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018-05-01 17:22:29)分类: 教学实录 |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群文阅读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在文中的作用。
2.掌握“以小见大”常见的几种方式。并运用这种方法,力求文章内容具体、主题深刻。
3、让学生赏析、品味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会由现象(事物)而悟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以小见大”常见的几种方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赏析、品味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会由现象(事物)而悟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幅图画你认为什么季节的美景?
生:秋天。
师:你们从哪里得知的啊?
生1:枫叶变黄了!
生2:叶子飘落了!
……
师:是啊,一片小小的落叶就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悄悄来临,这样我想起一句俗语“一叶知秋”!就是说从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知道事物的全貌。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情况,那么小细节如何让我们知道事物的全貌的呢?希望今天的三篇美文能给你一些启示!
二、欣赏美文,思考这三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事?
(学生认真阅读,并边读边勾画,边批注)
师:时间差不多了,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说说材料1的主要事件。
生1:我们一家人在野外散步的情景。
教师明确:材料1:《散步》:祖孙三代一起在田野散步。(板书)
师:这是课内的文章,同学们印象还能深刻,归纳的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材料2。看看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生1:鲁迅看到一个车夫帮助一位老女人的故事。
师:同学们,觉得是否准确呢?材料2主要围绕谁在写呢?主人公是谁?
生:主要围绕车夫,主人公应该是车夫。
师:对啊,主人公是车夫,那么写了车夫什么事情呢?
生1:车夫去扶一位老女人。
师:(追问)为什么去扶?
生2:因为她被撞倒了。
师:是谁撞倒的呢?车夫吗?
生3:不是,是她不小心自己撞倒车夫的车把上。
……
教师明确 材料2:《一件小事》:车夫去帮助一位不小心被他的车把挂到的老女人的故事。(板书)
师:同学们在概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找准主人公,然后再进行概括。下面我们来看看材料3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1:一棵核桃树多次被我们认为是李子树、樱桃树,最后它用一个核桃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怎么啊?
生:非常准确。
师:大家看看他的答案是在哪里找到呢?
生:是文章中的原句。
师:不错的,所以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遵循文本,寻找答案。
教师明确:材料3:《一棵核桃树》:门前的这棵树多次被我们认为是李子树、樱桃树,最后它用一个核桃证明了自己的身份。(板书)
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不仅浏览文章的速度比较快,而且语言概括能力也较强,来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三、欣赏美文,思考这三篇文章的主题
明确材料2:《一件小事》: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纯朴、正直、高尚的情怀和美好的心灵。(板书)
师:捕捉社会一些细小的情节,能够让我们看到社会更多美好的品质。那么,材料3又给我们表现了什么的主题呢?
生1:通过对一颗核桃树的描写,表达了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的主题。
师:这个主题说的准确吗?
生:准确的。(掌声)
师:通过对核桃树的描写,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核桃树呢?
生1:多次被我们误会。
生2:多次被我们认错。
师:为什么会被认错,被误会呢?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析。
生1: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颗树。
师:是谁发现了这颗核桃树呢?
生2:一个4岁的孩子。
生3:那棵树从此再没有人关心。
……
师:门口多出一棵树,说明这是一颗不知名的树,一个4岁的孩子发现的,说明谁也没有注意到它。而且从头到尾更没有人把它放在心上。这是一颗平凡的树!
我们却在它的身上得到一个人生的启示。
教师总结:作者观察身边如此平凡的事物,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教师明确:材料3:《一棵核桃树》: 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板书)
师:通过三篇文章的初步学习分析,发现这三篇所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常人、常物,但背后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以及对人生深刻的感悟,这正如“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也是我们文章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叫“以小见大”!
(教师板书)
四、细品文章,感悟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特点
师:什么是“以小见大”?
生:“以小见大”就是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
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以小见大”这种手法,那现在同学们再次欣赏刚才三篇精彩文章,说说其中的“大”和“小”,概括在材料下面。(时间3分钟)
师: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三篇文章的“小”和“大”分别是什么?
生1:材料1中的“小”是散步,“大”是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之情。
教师明确:材料1:《散步》:
文中的“小”:
散步,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散步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记叙一件平凡的小事,表达一个关于“情”的大主题。
教师板书:(以小见情)
教师明确:材料2:《一件小事》:
文中的“小”:车夫撞到人但是并没有其他人看见,而且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的故事。
文中的“大”: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纯朴、正直、高尚的情怀和美好的心灵。
生3:材料3文中的“小”: 门前的这棵树多次被我们认为是李子树、樱桃树,最后它用一个核桃证明了自己的身份。文中的“大”: 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
教师明确:材料3:《一棵核桃树》:
文中的“小”: 门前的这棵树多次被我们认为是李子树、樱桃树,最后它用一个核桃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师:作者观察身边如此平凡的小核桃树,从中得出一个人生的哲理。由此看来我们可以通过记叙一件平凡的小事物,表达一个关于“理”的大主题。
教师板书:(以小见理)
教师总结:综合分析以上文章,你认为“以小见大”常见方式有哪几种?
生: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师: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以小见大”中“小”就是描写的焦点,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题材才可称为小题材呢?生活中所有的小事都是小题材吗?现在,请根据三则材料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生1:从材料1可以看出小题材就是生活中平凡的事。
师:什么样的是才算平凡的事。
生:就是每天都发生的事,很平常的事情。
师:是啊!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就是小题材。
教师总结:聚焦凡人小事——诉说真情(板书)
师:从其他材料中你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题材是小题材呢?
生2:从材料2可以看出真实发生的事情!
师:真实发生的事情就一定能够成为小题材吗?
生3:平凡的人之间发生的真实的事情!
生4:常见的事情!
师:总的来说,相对于浩大的场面、众多人物的活动来说,人或景物的细微情节就是小题材。
教师总结:捕捉细小情节——关注社会(板书)
师:那同学们从材料3发现了什么样的题材是小题材呢?
生1: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物。
生2:一些很平常的小事物。
……
师:确实如此,相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来说,虫鱼鸟兽、自然景物就是小题材。
教师总结:观察身边景物——感悟生命(板书)
六、学以致用,小试身手
师:我们通过学习应该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现在请同学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下面ABC组中每组任选一个,写一个片段。写完后和昨天所写的进行比较,想想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有什么妙处?(屏幕显示)
(学生认真写作)
示例:
看到山间小路上的阶石
看到绵绵的春雨,我想到那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看到昙花,我想到那种“生如春之烂漫、死如秋之静”的生命短暂却光彩照人的境界。
教师总结: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凡且细碎的。我们不太可能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去写。但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品味生活(对材料进行精心提炼),并能运用恰当的手段(用心挖掘和认真构思)把我们的感悟表达出来,追求高的立意,那么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材料,也能写出意味隽永的佳篇来。
(板书)俯瞰一滴露珠,能想象出黎明的清新;
仰望一颗寒星,能想象出夜空的宁静;
捧起一朵浪花,能想象出大海的浩渺。
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能够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