雕件上红绿底色,金粉勾勒。正房木门为菱形槅扇,门楣上有吉祥植物纹的雕刻。参观中国北方院子,古代建筑的精美绝伦之处,无不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先民的聪明智慧。
由于篇幅太长,我只好分两部分介绍中国北方院子,下一篇游记我继续带着大家游览。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2年06月18日星期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