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格物致知”
(2022-10-25 17:16:40)
明代有一个儒学大师叫王阳明,他青年时代求学,也是从《大学》入手的。他在学到“格物致知”这里的时候,也像我们刚才“格”这本书一样去“格物”。因为他喜欢竹子,文人嘛,喜好梅兰竹菊四君子,于是就坐在竹林前,想把竹子的道理“格”透。结果他在那里一动不动“格”了七天七夜,人都快整疯吐血了,也没“格”出个所以然来。
后来他做了官,再后来又被贬官,贬到偏远的贵州龙场。有一天半夜,他从床上跳起来就“哈哈”大笑!大家都当他神经出问题了,结果一问,他说,天啊,我悟道了!几十年我终于明白了“格物”的道理了!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的道理,他这时候才真正明白了。
以后他创建了的一套“心学”。王阳明的“心学”非常了不起啊!从明代到现在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现在新儒家们都对王阳明的心学非常崇拜。王阳明的心学传到日本后,对日本的影响也非常之大。日本之所以能很快现代化,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建立在王阳明的“心学”之上,就是建立在“格物致知”之上,就是建立在“新民”的基础上。日本近代的思想理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王阳明的思想。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半夜大笑,悟出了格物之理,后来被称之为“龙场悟道”。那么,他到底悟了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所讲过的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认为“格物”不是去研究这个杯子是怎么来的、这个桌子是谁做的、用了多少木材。 格物不是像朱子说的那样去研究心外之物,而是要“为善去恶”,要在自己内心的善恶是非上,下足念头功夫。
“无善无恶心之体”,我们的心的本体,它是没有善恶的,我们心的内容还没有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念头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意识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我们心的状态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比如我们早上眼一睁,刚醒来的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都没想,只觉得周围清清明明。这种无善无恶、一念未生的状态,就是我们心的本体,就像一条空空荡荡的公路,安安静静的。而一旦这条公路上车来车往、人来人往,那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的意念一动,这辆车是奔驰、宝马,那辆车是奥迪、本田,还有农用车、拖拉机之类全出来了,这些就是各种善恶、是非、好坏的念头从无善无恶的心体中产生出来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但它有一个功能,它能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歹。这条路没车之前,它是空洞无物,干干净净,一旦上来一辆车,“良知”的功能马上就起作用,我们马上就知道这是什么车,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要把好的东西发扬出来,要把不好的东西放弃、忘掉,就像开上高速公路的车,车况必须要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要认清楚我们这个“心路”上跑的车,必须是优质的、健康的,不能是劣质的、不健康的。否则我们这条“心路”就会阻塞,甚至会出大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要“为善去恶”。
所以,王阳明这里的“格物致知”,就不是把精力放到研究外物世界的物理现象上面,而是转回到我们的精神内部,是要去“格”我们精神中间的“物”,是去“格”我们的心中之“物”,把心中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美丑好坏这些东西“格”掉,要把它们“格式化”、要清空,因为我们心中的很多东西都是精神垃圾。
说到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说精神垃圾,你不要以为只有那些杀人放火的念头才是精神垃圾,只有那些丑陋的念头才是精神垃圾。不一定的!有些我们以为是善的、美的、好的念头也可能成为精神垃圾,也需要我们清空。为什么看起来好的东西、好的念头也需要清空呢?
打一个比方。在传统文化中,经常把我们的心比喻成一面镜子,在我们没有各种念头的时候,就像镜子上面没有任何灰尘,它就能够照见一切东西,照见各种事物。但是,当我们心中有了各种念头时,不管这念头是什么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就像镜子上面蒙上了灰尘,镜子就不会真正发挥“照”的作用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就无法发挥“知善知恶”的功能了。对于心这一面镜子来说,不好的念头是对镜子的污染,而好的念头一执着了,也是污染啊!
所以“格物致知”,就是要把我们心中的是非善恶,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念头,要随时随地清理干净。 只有清理干净以后,才能发挥知善知恶的良知能力。在这一点上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以为好的念头,好的东西你就要留住,抱住不放。今天公司给你发了奖金当然是好事,但你高兴得天天想着奖金、抱着奖金睡不着觉、吃不下饭,那就成问题了。
自战国时期《大学》这本书写出来,到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格物致知”的原意可以说被埋没了一千多年,一直到明代的王阳明先生这里才重新放光,可以说是王阳明把“格物致知”的精神,重新引回到大人君子之学的正理上,引回到心性修养的正道上。这正是大学之道的起点。
对于王阳明的“四句教”,哪一条是最重要的?当然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最重要,得体才能起用嘛,认识这个心体至关重要。但是,一般人修养不够,心体不那么好认啊!所以,对于我们一般人的修养来说,最实用、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的要点,应该是第三条“知善知恶是良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体是无善无恶的,或者说是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不管你是恶人也好,善人也罢,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小人,心体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对于我们个人修养来说,心体的这个道理,是王阳明先生作为一个理论基础提出来的,严格地说,它和我们个人修养的关系不大。因为不管你修还是不修、做还是不做、做对还是做错,对心体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所以,对于我们的人生修养来说,最关键的是在心的功能上,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它、要好好地发挥它。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圣人与凡夫的差别?是因为圣人能够把心体的光明功能释放出来,能够让它照天照地,而凡夫小人因为贪嗔痴,因为各种欲望,就把心体的光明功能给遮蔽了,就没有办法发挥出来。把心体的光明功能释放出来,把遮蔽心体的贪嗔痴、各种欲望去掉,就是“格物”,就是“为善去恶”。 这里最关键的一着,就是要“知善知恶”,首先要把“良知”功能发挥出来。只有“致良知”,你才知道自己所“为”的是真正的善,所“去”的是真正的恶。不然的话,“良知”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你连真善真恶真美真丑都分不清楚,又怎么“格物”,怎么为善去恶呢!所以,“格物”和“致良知”的功夫是相辅相成的。“格物”的功夫越好,我们的心的良知功能就越强;同样,“致良知”的功夫越深,我们“为善去恶”的格物能力也越强。
在“四句教”里面,王阳明本人最看重的也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要把我们“良知”的功能不断地发挥出来,要在“致良知”上面狠下一番功夫,这是王阳明“四句教”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