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港东妈祖庙位于崂山北麓,王哥庄东部,三面环海的港东渔码头内。港东社区还拥有马儿岛等大小岛屿5个,
石湾桥旧址、明朝烽火台、妈祖庙等36个景点,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海鲜之乡。
照片是港东渔码头的局部,照片中间石牌坊就是港东妈祖庙。无论您使用高德地图、还是百度地图导航,只要输入“崂山港东妈祖庙”,都可以把你带到石牌坊跟前。现在是休渔期,港东渔码头内冷冷清清,所以停车很方便。如果开海了,渔船进进出出,青岛市淘海鲜的市民蜂拥而至,停车就不方便了,所以去游览港东妈祖庙还是5月1日至9月1日最方便。
这是制造精美的四柱三门石牌坊,牌坊上面有许多雕刻细腻的浮雕画,中门门楣上方、上下二龙戏珠的石梁中间镶嵌横扁,横扁凹刻“妈祖庙”三个大字。两侧中门门柱上还有一付对联,上联:千秋行水,下联:万世襄平。
穿过石牌坊,面前是宽阔的大理石台阶,台阶两侧是图案精美的汉白玉石栏杆。
这是站在大理石石台阶上回头看石牌坊,中门门楣上没有刻字,感觉一直没有完工,杂乱无章的电源线,不单是煞风景还有视觉污染。
登上大理石台阶,进入妈祖庙的前院,庭院南侧有一个影壁,影壁壁画展示的是妈祖娘娘带领众仙出海扶危济困的场景。
前院西侧墙根处有一个笼形铁质香炉、两侧还有砖砌方池,这些设施都是为祈福村民焚香烧纸准备的。
站在前院中间向东侧看,整个妈祖庙尽收眼底,一个大型铸铁长方形四足亭式香炉彰显气派,香炉东侧是两根高高的木头旗杆,再东侧就是妈祖庙二进庭院院门,门前一对高大的石狮子。
这是矗立在南侧墙边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碑,石碑上凹刻“娘娘庙”三个大字,落款是“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
2008年12月3日”
一对胸带大红花、龇牙咧嘴似笑非笑的大石狮子,分列二进庭院门口两侧。
港东妈祖庙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是港东人民祈祷出海平安、风调雨顺、满载而归、渔家乐业的地方,全港东和附近的鱼民共同建造了妈祖庙。此后,港东社区每年农厉四月初八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祭拜以示敬意,祈求平安吉祥。

二进庭院的庙门不大,被攀爬植物覆盖的严严实实,石门墩、门槛、地面石板路、两扇木门无不显示古老与沧桑,这种老建筑在青岛市区已经很难见到了。
院门一侧悬挂着一个崂山区宗教事务局的铜质告示牌,提示这里是民间信仰场所,不能收取宗教性捐款,不能开展宗教活动。门楣上方还悬挂一个横扁,上书“慈光普照”四个大字。两扇木门上粘贴着一付对联,上联:吉祥如意,下联:天赐平安。
穿过庭院小门,迎面是一个照壁。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外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照壁的东侧就是二进庭院的正殿,中国传统砖石木建筑结构,木门、花窗、木质窗梁让人有穿越古时候的感觉。
你看正殿原汁原味的古老门墩、门槛,土得掉渣,把风烛残年演义的淋漓尽致,应该进行修旧如旧了!
这是正殿屋檐一角,木材与青砖结合构造一目了然,只是木材经不住岁月的风吹日晒,开始腐朽状态了。
进入殿内,慈眉善目的妈祖娘娘盘膝端坐于中间供台莲花宝坐之上,南北两厢胁侍的是顺风耳和千里眼。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渔民因海难往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间对巫术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二进庭院的南侧墙边还有三通石碑,此乃功德碑是也!二进庭院的地面全部是条纹石板铺就,古香古色让人印象深刻。
2017年5月3日青岛市首届妈祖文化节在青岛市崂山区港东妈祖庙举行。本次妈祖文化节的主题是“天下妈祖,祖在湄洲,恩泽青岛,福佑中华”。来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本次妈祖文化节的主题是“天下妈祖,祖在湄洲,恩泽青岛,福佑中华”。
谢谢观赏!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0年08月21日星期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