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品中国文人·苏东坡(23)

(2024-02-24 07:12:57)
标签:

转载

分类: 古韵
[转载]品中国文人·苏东坡(23)

        苏轼在湖州的好日子
        苏轼做太守,这是第三次了。他巡视湖州各县,调查农桑盐帛,视察太湖的水利工程,忙中抽空再游太湖中的金山寺,跟和尚们谈空说无。他想起了那团波上移动的发光体……
        居家妙不可言哪,湖州好吃的东西太多,真是吃不过来。秦少游从高邮寄来咸鸭蛋和粽子,驸马王诜自京城寄来双熊掌、鹿茸酒、鹿胎酒……端午节,苏轼不上班。他已经做了爷爷了,苏迈得一子,取名苏箪,追慕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
        江南的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女人们穿丝衣,执纨扇,在清澈的溪流中浴香兰。苏家的女眷们早就跃跃欲试了,包括俩丫头,拾翠和采菱。夫人王闰之寒食后就节食,塑身,丝衣纨扇亮身材啊,她走路要踮脚,悄悄学舞蹈。堂堂太守夫人本不必如此,可是她偏要练,要唱歌,要俊俏。
        王闰之才三十出头嘛,不能让那个丫头处处占风头……当初,那个钱塘小女孩儿就是丫头!小丫头倒是长得快,两年就比夫人高了,家中的地位上升了,她还有了姓名,她还有了字,她还随意进出子瞻的书房,把一堆堆书卷收拾得让子瞻甚感妥帖。
        夫人向乳娘抱怨:“子瞻几千册书啊卷的,红黑(眉山土话,怎么都)弄不巴适。”
        乳娘任采莲眯眼笑道:“叫你别去子瞻书房,你红黑要去。你哦,犟拐拐。”
        六月下旬,苏轼在官舍后院晾晒书画,收藏的古字画,朋友送的字画,一轴轴小心展开来。朝云做他的帮手。夫人主动来搭手,却将王维《空山新雨后》上的小墨点认作污渍,拿湿帕子来擦。朝云忙道:“夫人,擦不得!”
        夫人手不停,更不抬眼瞧朝云,她说:“黑巴巴灰不溜秋的,擦了干净。”
        朝云解释:“那是摩诘闲笔,画了一只空山新雨后爬上山道的小螃蟹。”
        夫人用了夫人语气:“磨磨叽叽,就你晓得的多啊?我就没见过这样的爬海(螃蟹)!”
        苏东坡在另一边,闻声过来,拿走了湿帕子,只对夫人和颜悦色说:“孙儿在前院叫奶奶,你快去吧。”
        闰之夫人走了,甩一句在大毒日头地上:“磨磨叽叽,爬海我见得多,红黑比你多!”
        苏轼叹曰:“妻却差贤胜敬通。”差贤:庶几可称贤惠。敬通:汉代怕老婆的典型。
        王朝云伏在地上,细心伺候那些宝贝,文同,王维,韩干,吴道子,韩熙载,蔡襄……
        日色向晚,闰之夫人吩咐把酒菜摆在院子里,一似眉山风俗。星月在天,人影在地,太湖的风阵阵吹拂,孩子们啃着骨头去捉风头,一个个笑嘻嘻爽歪歪。狗儿跳,猫儿跑,鸡咯咯,鸟唱歌。苏东坡小酌鹿茸酒,痛吃太湖鱼,全身的细胞朝着繁星万点去舒展。
        何谓幸福生活?这便是了。“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

        李定
        御史中丞李定是个有才华的小人。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是另一个有才华的小人,礼部考试曾经名列榜首,平生诗文有百卷之多,《唐宋名家词选》有他的词。
        一肚子的子曰诗云,未能阻断人性恶,何以如此?急于往上爬。
        人是氛围中的人,人是环境中的人。官场扭曲了,坏人有沃土。
        当初李定为了仕途通畅而隐瞒母丧,导致天下非议,司马光说:“李定禽兽不如!”
        王安石重才干,让李定进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他与吕惠卿,时称“护法二沙门”。
        朱寿昌毅然决然辞官职,万里苦寻失散了三十年的老母,士大夫纷纷颂扬。苏轼《贺朱寿昌得母》:“感君离合我酸心,此事今无古或闻。”李定认定,这是暗讽他。
        苏东坡知徐州,李定的儿子去干谒,没捞到什么好处。于是,怨恨加深了。
        现在,苏湖州谢上表,明明白白讽刺朝廷新进,李定报复的机会来了。五年前,沈括袖章弹劾苏轼,宣称苏轼的诗文“词皆讪怼”,但沈括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被王安石赶出京师。李定重新捡起经沈括仔细笺注过的苏轼诗文,联合其他新进,发动了攻击。
        何正臣,监察御史里行。此人深文周纳,善于搞黑材料。
        张璪,知谏院,朝廷的头号谏官,当初在凤翔对苏轼亦步亦趋,像一条叭儿狗,如今换了一副恶狗相,龇牙咧嘴要咬苏轼。《苏诗总案》的编者王文诰说张璪:“能探情变节,左右从顺,各得其欢心。”两年后,张璪蟒袍加身做了副宰相。
        李定等人的后台是参知政事(副相)王珪。
        五个高官联手搞苏轼,矛头指向居洛阳的司马光。
        十年来,许多反对王安石的大臣竞趋洛阳,司马光的五亩“独乐园”,俨然隐形的政治中心。司马光一旦卷土重来辅佐皇帝,那些新进之辈就难保乌纱帽。
        元丰二年六月,京城刮起了一股妖风。
        李定说:“不可走漏消息,不能让任何一个亲近苏轼的官员知道这件事,以免生变。”

        神宗下令捉拿苏轼
        一〇七九年六月二十七日,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首先发难,上札子称:“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喜动颜色……轼所为讥讽文字,传于人者甚众!”
        舒亶发起第二波攻击:“臣伏见知湖州苏轼,近谢上表,有讥切时事之言,流俗翕然,争相传颂,忠义之士,无不愤惋。”
        七月三日,御史中丞李定上札子,称苏轼有四条罪。其中说:“古人教而不从,然后诛之……陛下所以俟轼者可谓尽也,而傲悖之语,日闻中外……先王之法当诛!”俟轼一句:等待苏轼改过自新,已经仁至义尽了。
        知谏院张璪全力协助,副宰相王珪向宋神宗不断地进言。朝廷风暴刮了一个月,苏轼在京的朋友们无一知晓。直到皇帝下令,派人骑快马去湖州捉拿苏轼。

        急先锋皇甫遵
        奉旨拿苏轼的人名叫皇甫遵,区区一冷官,太常博士,对谁都要点头哈腰之辈。其他官员有所忌讳,毕竟苏轼名高,但皇甫遵跳出来,逮住这个升官的机会。他带了儿子上路,抓一太守,要当场抓给儿子看。
        驸马王诜的夫人是宋神宗的妹妹,他得知了消息,连夜赶到二百里外的陈州向苏辙通风报信。苏辙派一壮汉火速赶往湖州。
        两拨人马在官道上向湖州急驰。倍道,比平时快一倍。
        皇甫遵博士过于兴奋了,驿站喝美酒,弄了一桌子菜,牛肉羊肉鸡肉,不要猪肉。他儿子哪里见过这许多上等人家吃的上等肉,一阵狼吞虎咽,吃撑了,拉肚子拉了半天。
        皇甫遵安慰儿子:“吾儿莫急,慢慢拉,那苏轼跑不掉,早去早抓,晚去晚抓。”
        苏子由派的人先到湖州,时在七月二十八日正午。

        “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这一天,苏轼在官厅后院翻晾文同的多幅墨竹图,正感伤,听得墙外马蹄声疾。
        子由派来的人气喘吁吁道说原委,苏轼一家老小顿时色变。少顷,马蹄声再起。
        湖州通判祖无颇权代州事,他见了皇甫遵。
        苏轼在后院收拾文同的墨竹图。王朝云卷轴,动作不乱。闰之夫人惊慌失措。大儿子苏迈望着父亲……祖无颇回来,苏轼问:“我还穿官服么?”
        祖无颇答:“现在未知罪名,仍可穿官服。”
        苏轼换官衣,朝云去伺候……
        官厅的正中立着皇甫遵父子,其状甚威严。四个白衣青巾的台卒面目狰狞,衣服下面各有物隆起,看上去像四把匕首。州衙的官吏全都吓傻了。
        皇甫遵厉声道:“苏轼,你知罪吗?”
        话音一落,屏风后响起妇人的哭声。
        苏轼勉强镇静:“轼自知激恼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赐死。死固不辞,乞归与家人诀别。”
        皇甫遵说:“你这鸟太守,胆子忒大。朝廷容忍你不是一年两年了,你知道谁下令抓你吗?”
        苏轼一脸茫然。皇甫遵目如刀,牙齿缝蹦出几个字:“当今皇上!”
        苏轼喃喃道:“今日必是赐死……”
        皇甫遵不作声。他儿子说:“爹呀,何必许多废话,跟这厮直说了吧。”
        苏轼一身冷汗……皇甫遵依然不作声,对他来说,这一刻,足以炫耀后半辈子。小官玩弄大官,无名之辈捉拿天下名士,拿足了派头。苏轼闭目等死。一时半刻,恍若三秋。
        祖无颇再问。皇甫遵徐徐道:“不至如此。”
        他轻轻做个手势:“给我绑了。”
        四名御史台的台卒一拥而上,将苏轼捆起来,粗绳子勒进了皮肉。
        押走了。“家人号泣出随之,郡人为泣涕。”
        史料称:“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八月的扬子江上,月黑风高浪急
        押解苏轼的官船,行至太湖鲈香亭下,停泊修舵。夜里,皇甫遵父子并一帮台卒在吃酒喧闹。舱外浪高,苏轼寻思投湖。北宋不杀大臣,苏轼何以寻死?他思前想后,意识到朝廷那些人决不是单单冲着他,许多高官和朋友都是打击对象。士大夫迁累朋友,情何以堪?这五花大绑的,一路上受侮辱,“士可杀,不可辱。”
        从官厅被抓的那一刻起,死亡意识便来纠缠。船行扬子江上,月黑风高浪急,苏轼寻思投江。转思亲爱的弟弟,他的心软了,提不起纵身一跃的劲头。子瞻死,子由不独生。
        扬州太守鲜于侁,欲登船见苏轼,被皇甫遵喝退于江边。鲜于侁归衙门,下属劝他赶紧烧掉与苏轼的往来信件,这位太守傲然曰:“欺君负友,吾不忍为。”

        士卒围船恫吓,妇人大烧苏东坡文稿
        苏轼的十余口家眷在另一条船上,忽然,船停了,大批武装士卒冲上船去,搜取罪臣证据。夫人王闰之顿时嚎啕,乳娘任采莲六神无主。
        苏东坡后来有《致文潞公书》:“轼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文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老幼几怖死。既去,妇女皆恚骂曰:‘是好著书,著书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烧之。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其七八矣。”
        恚骂的妇人不止一个,应该是夫人带头骂,乳娘或从之。除了这两位,谁敢骂且烧呢?文稿,书信,也许还有珍藏的书画,“悉取烧之。”苏轼痛惜不已,才给文彦博写这封信。
        写书有什么用呢?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