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小人物,悲悯显深情

(2018-05-01 17:25:20)
分类: 教学实录

        

                                           “关注小人物   悲悯显深情”

                           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彭州中学实验学校  蹇宗静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阅读人教课标版教材七下语文第三单元三篇写人的记叙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
【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小人物的美好心灵。

2. 学习“不完美”使人物形象更“完美”的写作方法。

3.感受并激发对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悯同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使学生理解人物,体会情感。
   2.从阅读到写作,引导学生发现,思考,总结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语文课本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都是写人的文章,第三单元和第一单元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一单元写的是杰出人物,三单元写的则是小人物。

师:对,第一单元写的是杰出的伟大人物,三单元写的则是平凡的小人物。历史的天空因伟大的人物而璀璨,但平常的生活却因小人物而温暖,而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关注小人物”的三单元群文阅读学习。老师在这个学习主题里留了个空,暂时留个悬念,在下面的学习环节中再揭晓好吗?

板书:关注小人物        显深情

 二、说一说,小人物的“美”

师: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写了哪几个小人物呢?他们有什么身份或职业呢?

生:有保姆——阿长

生:有车夫——老王

生:有农民——父亲

师:作者在文中表现了这些人物什么样的美好品质呢?请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文章的具体事件或语句说说人物的美,准备全班交流。

投影: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文章的具体事件或语句说说人物的美。

生:阿长不识字还给我买《山海经》,我感受到了她很爱作者,很善良。

生:阿长不识字,书又很难买,可见她很有爱心,是各热情的人。

板书:

   (保姆)阿长——善良、有爱心、热情

:老王在临死前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他也善良。

生:作者一家对他好,他对作者一家也好,他知恩图报。

生:老王还老实厚道,送的冰大,价钱还低。

板书:

   (车夫)老王——善良、老实厚道、 知恩图报 

生:《台阶》中的农民父亲为了修新屋,一年四季打柴,从早到晚,很勤劳。

生:父亲积累修房的砖瓦,一角一角的长年累月的攒钱很执着。

生:父亲一生都为了修新屋而努力,是个有追求,有自己人生理想的人

板书:          

   (农民)父亲——勤劳、坚韧、执着、有理想

师:这三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他们都很淳朴。

板书:淳朴

三、品一品,小人物的“不完美”

师:保姆阿长,车夫老王和农民父亲都具有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之美;但作者关注他们,描绘他们仅仅只在其美好的一面吗?在作者笔下,他们的身上有没有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是不足和缺陷呢。

请大家小组合作探究,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者经历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说说人物的不完美,品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

投影:

小组探究,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者经历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说说人物的不完美,品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

生:长妈妈睡觉摆“大”字,说话喜欢挥舞手指头

生:讲长毛的故事

生:她言行举止粗俗,没文化,愚昧

投影: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鲁迅《阿长与三海经》

生朗读、分析:这段话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写出了阿长很迷信。

生:她非要鲁迅说“恭喜”,还要吃福橘。

师:请同学们注意阿长使用了几个感叹号,这又有什么作用?

生:表明她的愿望很强烈,她非常看重这件事。

师:可那时的鲁迅是什么感受和态度?

生:从后文可以看出来,很讨厌,不耐烦。

师:请大家以厌恶的口吻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这是小鲁迅的感受,可这段文字是鲁迅后来写的,这是作者的情感吗?

生静默思考

师:阿长为什么有那样迫切强烈的愿望?想一下她的生活状况。

生:她的生活不顺溜,她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她连名字也没有。

生:成年的鲁迅应该是同情她的,而不是厌恶。

师:那请大家再把这一段齐读一遍,读出长妈妈的可怜,读出对她的同情。

学生有感情的齐读

板书:阿长——粗俗的举止,愚昧的思想   作者情感:同情

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老王

投影: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他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似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杨 绛《老王》

生朗读分析:老王的外貌实在丑陋可怕,像僵尸,像骷髅,还只有一只眼睛。

生:老王走路直僵僵的,一点儿也不灵活

生:很笨拙,有点可笑

板书:老王——丑陋可怕的外貌,笨拙的动作 

师:试着读出害怕和可笑来读出了害怕了吗?

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样读好吗?

生:不好,害怕可以理解,但可笑不对。作者应该更多的是对他的关心和同情。

师:对,因为老王实在太悲苦了,作者也很有人道主义精神。请大家带着饱满的情感朗读体会,读出老王的悲苦,读出作者的关心和同情。

师:这一次朗读效果很好,读懂了作者的心。接着让我们去进一步认识《台阶》里的父亲吧。

生朗读并分析:“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父亲有一双黄几几,嵌着泥土的脚,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辛苦。

板书:父亲——黄几几的脚

投影: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

师:父亲为了修高台阶的新屋辛苦了大半辈子,新屋修好了父亲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生:父亲第一次本来是兴奋、高兴的坐在新屋的台阶上,可这段话中的父亲却有些不自在。

师:父亲为什么会不自在?请同学们注意,为什么父亲回答别人的问题会错了呢?

生:因为父亲有些心不在焉。

师:父亲心里当时想的应该是什么?他希望别人和他说什么呢?

生:说新屋

师:然而别人并没有说,而是问他吃饭了没有。这让他有什么感受。

生:失落

师:父亲修新屋的理想实现了,可他真正的理想实现了吗?

生:父亲真正的理想是受到别人的尊重,提高自己的地位。这并没有实现。

师:为什么不能实现呢?请大家到前文中去探究发现。

生:父亲一辈子低眉顺眼惯了

师:父亲的愿望并没有实现,父亲又发生了什么事

生:父亲闪了腰

生:父亲老了

投影:

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生朗读并分析:这段话把父亲的头颅比作庄稼茬,生动的写出父亲的苍老。细节性的动作描写,刻画了父亲的悲伤、失落和困惑。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父亲老了,父亲失去了劳动力,父亲困惑自己修好了新屋却没有什么改变。

师:这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生:心疼,心酸,为父亲难过。

生:悲悯

师:纵观全文作者有哪些悲悯呢?

生:悲悯父亲花了大半辈子才修筑成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

生:悲悯父亲造好了新屋,被人尊重的期盼却依然幻灭;

生:悲悯父亲起早贪黑打柴,一天只能赚一元五角。

生:悲悯父亲造好了新屋,却老了,却连一桶水也挑不了,却丧失了作为农民最珍贵,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体力。

板书:

父亲——苍老的头颅,悲伤、失落、困惑

师:请同学们探究一下这三个人物的共性,以及作者对他们共同的态度。

生:他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

师:能具体说说他们的共同特点吗?他们的外貌、语言、动作举止优雅吗?

生:外貌都不美,甚至丑陋,言行举止都不优美,不文雅

师:他们一生的经历更不辉煌,他们只是从事着平凡的劳作,他们的命运各有各的——

生:悲苦

板书: 悲苦

师:作者对他们都充满了——

生:理解、同情、关爱

师:这就是“悲悯”之情

师:是啊,这些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外貌——不美丽他们的语言——不文雅他们的动作——不端庄他们的经历——更不辉煌,他们的命运各有各的悲苦,但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是相同的,那就是——悲悯。作者怀着悲悯之情关注他们,正视了他们的不完美,充分描绘了他们的缺点。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给我们的写作以怎样的启示呢?

生: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生:使文章更能感动人

师:这样的“不完美”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完美”,这样的悲悯让文章的思想感情更深沉,更动人

板书:“不完美”使人物形象更“完美”(板书)

悲悯让思想感情更深沉(板书)

四、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悲悯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的视线越过校园的象牙塔,在繁华都市高楼大厦的背后,甚至在世界的另一端,我们会看到,还有那么多苦难中的人们需要我们去关注,值得我们去悲悯。

播放配乐图片“让世界充满爱”,学生自由表达

师: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

现在请你像杨绛描绘老王一样,像李森祥描绘父亲一样用深情的语言把你刚才所看到的最难忘的一个图片描绘出来。

生:我想说说那个刚失去工友的矿工。他的眼睛满含泪水,这泪水既有失去工友的悲痛,也有为自己命运的担心。还有他的脸很黑,手指粗糙,布满裂痕。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诗满面成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那个望着天空的山里小孩,我从他的眼神中读出了对上学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生:那个老奶奶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蓝布衣衫,弯着腰,拄着拐杖,背着一大筐木柴。

师:这一大筐木柴对老奶奶来说像什么呀?

生:像一座大山,一座生活的大山压在她的身上。

             ……

 

师:同学们,悲悯就是悲天悯人。 以慈悲体恤之心去关注人世间的苦难,感同身受地去抚慰苦难中的人们。让我们的心中多一点悲悯,让世间多一点温暖。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关注小人物,悲悯显深情”的群文阅读体会了著名作家鲁迅、杨绛、李森祥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这种悲悯情怀集中地表现着自古以来文人智者心中的爱心与良知。屈原曾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曾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学期我们还读完了“骆驼祥子”,感受了老舍对“祥子”所代表的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今天课外推荐大家阅读当代著名小说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去了解文中那最后只剩一头牛陪伴的富贵,去领会作家冷峻幽默的语言中别样的悲悯吧。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