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赏析(陈与义)
(2021-05-10 21:35:15)
标签:
高考语文练习 |
分类: 诗歌赏析 |
北
陈与义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
【白话译文】
家事的变故确实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拉着我又向着北边去奔丧。独自一人在这酷暑的七月奔忙,走在这无边无际的山坡陡路上。
一路山川湖泊还有百花开放,它们随着四季变化各不一样。那些花开后紧接着结果,生命旺盛之后同样会走向衰亡。
看看它们短暂一生再看看我的情况,不知何时白发似乎一下子到了我的头上。那傍晚的云朵已经停止了游荡,而今我却要走向何方。
希望上天能够传给我飞仙之术,来改变我尴尬不堪的现状。我愿意在神仙居住的阆风观中徜徉,让扶桑池水洗去我白发上的尘网。
【赏析】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来攻,陈与义避地南迁,出商水,经舞阳,至南阳。七月,复北行还陈留。这首诗就是此次北行途中的作品。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四段读。
首四句叙行程。与义本洛阳人,室居陈留。金人南下时又正值父丧,所以在局势稍稍平静一点以后,他又不得不匆匆北上——这便是 “世故” “挽我”二语所指。用上“有力”“挽” “驰”等字眼,可见作者的身不由已和匆忙。
五至八句是就“无尽陂”中所见之“百卉”而产生的感想。这里所抒写的盛衰,实际上超出了草木,涉及到人事,其中既有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幸遭遇的慨叹,又有盛褒以时,得势者且莫猖在、幼弱者不必悲伤的寓意,为全篇定就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风之基调。
“亦复”四句由物之盛衰、国之兴亡联想到个人的衰老和迁徙,感惰更为深沉。陈与义卒时年仅四十有九,写此诗时亦不过三十七岁,却早有“白发及期”之叹,这里除了别的因素以外,重要的是显示了时代和生活对一个有志者的打击、折磨。
国家无望,个人将老,哪里有诗人的出路!写到这里,文章似乎是无法再做下去了。但作者有自己的解脱办法,就是面向江湖或求助神道。阆风观是传说中位于昆仑山顶上仙人居住的地方,扶桑池是东方旸谷中长有神木扶桑的仙境。这两句是从《离骚》“总佘辔乎扶桑” “登阆风而蹀马”两句化来。全诗用“愿传飞仙术”等等收尾,似表现出出世思想;但同时又说“一洗局促悲”,则又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安定的良好愿望。
靖康之变后,陈与义经受了国破父亡(与义母已于十六年前谢世)的双重打击,受到极大的震动。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说他“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程万里,诗益奇……造次不忘优爱,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其实陈与义诗风的这种变化早在靖康之初就开始了。这首诗题为《北征》,其中的思想感情、气氛标格、布局章法,以至措词造句都有杜甫《北征》诸诗的味道,这说明作者已开始摆脱新巧,向着雄浑壮健发展。
这首诗在景物选用方面的独到之处,是能把客观事物同作者的感情极和谐地统一起来。比如叙述征途时用“七月暑” “无尽陂”,自然是时令和路途恃点的精彩概括,但局时也是作者被“世故”所“挽”,不得已北征的心情的极好反映,因为与义此行仅从今甘河南省境内的南阳至陈留,若不是心绪不好,这段旅程是算不得十分艰难的。又如春天百花齐放,秋日万木结实,这是通理。可是夏天的草木呢?却是有的已经结果,有的刚刚开花,有的开始衰萎,有的才吐出新芽——因而用七月间的百卉来说明“各自有四时”的道理,是再恰当不过了。再如拿“夕云已不征”反衬自已南北奔波,效果是非常好的;然而用凝滞不动的夕云来描写酷热的夏天傍晚也同样十分成功。末段用“洗” “被襟”“濯”等词语。一方面切合“七月暑”的节候。另一方面又切合作者被烦躁所苦的心理状态。依然是写景、抒情融为--体的生动例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