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阅读专著《孔子教育思想论》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话语不只是说话形式,“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支撑基础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解中国特色教育学,是理解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前提。中国特色教育学既具有普通教育学的一般性,又具有“中国教育学”、“中国特色教育学”的特殊性,形成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层级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学处于外围,“中国”教育学处于中层,“中国特色”教育学处于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同心圆,体现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内涵与特征。
无论把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解为“中国特色—教育学”,还是“中国特色教育—学”,都蕴含着作为“教育学”的基本要求。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学,抑或称之为普通的教育学,是立足世界以及由此而来的丰富性,聚焦教育学自身内在逻辑,旨在揭示教育学内部最稳定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教育的一般规律才能得以把教育的一切现象,一切过程都联系起来,揭示教育过程的本质,形成教育学的统一,如果不考虑这种普遍的方面,也就不可能了解教育。”就此而言,中国特色教育学的特殊性必然是建立在普遍性之上的。但目前来看,还没有一种现存的“普通教育学”可以自信地宣称已经把握了全部历史阶段的教育中最本质的、最普遍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规律。即使是目前在国内受到普遍认可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Herbart,J. F.)的《普通教育学》和本纳(Benner,D.)的《普通教育学》,也只是在欧洲背景下展开的基于德国教育研究传统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论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教育学”不存在,或是“普通教育学”这一命题本身之于中国特色教育学没有参照价值。无论赫尔巴特或本纳的“普通教育学”是否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普通教育学,这种对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上的教育规律的追求,都要求中国特色教育学不能仅停留在中国经验的层面,还要致力于为普通教育学贡献特殊价值,为世界教育学贡献中国方案。事实上,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实现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因此,在同等意义上,任何一种特殊的教育学也都内蕴着普通教育学中最稳定的、最一般的规律。“普通的教育学”与“中国特色教育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特殊性寓于一般性之中,一般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中国特色教育学所揭示的特殊规律寓于普通教育学的普遍规律之中,中国特色教育学是教育学普遍规律的个性表达;普通教育学中的普遍性规律寓于每一种独特的教育学所揭示的特殊规律之中,通过特殊教育学规律表达出来。可以说,普通教育学的教育规律包含任何一种特殊的教育规律,每一种特殊的教育规律也都内蕴着普遍的教育学规律。因此,在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最深层,也一定蕴含着教育学中最普遍的规律,具有普通教育学最一般性的内涵。就此而言,揭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特殊规律,就是中国特色教育学为普通教育学贡献的独特价值。中国特色教育学对普通教育学的贡献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可能在直接搬用他国教育理论或简单对其进行“学术加工”的过程中得到确认,而是要深入中国教育实践,回归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语境,遵循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生发展的演进逻辑,揭示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提出解释本土教育经验的原创性理论,并向着世界和全人类的方向道出自身。这既是中国特色教育学对“普通的”教育学内涵最真实、最彻底的呈现,也是我国学者对世界贡献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中国教育学是研究中国教育的学问,它在教育学的基础上限定了国别,旨在凸显教育学的中国性。中国特色教育学又在中国教育学基础上增加了“中国特色”这一定语,进一步凸显了中国教育学的独特性,更能体现中国政治和文化特征。
从字面上看,“中国”和“教育学”是中国特色教育学与中国教育学的共同组成部分。“中国”要求教育学必须符合中国的具体条件特点,凸显中国立场,否则不能称之为“中国的”教育学;“教育学”又要求揭示中国教育实践背后的科学规律、理念,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学”。因此,真正的中国教育学必须同时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体现中国的国别性,二是符合科学规律。只符合其中一个要素而罔顾另一要素,都不能称之为“中国教育学”。只有既符合科学规律,又体现中国特点的教育学,才能称之为“中国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的中国性体现在哪里?首先,中国教育学的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中的思想体系,这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准绳,通过分析、批判、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人类教育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体系,进而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范式。其次,中国教育学必然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构成我们整个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的核心。因此,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的角度,没有任何人能够脱离本国传统文化去建设一种文化、一种教育、一种教育学。同样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割裂的教育学不能称之为“中国的”教育学,缺乏文化根基的教育学也无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进而获得广泛影响力。再次,中国教育学必须是立足中国教育实践、研究中国教育实践的学问。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的现实根基与“源泉活水”。所以,中国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发展起来,并立足于中国教育实践、针对中国教育问题、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对教育一般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元素。比如说,对于什么是教育?《说文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中国语境下的“教育”多指使人为善的育人活动,强调德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因此,“立德树人”成为中国对教育的特有解释,区别于西方教育的理性启蒙。再如,在培养什么人方面,中国教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区别于西方人本位教育家提出的“培养身心和谐、完满人格”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学不是简单的“中国”加“教育学”,而是“中国”的“教育学”,把中国元素融入普通的教育学中,对普通的教育学问题作出中国式回答。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教育学就是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特色教育学基于“普通”教育学和“中国”教育学,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从中国特色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看,普通教育学“研究一般的理性的教育认识活动,研究形形色色的教育学活动之‘一般’或‘整体’”,旨在构建一种普适性的教育基础理论。中国特色教育学虽不直接以“教育一般”为研究对象,但也并不只囿于揭示中国特色教育的特殊规律,也有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系统总结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中的普遍性规律,向着世界和全人类展开自身的倾向性。
从中国特色教育学与中国教育学的关系看,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教育学,相对于西方教育学而言,主要针对被西方国家教育理论和方法支配的现实,站在中国的、民族的立场上,自主建构能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国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本土立场、实践立场和原创立场。而中国特色教育学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这一政治语境下提出的,强调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蕴含着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升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政治诉求。从研究范畴来看,中国教育学以作为“活动”的教育和作为“事业”的教育为界,分为微观教育学研究和宏观教育学研究。微观教育学以人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教育内部的基本问题;宏观教育学以教育事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与规律,基本范畴涉及教育方针、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制度、教育普及、教育公平,等等。无论是微观教育学,还是宏观教育学,都属于教育学一般研究范畴。但并非所有发生在中国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的教育”,并非所有的中国教育学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教育学”。中国特色教育学以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提升与系统化学理表达。其基本范畴包含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以及在中国特色教育事业与教育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宏观与微观的教育理论。所以,中国特色教育学强调“中国特色”这一限定语,是把教育学从学术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上升到国家立场的高度,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性,强化中国特色教育学的社会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