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文化

(2023-08-21 15:50:30)
                  道德文化自信:主体对自身道德价值观及其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
       当道德自信与文化自信结合时,我们就把自信精炼地也更为准确地表述为道德文化自信。其实,前文所论述的道德自信,如果我们从文化方面来理解道德,或者说把道德理解为一种文化维度的道德时,那么道德自信即道德文化自信,但这也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对于道德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我们还有必要仔细研讨。
      究其根底,道德文化自信应该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而要理解道德文化自信,就不仅需要理解自信和道德自信的内涵,也需要理解文化的内涵。只有把文化范畴搞清楚,文化自信的内涵就向我们敞开了。我国著名文化学者罗长海教授曾提出过一个关于文化的生成性定义,他说:“所谓文化:是人对环境挑战所作的应战,包括应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在应战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在应战结果中充分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我以为这一定义是上面我们引述的关于文化定义的综合,它体现了文化的以下特点:一是突显了人的创造性文化活动所面对的环境,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由这两种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性环境,据此,人们就可以认识不同的文化类型;二是强调了人是创造性文化活动的主体,这包括个体主体、群体(国家或民族或政党)主体、类主体,这就揭示了文化的属人性和人为性;三是说明了人的文化活动方法即应战方法,这种应战方法实际上是人认识环境、改造环境以进行创造性的文化活动的过程;四是阐明了人的创造性文化活动的结果,这种结果或者指人化了的自然,或者指获得提升了的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五是揭示了人的创造性文化活动的根本依据,这种依据就是人通过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来展示自己作为人的本性和尊严,文化越发达越繁荣,人性就会越完善越体面。
      文化的生成性表明文化是需要人们去创造、去建设的。有些学者认为,文化是自生自发地自然演进的。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其实自生自发地自然演进的东西或现象是自然,而自然我们不能说是文化。一块存在于荒野中的石头能说它是文化吗?只有打上了人的烙印,踏上了人类足迹,才能说是文化。科学家们认为,大自然运行中有一种东西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东西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在被人们发现之前也不是文化,只有它们被人们用思维把握住,并被人们利用来改造自然,出现了相应的结果,才能成为文化。所以,文化一定是人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即人为建构的东西或现象,是人自觉活动的结果。这种结果也表现了人类的主体性,表现了人类相对于自然的自信和能力。
         作为人自觉活动的结果,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包含很多种类,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是。”简单地说,从形态上看,既有物质文化,也有制度文化,还有精神文化,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死或固化的东西,而精神文化则是活或动化的东西,死或固化的东西要依靠活或动化的东西来激活。所以,文化直接表现为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宗旨目标、战略规划、工作作风、运作习惯、伦理道德、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多种精神内容。人们也一般从这种精神层面来理解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就等同于精神,精神也就是文化。
         亨廷顿认为,文化是人们关于一定社会价值观的见解,因此文化集中表现为价值观,或者说以价值观为核心。上述精神内容即是文化,这就表明: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是核心。所谓价值观,就是以观念为载体而表现出来的价值。“价值观或价值观念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精神层面中什么东西是好的、有益的、值得追求的等的总看法。”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指出:“在历史中形成的价值系统,是文化的核心;不同质的文化,可依据这种价值系统的不同而作出区别。”在人类的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中,价值观影响人的思路和感觉,是他(们)的行动指南;价值观体现了人对善恶对错好坏判断和选择所坚持的标准;价值观可以作为一种规范和控制机制,引导和塑造人的文化观念、态度和行为选择。因此,可以说,价值观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模塑剂”;是文化共同体的“黏合剂”;是激励人的行为的“兴奋剂”;是文化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优势的“催化剂”。正如特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所言:价值观“是指导行为的有力杠杆”,“它明确指出人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应该如何行为”,“使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感觉良好,因而更愿意加倍努力”。正因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所以文化自信的核心也就顺理成章地是价值观自信。
       前文已述,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而在精神文化中,道德文化占据主导的、核心的地位。有学者说:“所谓文化,固然可以作广义的理解,从饮食服饰到音乐图画统统包括进来,但是必须明确,其还在于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而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前提又是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就是要确立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文化中既有当下人们创造的文化中的道德方面的内容,也有历史上人们不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由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道德文化的核心也就是道德价值观。
         所谓道德价值观,就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道德价值、怎样评判道德价值、如何追求道德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按照功能或作用来看,人们一般把道德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在性的或称目的性的道德价值观;一类是工具性的或称手段性的道德价值观。内在性的道德价值观是关于最终目标或所希望的最终生活状态的道德观念和概念。“内在的价值观是指我们不计个人得失而均予遵循的价值观。”内在性的道德价值观是关于生活终极目标的观念,是一种目的性道德价值,包括生活舒适、成就感、和平、平等、安全、自由、幸福、身心和谐、愉快等具体内容。工具性道德价值观是关于所希望的行为模式的道德观念或概念,这一行为模式有助于获得所希望的最终生存状态。“工具主义性的价值观是指那种因为它直接对我们有利,我们才予以遵循的价值观。”工具性道德价值观是关于实现生活终极目标的手段的道德观念,是一种手段性价值,包括有抱负、有能力、有勇气、有想象力、宽容、诚实、独立、智慧、理智等具体内容。
       既然道德文化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相应地,道德文化自信就以道德价值观自信为核心。云杉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结合以上层层递进的分析,我们在此就可以给道德文化自信下定义了:所谓道德文化自信,就是主体对自身道德价值观及其生命力的充分认同、积极肯定、坚定信念和切实践履。在此,主体是群体性的主体,具体而言,主体可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政党,或一个生活于某一地区的群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道德自信
后一篇:良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