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敬是最为重要的心学工夫

(2023-07-28 17:33:55)
         敬是最为重要的心学工夫。徐复观认为,“‘敬’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凝敛与集中,精神的凝敛与集中,可以把因发酵而涨大了的自我回复到原有的分量,使自己清明的智性,直接投射于客观对象之上;随工夫的积累,而深入到客观对象之中;即不言科学方法,也常能暗合于科学方法”[2]。
       “立志居敬之说,最紧切于学者。”[3]“‘欲从事于道,以何为先?’道不远人,故不可须臾离。持敬集义,第一要法。”[4]“持敬”,即持守恭敬之心,指思想的专心一意,不为外界物欲所牵累引诱。“集义”[5],即行事合乎道义。“敬”[6]作为方法,作为主体的积极的理性活动,指来自道德义务的主动反省和克己之高度自觉的精神状态。
         儒学自古以敬相传。在儒学思想史上为了与其他修养方法进行区分,便有了对“主静”说和“主敬”说的判分。“静坐观理”的学说发源于二程,后在延平和朱子处成为心学的本源。朱子告诫弟子说程明道、李延平先生亦教人静坐,是因为担心“精神不定,则道理无凑泊处”[7]。静是一种心灵准备,静才能收敛身心,道理方有凑泊处。因此,静坐在道佛两教中以打坐、禅定等身体工夫为进路,直接与所要修炼的理想人格境界有关。儒家则以事上锻炼为根本工夫,静坐只是辅助人收敛和净化心灵,并不以本身为最终目的。因此,朱熹说:“敬只是敬,更寻甚敬之体?”[8]
        退溪说“敬”即“专一则有不待思而能随事中节”[10]。专一,才能达到随时恰如其分处事的境地。退溪虽然推崇真西山的《心经》,但并不认同其敬静为一的观点。他举例说:“延平绝世静坐,若专以为标准,亦或有流于一偏之弊”[11],认为“伊川恐学者未悟,故加别白”[12]。也就是说,“明道言静,即敬字之义”[13],伊川担心学者不清楚,才会有此说明。静多少还是带有无主格的身体之寂然之境,敬则是一种有主格的寂然心境,它是人心寻求与终极本质相契合的心理状态。
        儒学自古“以敬相传”,敬虽有主静之意,但在动静中费思虑是无法理解敬之本义的。对原始儒家来说,敬是“尧之钦明,舜之兢业,汤之圣敬,武之敬胜,孔子之行笃,敬修己以敬,是也”;对宋明理学来说,敬是“程子尝以‘主一无适’言之,尝以‘整齐严肃’言之。门人谢氏之说,则有所谓常惺惺法者焉。尹氏之说,则有其心收敛,不容一物者焉”[15]。敬作为退溪为学之核心修养方法,贯穿到所有的思想和学习活动之中,是凝道广业之基。退溪在《静斋记》中说:“主静而能御动者,圣贤之所以为中和也。耽静而绝事物者,佛老之所以为偏僻也。”[16]主静之静不同于老佛之静,它是静中有动,可谓“主一之功,通乎动静”[17]。“由定而明,曲当时措,各止其止,动亦静尔”。这不是堕落一偏的灭常伦法。退溪认为,龟山、豫章、延平一派都是在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之气象”;退溪还批评尹和靖:“始终一个敬字做去,岂非伊川之教呢?”可见,“静学之易差而不可忽”[18]。敬没有脱离日常,敬不是离开世界独自盘腿而坐的禅定,而是需要在日常世界中一贯体现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敬的日常性才不会落入抽象。因此,在退溪这里义和敬也不是分开的。退溪主张“知敬既主静之意,又专意于敬,才不流于禅”[19]。
        儒学修养中的静坐应该是抚定思绪,思索求道的姿态,以一种镇定沉着的心静坐,洞见天地之理。人心“本真而静”,当“外物胶扰”时,“情炽欲荡”“百虑千歧”。为收敛其心,必求其本。何为本?那就是静。静则“外无妄接,肃如军垒;内无妄念,湛如止水”[22]。然而,静坐要得力,还需靠敬之心性修养工夫。主体不有敬,光想靠身体的静是无济于事的。静坐需要以敬与存心来协助完成,静坐也辅助心敬与存心。这种静坐从根本上说,是主敬一路的修养方法,只不过突出了身体的活动形式。
          人不可无思虑,敬则心便一,能常存心性。
         此外,敬还有“戒慎恐惧”之义涵,强调“畏”。“敬畏”并不是对特定对象的畏惧,而是一种主动防险和常“提撕”的心态。“戒慎恐惧”是未发时的专用工夫。按朱熹的意思,常用提省此心,则群邪自息。“敬非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后谓之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常常如此,气象自别。”[28]敬即畏,随事专一,有所畏惧,才有所收敛。孔子也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而在日常行为中实践“中和位育”之实功,不能只敬畏上天,“日用动静”都要时刻心存敬畏。“畏敬不离乎日用,而中和位育之功可致,德行不外乎彝伦,而天人合一之妙斯得矣。”[29]“敬”和“畏”不是朦胧时期对宇宙规则的无知导致的惶恐,而是以天为标准的人自觉修养时因自身不足而产生的内疚和畏惧,显示了对宇宙创生之理的尊敬。总之,敬的主旨在于充养道德心性,以超越自然生命的制约与牵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