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上)
(2021-05-11 10:19:16)
标签:
高考语文练习 |
分类: 模拟试题 |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 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字,完成 1~3 题。
上世纪 30 年代初,以梁漱滨、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走进 乡间,试图通过 乡村建设运动实现“民族再造。"为解决 人才短缺这一关键问题,他们呼吁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对此,吴景超 1933 年先后发表《智识份子下乡 难》和《农政局一一一条智识份子下 乡之路》两篇文 章表达异议。
乡村建设运动倡导者在理论、目标和具体实践内容上存有差异,但基本的立足点是一致
吴景超认为都市与乡村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分子不用下乡也可以为乡村服务,其途径至少有三条:笫一,知识分子在都市对市民与乡民有同样的贡献,如记者在都市中办的报纸乡民可 以看,医生在都 市中开 设的医院乡 民可以住等。笫二,知识分子在都市从 事单纯为 乡民服务的工作 ,如大学农学院知识分子通过改良育种、提倡合作 事业以 改善乡 村人民的生活。第三,在都市中从事工商业的知识分子努力发展实业,吸收乡村中的过剩人口,以解决就业问题。
吴景超提出在各县设立农政局,以提供职业的方式,用高于一般大学生的薪水,鼓励肯下乡服务的青年。县农政局至少需要三个知识分子来承担 乡 村工作:一个办理 乡村社会调查,作为社会改良和设计的基础;一个办理农业推广,把国立或省立农事试验场所得的知识推广于乡村;笫三个尽全力于乡村组织,推动组织领袖团及各种委员会,使乡民一盘散沙的生活转变为有组织有秩序的 生活。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人才匮 乏仍然是 乡 村建设工作中的严重短板 。重读吴景超的相关论述 ,对于我们认识城 乡 人才关 系 和乡 村人才 政策的 实施具有重要的 启示。一是需要承认人才向城市集聚的事实,同时要以城乡互联一体为出发点,看到城市人才对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吸引人才下 乡 ,需要以职业和产业作为 支撑。吴景超在《英国 乡 村问题》书评中,设想在乡村发展工业吸引人才 ,进而建设工农合一的 新社区。 那种倡导人 才下 乡担任志愿者、捐资捐物的 做法,其作 用是短期而有 限的。三是人 才下 乡既要重视行政力量的推动,也要注重对 乡 村组织内生动力的培育 。在吴景超的设想中 ,在农政局工作的知识分子是幕后推动、监督和指导乡村领袖团的力量,但具体负 责组织 乡 村中各种委员会的还是乡村领袖。
(摘编自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作的就业观。
C.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材料一
3 月
20 日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
了四 川 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1986
6
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 温度、湿度,让人惊叹 不已 。多家 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在现场忙碌的 ,是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环境学、冶全学、地质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又创新研究团队。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 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比如古丝绸的“身影”。
三星堆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探源。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
材料二
考古正在成为“网红”,这反映出中国人文化兴趣和意识普遍提高,而三星堆将把这股考古热带向一个新高度。媒体连续多天的直播,让人们可以“参与进来”。
三星堆现已出土文物最亮眼的就是那个黄金面具。据专家推测,如果是完整的话,它会超
过
500
(摘编自李-凡《三星堆的魅力,在于它源源不断向当下提出问题》,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
材料三
自
200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 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域、不同 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 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
(摘编自张贺《 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 量》,《人民 日 报》2018 年 5 月 29 日)
1.
A.
B.
C.
D.
2.
A.
B.
C.
D.
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 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7~10 题。
长跪大别山(节选) 曾剑
奶奶要死了 ,我给 干爹打电话。干爹叮嘱过我 ,说一旦奶奶“快不行了",一定告诉他 。
干爹是麻城人 ,早年闹革命 来到红安(时称黄安)七里坪,结识 了奶 奶。据说革命时期 ,奶奶曾帮助 过他,对他有恩,他认奶奶为 干娘 ,叫她娘,干爹 对我和奶奶好,总是给钱给物。关 于他与奶奶的 交情,我问过奶奶 。奶奶说 ,没啥,没啥,然 而,眼 睛却潮润了。 我知道这里面有 秘密,不仅仅 是奶奶帮过他 那么简单,但 奶奶不说 ,我也就不问 。
埋葬奶奶那天,干爹 没有回武汉,他留了下 来,为奶 奶守孝。干爹说 ,孩子,我跟你讲奶奶的故事吧,你奶奶是个大人物,她了不起……
1927 年初冬,七里坪 郊外 ,一股 匪军 三百余人,追赶着一 个年轻人 ,领头的喊 ,他是头,抓活的,抓活的!领头的匪军大脑袋,大嘴咧开,活像一只站立起来的蛉蟆精。
枪声在那个年轻人的头顶雨点般响起,那不是要命的枪声,子弹都打在他的头顶或脚下。 同他们的喊话一样,他们要抓活的。
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在他的前方巷子,一扇门突然打开, 一个娇小的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手,像一只鹰爪,死死地 抓住他。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奶奶极快地将年轻人拽进屋,将他推进夹层墙藏起未。七里坪
很快,门外的 脚步声
洪水般逼近,继 而远去,消失在幽长的街道。这时候,夹墙
的门被打开,奶奶将年轻人拉出夹墙。她打开后门,门口是繁密的竹林,竹林连着山,山上全是树。奶奶
年轻人一路向南,连夜跑到木兰山,与失散的战友会合。
年轻人率部队打回七里坪时,才知道,那天他能逃脱敌人的追捕,并非仅仅是我奶奶家那
干爹 突然停止他的讲述,望着我 ,表情凝重。他说,孩子,那个被白军 追杀的年轻人就是我。干爹 处于极度的 悲痛之 中,他努力地控 制情 绪,想自 己平缓 下来。但他没能够,他懊恼地说,我当 时躲在夹墙里,并不知道外在发 生的一切。
干爹 自己也是 为了引 开敌人,保护战友,跑 上我家门前 那长长的巷 道的。
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发动红军,为上级密
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杀回七里坪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 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几个白腿子大兵在尸首旁巡逻,等待红军”上钓“,干爹一声令 下,杀死 了他们。干爹抢回了我 二伯的尸首一一-尸 首分 离,被 砍成四截,在树上像 悬挂的 风干的腊肉,惨不忍睹 。干爹把 我二伯的尸首运回 来,埋在我 家后山坡。
那段时间,我大伯为 了生计 ,从 七里坪倒 水河放排 ,直下汉口。大伯回 来后,听说 他二弟的死,拿起砍刀,要去城里同白 军拼命 ,干爹 拦住了他。干爹说 ,兄弟,现在给二子报仇 ,无异 于鸡蛋碰石头,时机不成 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 头不语 ,在那儿 生闷气。干爹 说,要 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的队伍人多 ,保准能给你兄 弟报仇。大伯不敢做 主,看一眼 奶奶,奶奶说 ,去吧,
语文“三诊“考试题第 4 页(共8 页)
跟着你大哥干革命。
这个晚上,我的 大伯拥有 了 一套军装、一杆长枪 。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 声打 响,大伯战死黄安城。
战争局势紧,从攻城到外围战斗,牺牲的战友多,可怜我大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干爹
的名宇。
我忍不住 哭出声来。奶奶
太苦 ,奶奶太累,奶奶
忍受着这 么大的痛,却从
来不说。她眼瞎了,可她不是哑巴。但多年来,她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偶尔,我听她自言自语:黑溪山那么
每天,太阳落山那一刻,奶奶打开后门,朝着后山坡儿子们的坟地张望,是她必有的举动。 她是在唤儿回家。
(有删改)
1.
A.
B.
干爹时的谨慎与果断。
C.
D.
2.
3.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 分 )
(一)文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高郢 字公楚,九岁通《春秋》,工属
文,著《
语默赋》,诸儒称之。父伯祥
为好 峙尉,安禄山陷京师,将诛之,郢尚幼,解衣请代,贼义,并贷之。以.茂才异行高笫,累擢咸阳尉。郭子仪取为朔方掌书记。子仪怒判官张昙,奏抵死,郢引救甚力,忤子仪意,下徙猜氏丞。李怀光引佐邠宁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藏在私家;他不经营家产,认 为俸禄已经足够。
7.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