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班建武: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多重身份属性

(2023-02-22 10:35:38)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习情况

不管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界,关于教育,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教育要想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教育对象的认识,基本上遵循的是心理学的认知路径,致力于揭示其带有跨文化、跨时空的所谓的身心发展规律。现有的大多数教育学教材在关于教育对象的论述方面,基本上采用的就是以这样一种心理学的分析范式来呈现有关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毫无疑问,心理学是我们了解和认识教育对象的重要学科视角,它对于我们把握教育对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心理学作为具有自然科学特征的学科,它更多的是将人的认知、态度、行为等层面的发展看作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存在就被还原为一种自然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教育对象作为人的存在的丰富性降格为了一种物的存在的客观性,从而不可避免地使我们丧失了对教育对象丰富性的全面认识。


实际上,关于教育对象,人们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其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我们可以将教育对象称之为学生,也可将之称为孩子、儿童、青少年、未成年人,等等。不同的称谓实际上指向的都是教育对象的不同身份属性,而不同的身份属性所蕴含的教育意蕴是有很大区别的。


将教育对象称之为学生,强调教育对象的一种制度化身份。学生身份的获得是以其正式进入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开始的。因此,从学生身份出发,教育就会凸显其制度化、统一性的要求。


将教育对象称之为孩子,则强调教育对象的一种私人性的身份特点。即孩子身份是以其家庭为基本依托的,从这样一种带有私人性的身份出发,教育就会更多地强调个人性、情感化。


而一旦我们将教育对象称之为青少年,那么,教育对象更多的就是一种社会角色的担当和要求。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强调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里的“少年”毫无疑问是一个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角色。如果将这里的少年换为学生、孩子之类的身份,显然是不合适的。


由此可见,教育对象不仅有着其作为心理存在的普遍性的一面,同样,他也是诸多身份叠加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如果在教育中,我们只把握其中的某个面向或某种身份属性,那么,这必然带来对教育对象认识的片面性。


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或许与我们对教育对象身份多重性的认识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一些教师,还是习惯将进入小学的教育对象称之为孩子,这实际上是不利于教育对象对学生这一身份角色的习得的;同样,一些家长也往往将在家中的孩子视作学生来要求,这必然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因此,一方面,教育者需要对教育对象的多重身份属性有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则需要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身份特征来开展适合的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来源:“教育科学研究”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