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在工作中,如果不学会反思自己,总结自己,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再次成长!但是,过度的反思,只会造成困扰,让很多教师失去耐心,疲于应付,最终就会让反思失去意义,也会初心压垮一线教师的教育初心!
最近总听同行们抱怨:“教案里写反思,听课后写反思,考试完写反思,现在连带学生搞个活动都要写反思,我们到底是老师还是反思机器啊?”这话听着心酸,却道出了无数一线教师的无奈。
以前,在我们的认知里,总觉得“反思促成长”是真理,可当反思成了每天必交的“作业”,味道就变了。网友爆料说:记得有次连着三天上公开课,白天上课、磨课,晚上熬夜写逐字稿和反思,最后一篇反思写到凌晨两点,满脑子只剩“字数够了吗”“格式对了吗”,至于教学中的真实感悟,早就被疲惫和焦虑冲散了。第二天上课,嗓子哑得说不出话,还要强撑着精神,哪里还有精力去落实反思里写的改进措施啊?就像网友教师爆料的一样,我们不能只当反思的工具,为了反思而去反思!
以前在文章里,我也提到过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强调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指出通过持续的反思可以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成长。但是,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她这句话,她说的是绝对是基于我们老师自己心甘情愿的基础上,主动为之,而不是被动的变相的为之,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有些学校把反思当作考核“硬指标”,要求每节课反思不少于500字,甚至用统一模板规定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反馈三个维度写。网友教师爆料说:数学组的王老师苦笑说:“讲个一元一次方程,翻来覆去就那些要点,写了十几年反思,现在连‘板书不够工整’‘例题难度梯度没把握好’这种车轱辘话都凑上了。”这样的反思,不过是用华丽辞藻堆砌的“教学八股文”,写完就锁进抽屉,根本无法指导下一次教学。无法指导教学的反思,有何用呢?要它作甚呢?就是一堆废纸而已,不是吗?
更让人疲惫的是集体反思“走过场”。每周教研会,大家轮流念反思报告,领导拿着打分表逐项对照,说来说去都是“课堂互动不够”“分层教学落实不到位”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有次听年轻老师认真分析自己课堂上的失误,结果老教师们只是点头敷衍,会后照样扎堆吐槽:“反思有什么用?改了下次还是老样子,学生基础就那样。”久而久之,大家都学会了“反思模板化”,真正的教学困惑却无人倾听。大家都陷入了一种恐慌,教学反思的恐慌中,再后来就是麻痹,直至到了无话可说的“死亡”!
反思真的毫无价值吗?当然不是。正如一位网友教师说的那样:去年我带毕业班,发现学生几何证明题失分严重,深夜复盘时突然意识到,是自己总按课本顺序讲例题,忽略了题型逻辑的梳理。调整教学思路后,用思维导图串联知识点,学生成绩果然有了明显提升。这种发自内心的反思,才是真正能促进教学的“火花”。可现在,我们被海量的反思任务裹挟,连静心备课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精力去捕捉这些珍贵的灵感呢?的确,反思无序,反思过度,都反而成了反思的“累赘”。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才能做到精华的反思,有利于教学的能推广和借鉴的反思才是最值得的反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