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人体知识奇趣多(4)

(2024-03-14 08:45:46)
标签:

转载

分类: 骑行
[转载]人体知识奇趣多(4)

        长期素食主义,会影响健康吗?
        很多人认为长期坚持素食主义会影响健康。实际上,无论你是素食主义者还是肉食主义者,饮食健康的关键在于营养均衡。素食主义者只要吃得均衡而合理,就没必要有此顾虑。如果为了减肥等目的长期吃素,热量摄入不足,健康就无从谈起。同样,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常常对着满桌大鱼大肉大快朵颐,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自然也会找上你。
        营养学家针对我国居民体质,制定了一个“膳食结构金字塔”,指出,五谷类为膳食基础,成人每日摄入量为250—400克。新鲜蔬菜的摄入量为每人每日300—500克;水果为成人每日200—400克。应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建议每人每日摄入30-50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各年龄段人群适当多饮奶有利于骨骼健康,建议每人每日平均饮奶300毫升;鱼蛋和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较多,尤其是食入的猪肉过多,应适当多吃鱼、禽肉,平均每人每日50-100克。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
        总之,健康和你吃什么并没有完全的因果关系,无论是素食还是肉食,都没有绝对的健康或不健康之说。

        细嚼慢咽?别慢过头了!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健康。
        吃饭太快的确不利于健康,一是因为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容易伤害食管黏膜和胃;二是因为“狼吞虎咽”容易使人在大脑发出饱足指令前就摄入了过多热量,从而导致肥胖。吃饭时应细嚼慢咽,确实有一定道理。那么,吃饭是不是越慢越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消化食物的消化酶存在分泌高峰,高峰期为十几分钟,此时是消化食物的最佳时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在我们进食时,特别是进食油脂性较高的食物,吃饭时间一长,受到脂肪刺激,胆汁就会从胆囊排放到肠内来消化食物。但胆汁数量是有限的,可能无法充分消化脂肪,由此引发肥胖。可见,吃饭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导致肥胖。
        总之,吃饭太快或过慢对健康都是不利的,最健康的吃饭时间最好控制在20—30分钟。

        饭后做什么最有益健康?
        众所周知,饭后马上喝浓茶、洗澡或睡觉都不利于健康。在知道饭后哪些事不能做之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饭后做哪些事有利于健康。
        1.按摩腹部
        “药王”孙思邈曾说:“中食后,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饭后按摩腹部,既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内的血液循环,有益于增强胃肠功能,又可作为一种良性刺激,通过神经传入大脑,有益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从而防病健身。具体做法是:以掌心着腹,以脐部为中心,轻柔缓慢地顺时针按摩20圈后,再逆时针按摩20圈。需要注意的是,要等饭后半小时再揉腹。
        2.饭后慢走
        《摄养枕中方》记载:“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饭后慢步行,有助于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益于人体健康。但食后不可立即行走,不可急步快走,不可进行剧烈运动,否则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最好过半小时后再进行散步等活动。
        3.饭后漱口
        “医圣”张仲景指出:“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饭后漱口,可清洁固齿,防治口腔及牙齿疾病;并可保持口腔湿润度;还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强味觉功能。保护好口腔和牙齿,有助于提高进食时的愉快感及食物的消化吸收,自然有利于健康。
        4.吃一些特定食物
        吃烧烤后吃一根香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致癌因素的不良影响,保护胃肠。吃得太油腻,喝一杯低糖高纤维的芹菜汁大有裨益,芹菜中的纤维素可以带走部分脂肪。吃火锅后喝点酸奶,可以有效保护胃肠道黏膜,酸奶中的乳酸菌可抑制腐败菌的生长。吃方便面后吃点水果,诸如苹果、草莓、橙子、猕猴桃等,可以有效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吃蟹后喝点生姜红糖水,能祛寒暖胃,促进消化,缓解胃部不适。

        伏案午睡,危险!
        很多人都有趴在桌子上午睡的习惯,特别是学生和白领。事实上,伏案午睡非但不能让人充分放松,可潜在多种危害。
        伏案午睡时,多处神经受到压迫,人在这种状态下往往处于焦虑状态,并不能睡踏实。
        其次,伏案午睡会使眼球受压,视力受损。有些人在午睡后会出现暂时性视力模糊,原因就是眼球在睡觉时受到了压迫。如果长时间如此,就会造成眼压过高,使视力受到损害。对于已经出现轻微近视症状者以及近视患者或戴隐形眼镜的人,应尤其注意这一点,切勿伏案午睡。
        再次,伏案午睡会使脸部变形,手臂酸痛。长时间压迫手臂和脸部,会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使脸部和两臂麻木酸痛。长此以往,就会演变成局部性神经麻痹或使脸部发生变形。
        由此可见,伏案午睡并不是一种良好的休息方式。顺带一提的是,有些人习惯在午休时坐着打盹。研究表明,这并不能消除疲劳。通常,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血液循环会减慢,头部供血会减少,坐着打盹时供给大脑的血液会更少,很容易使人醒后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

        如何改掉晚睡强迫症?
        晚睡强迫症,就是患者能意识到该睡觉了,但就是不想睡。现在很多人都有晚睡强迫症。
        在心理学上,这是拖延症的一种。心理专家指出,患有晚睡强迫症的人性格中容易有拖延的一面,不自觉地在工作、学习中形成拖拖拉拉的习惯,不到最后一刻不完成任务。此外,过于执着、敏感、担心、抵触等心理都是诱因。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存在的话,就会构成亚健康的人格特征。
        晚睡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患者自知力完好,他们在晚间多会沉溺于网络或流连夜店,或是在快节奏的强劲音乐中疏散压力;做事情一定要等到夜深人静时,比如收拾房间、看杂志、写文章等。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但却无法摆脱。
        就目前而言,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缓解晚睡强迫症。
        1.坦然面对
        强迫症是脑部的问题,需要较长时间去缓解。不要强迫自己短时间内改变作息,这种强迫性的心理压力只会适得其反。
        2.转移注意力
        将注意力从强迫症症状上转移开,选择某些特定的行为来取代强迫性不睡。例如,你可以躺在床上,翻看一些治愈系的绘本,脑海中漂浮着一些轻柔、舒缓、美好的想法,想着想着,你就睡着了。或是给自己的心理设定一种“仪式”,你可以设定自己每晚在睡前完成一件容易、令你愉快的事,通过完成后的那种满足感来暗示自己:“今天已经全部结束了,我很满足,我现在可以美美地睡一觉了。”
        3.逐步调整生物钟
        当你完成了前面的步骤,你会发现,你已经接纳了自己的强迫症。坚持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你就能稍微早一点上床睡觉了。如此坚持下去,你会逐渐恢复正常的睡眠时间,最终告别晚睡强迫症。

        哭真的有益健康吗?
        哭在人们的脑海中被定格为一种对身体有害的负面情绪反应,然而实验与研究却给了我们一个迥然不同的结论:哭对缓解情绪压力是有益的。
        心理学家克皮尔调查了137个人,并将他们分为健康组和患病组。患病组是溃疡病和结肠炎的患者,这是两种与精神紧张密切相关的疾病。结果发现,健康组哭的次数比患病组多,而且哭后自我感觉比哭前好许多。
        研究还发现,人们因情绪压抑而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哭泣会将这些有害的化学成分随着泪液排出体外,从而有效地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缓解紧张情绪。
        有研究表明,人在哭泣时,情绪强度一般会降低40%,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哭后感觉比哭前要好许多。
        哭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对人的心理起着一种有效的保护作用。当人精神蒙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强烈的负面情绪会造成心理上的高度紧张,而当这种紧张被压抑下去得不到释放时,会损害身心健康,促成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恶化。哭泣能提供一种释放能量、缓解心理紧张、解除情绪压力的发泄途径,从而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美帼生物化学家费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有害健康,且这种损害健康的过程是缓慢的。长期不哭的人患病率比哭的人高一倍,所以情感变化引起的哭是机体自然反应的过程,不必克制。
        需要注意的是,哭也要适当,否则也会有害健康。由于人的胃肠机能对情绪极为敏感,哭泣时间拉长,胃的运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酸度下降,就会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有的还会诱发麻疹。因此,心理学家主张哭不宜超过15分钟,要学会控制自己,做情感的主人。

        你还在“回收”鼻涕?脏死了!
        我们在哭泣或感冒时,常咽下自己的鼻涕。有人说,自己从没有咽过鼻涕。但事实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吞食自己的鼻涕,而且吞食量竟高达数百毫升,相当于一罐可乐!人之所以感觉不到如此大量的吞食,是因为鼻涕从鼻后直接流向咽部,人是感觉不到的。
        正常情况下,人的鼻腔黏膜每时每刻都在分泌黏液,以湿润鼻腔、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和细菌。所以说,鼻涕本身对身体是有用的,但咽下它肯定不卫生。
        此外,鼻涕含有一定的营养,并且温暖,对细菌来说是很好的“温床”。尤其是在感冒时,鼻涕中含有大量细菌。因此,为了保持卫生与健康,对于可以控制的鼻涕,最好不要“回收”了。

        (摘自海天编著《冷门知识大揭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