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著《师德践行课堂案例读本》笔记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因此必须靠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并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靠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及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教育则是造就这种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基础,是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源泉。2021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4万人,其中博士生达50.95万人。正是通过这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人力资源支持。与此同时,2021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的科研项目696714项,其中基础研究303197项,应用研究328869项,实验发展研究64648项,当年专利申请数高达328896项,其中发明专利193474项,实用新型专利119687项,获得专利授权268450项,同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9936项,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70%以上是由大学承担的。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正是因为有这些基础性研究成果,才有一切战略性、原创性技术进步。大学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上。基础科学研究探讨世界的客观规律,拓展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认知边界,是实现技术引领的前提,也是颠覆式、跨越式创新的源泉。没有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便不会发展出现代的电力科技和电子科技;没有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就不会有大规模集成电路、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发明,也不会催发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没有20世纪一系列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就不会有今天一系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可以说,近100年来,人类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都来源于基础研究的成果积累和广泛应用,而大学正是开展基础研究的最重要基地,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战略作用。
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和城乡协调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倾斜,助力这些地区形成高质量人力资本,而高质量人力资本则是提高这些地区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最重要的驱动力。
国际国内的经验都显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指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那部分经济增值,即导致经济增长的所有其他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知识创新、技术进步、生产过程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制度进步等各方面的因素,其中人力资本是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最重要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的跃升,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在各个区域的均衡配置,将会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根据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将省级行政区按财力状况分为5档,中央承担10%—80%不等的教育支出责任。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方面,明确将国家制定分地区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调整为制定全国统一的基准定额,所需经费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档按比例分担,其中第一档由中央财政分担80%;第二档由中央财政分担60%,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财政基础。同时,在高等教育招生指标和学生资助等专项资金支持方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体现了通过教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区域协调发展时,还特别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教育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生产操作能力和经济运作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不断更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镇的劳动生产率更高、收入也更高的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
第二,教育是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是农民通过接受培训和再培训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逐步实现“市民化”的必要前提。城镇化进程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手段,更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既不是阶层城镇化,即通过严格筛选的招聘等方式抽调农村相关人才到城镇;也不是简单的空间城镇化,即农村人口通过低筛选或无筛选的方式,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城镇打工,但是这些农民工没有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等相关待遇;更不是单纯的生活城镇化,即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镇的农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模仿城市居民,但是并没有在文化和价值观上,更没有在户籍上真正融入城市。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全面的城镇化,首先是人本身的城镇化,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引领农村居民进入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城镇社会是一个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居民之间互动更多、社会互动规则更强,公共领域更加发达的社会,因此对人的人文、社会、法律与秩序素养要求更高更系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