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阅读专著《孔子教育思想论》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一是课改意识不强。生本意识不强,课堂上总把学生当做“小白”看待,忽视了学生已经具备的识读和理解能力,因不厌其烦的讲解、重复与示范,挤占了学生的创作时间,限制了学生创作思维,影响了学生情感与审美愿望的自由表达,这叫处理不讨好。其实,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小觑。设想一下,有些课,给学生浏直观览一遍课本,教师不做任何指导,学生完全可以创作出一幅好作品,充足的时间保障,会让他们表达更充分,做得更完美。教师面向全体、不合时宜的蝶蝶不休,反而起了负面作用;尤其那些所谓的“示范”(后面重点讲),更引导着学生模仿,禁锢了思维,很容易造成学生作品千人一面的效果。
这里可能涉及3个问题:理念问题,还停留在“双基”或“三维”阶段,更新不及时;方式问题,教学过程是师本或书本的,牵着牛鼻子一步一驱走,稳打稳扎不犯险;经验问题,缺少更多教法的学习与尝试。解决的办法是,备好课本,拟出学生自己独立或合作就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跳一跳、够一够,该放手就要放手,该出手才出手,授人以渔肯定大过授人以鱼,培养自主、合作学习思维和习惯比传授雕虫小技重要得多。
举个例子,情境导入后激发了学生兴趣,1分钟;然后给学生5分钟,按课前深思熟虑、量身定制的问题单自学书本、讨论答问;再直接给作业要求,先进行5分钟创作实验,教师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学生能互助的互助,够不着的教师则再用大约5分钟解决知识点和疑难问题,还剩下大约24分钟,创作、评价和拓展的时间就从容了。这样处理突出了主体,引导和点拨精准,省时省力省事,学生却能获得最大收获。
归根到底,课改意识不强,想多了、讲多了、做多了的原因是读少了、见少了、备少了、实验少了。课标研读不够,范例研读不够,好课观摩不够,在备课时对学生和书本研究不够、新课标下教学探究实验不够。
二是创作指导局限。先是画笔使用不当。把绘画当做简笔画看待:记号笔画形,水彩笔、油彩棒或马克笔等填色。这是典型的简笔画套路,有点接近中国工笔画的白描填色。还有低年级学生先用铅笔画形,再用记号笔描一遍,最后填的,这就更没必要了。试想一下,中国工笔白描填色画只是画法的一种,还有没骨画法,还有写意,还有它们的综合运用,方法很多,而低年级儿童的绘画更适合线面结合的写意画法,也更有艺术表现力,所以不能单纯地只用简笔画一种方法。再是纸的选择,这次大家统一使用的是A4打印纸,局限性很大。根据课堂目标内容要求,适当把握时间,有的课完全可以选择4开纸,至少也是8开纸,大纸放得开,画得更畅快,表现力更强,在赛课上展示效果也好。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约是,对教材上的学生作业范例没有仔细研究,忽视技法信息;另一方面,平时自己很少阅读或是不创作,缺少绘画意识、技法意识和创作体验,忽视了创作技术的发现和引导。解决办法是: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教材,自己先尝试用多种工具材料和方式方法进行表现,发现形式美感,了解不同工具材料的表现力,备好指导方法;平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点创作实践,领悟创作的奥秘,厚积薄发,高屋建瓴。
教学示范可以有,但同时在创意、构图和技法上要给予学生发散性多种启发,鼓励大胆试错与自由表达,避免用太多的成人化“规矩”把学生引入单车道。模仿是天性,也是需要,示范可以让学生掌握创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但创意实践环节还是要尽力帮助学生摆脱束缚,放飞心灵和创想,求真求美是至善——尤其是对低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