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专家在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小学音乐美术)培训会上的讲座要点
(2023-03-11 11:33: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随后吴教授结合核心素养的综合要求、学科规律和教育理论直指当前教学困境。让老师们不断思考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应如何转变,并了解“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记中学”、“方法性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做中学”、“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悟中学”该如何互为转化、补充。吴教授指出教师教学应依据不同的知识形态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并就如何进行“做中学”、“悟中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问题,指明了教师应树立建构理论教学的意识,从人性的视角来考虑教学设计,最终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吴教授指出,转变课堂学习方式,不应用教师的“做中学”去取代同学们的“做中学”。“做中学”是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要把这个机会还给孩子。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吴教授生动风趣的表述,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全场教师们的阵阵笑声和深刻思考。
王琦:从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进入艺术课程的依据、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与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关系、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课标内容框架、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思路四个方面,为大家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当下,形象化的视频是现代社会人们最常接触的审美感知方式,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对人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作用。
王教授指出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审美感知的常规方式;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是创意实践的有效载体;也是文化理解的关键依托。“做中学”应当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学习的基本模式,并将学习任务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灌输知识的老师,而是思想的引领者、课堂的组织者、技术的指导者和作品的评价者。教师要始终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首位,通过思想引领把握作品方向,课堂组织规范创作流程,技术指导激发学习兴趣,作品评价检验学习效果,实现常展、常赛、常演。因为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独特的优势,王教授建议教师应当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影视,知道如何通过影视艺术更好地发展自我、塑造自我,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学生对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热情也决定了这是一门很受欢迎的课程!因此充分发挥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新时代赋予各位教师的新使命!
朱敬东:从“为什么而评?评价什么?怎么评?美术学业水平怎么评?”四个问题出发,朱教授幽默诙谐地结合精彩的问题互动与丰富的经典案例,深挖义务教育美术学业评价实施。新时代,新素养,教育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统筹各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共同育人价值和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融合;充分关注大观念与跨学科知识、认知性知识的融通整合。以“教学评”一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评价原则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
朱教授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具体实施策略。坚持素养导向,实现以评促学。结合日常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期末评价 ,灵活展开学业评价。过程中不忘及时诊断,在激励中不断改善方案。朱教授针对美术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深入剖析解读,美术中考命题原则是素养立意,明确指向;基于情境,设计问题;形式多样,综合考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领悟到美术中考和命题思路始终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及时关注素养全面性,美术中考学生最终的分值是由学业考试、过程评价、艺术特长三部分的综合评定,以评价促进学习、教学、生活,从而达到艺术课程的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三者的完美融合,真正实现艺术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