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汉语中,“良”就是“好”,“良心”就是好心。西方良心这个名词就没有这么明确,没有“好”的意思,而只是一种“道德价值意识”。中国的“良心”一词很妙,可以顾名思义,“良心”就是好心。“心”就是心理,就是意识,是由知、情、意构成的。一切心理或意识都是由知、情、意构成的。比如说,我这个人喜欢花,我看见了一朵玫瑰花,觉得这个花很美。“认为”它很美,“觉得”很美,这是一种认识、认知。我对这朵花顿生爱意,一下子就喜欢它了,这就叫做“情”、“感情”。既然我动了情,喜欢它,那么我就想把它摘下来,拿回家里,把它插到瓶子里。这个“摘”的动作,不叫做意志,而叫做行为。但是,我作出这个决定,我心里要把它摘下来,我想摘它,这个就叫做“意志”。
“知、情、意”合起来,就叫做“心”、“心理”或“意识”。那么,再给它加上一个“好”字来进行限定,“好心”,“好的知、情、意”,就叫做良心。但是,并非任何好心都是良心;良心是一种特殊的好心。那就是,一个人如果做了好事,他就有愉快和自豪的心理;如果做了坏事,他就有痛苦和自责心理。那么,这个人的这种心理显然是好的,是一种好的心理、好心。做坏事的心理固然不是好心,但做了坏事就内疚的心理却无疑是好的,是一种好心。并且,这种好心,就是所谓的良心。做了好事就快乐、做了坏事就痛苦的心理,就是一种良心:做好事感到快乐叫做良心满足;做坏事感到痛苦叫做良心谴责。因此,良心就是每个人的自我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行为道德价值的反应。所以,干坏事的人,不一定就没有良心。如果你干了坏事,但你知道这是坏事,并且深感痛苦,那么,你还是有良心的。
反之,干好事的人,不一定就有良心。如果你干了好事,但你不知道这是好事,并且不感到快乐和自豪,那么,你虽然有好心因而能干好事,却是没有良心的。良心,要言之,就是做了好事就快乐、做了坏事就痛苦的心理。
在2007年过年前后的一次会议上,有位学者津津乐道于自己当知青的时候怎么去偷人家的鸡,说得兴高采烈。我觉得,这位学者没有良心。他的良心被狗吃了,因为他不知道偷鸡摸狗可耻,一点没有悔过和羞耻,反而觉得非常好玩。殊不知,老百姓养只鸡有那么容易吗?相反的,我们说,聂赫留朵夫有良心,他为救玛斯洛娃四处奔走,还放弃锦绣前程而向这个妓女、杀人犯求婚,说明聂赫留朵夫是有良心的:认为自己诱奸玛斯洛娃是错误的、罪恶的,这是他的良心的“知”、“认知”的部分;为此非常痛苦,是他的良心的“情”、“感情”的因素;决定放弃前程而与玛斯洛娃结婚,是他的良心的“意”、“意志”的部分。
所以,良心由知、情、意三因素构成:良心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行为道德价值的反应,说到底,也就是自己对自己行为道德价值的认知反应、情感反应和意志反应,亦即认知良心、情感良心和意志良心。这些良心如果是对自己行为所具有的正道德价值的肯定性反应,便是正面的良心,叫做“良心满足”;如果是对自己行为所具有的负道德价值的否定性反应,便是负面的良心,叫做“良心谴责”。然而,我们现在很多人,很多的学者,他们不说良心,却用“良知”来代替“良心”。良知,中国大哲学家王阳明讲的良知,说起来多文雅啊!但是,这种替代是不科学的。因为“良知”只是“良心”的一部分,是良心的认知因素,亦即认知良心。并且,良心的主要的成分,正像穆勒所说的那样,并不是认知,不是良知;而是良心的感情因素,是情感良心。
良心是每个人的自我道德评价,而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怎么样评价自己,反过来也会怎样评价他人。他怎样评价他人,反过来也会怎样评价自己。所以,有一句老话说:“谁在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没人说。”人们往往是当面说好话,背后就变了。甚至孔子,当樊迟向他质疑孝道时,孔子虽然很生气,但当面也没说什么。等樊迟一走,孔子就说了。他说,樊迟啊,这个人不怎么样啊!不仁啊!这就是名誉,名誉就是人们相互的道德评价,亦即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但是,更确切些说,名誉就是舆论评价,就是众人评价。名誉的英文是fame或reputation,意思是其他人或公众的评价、估价、报道、意见、判断,说到底,也就是舆论评价。汉语的名誉也是此意。“名”的基本词义是名称或说出。《伦理学与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