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七律,是登临怀古诗中的佳作。语言自然流畅,作者将社会历史变迁和眼前景物及自我感受融合在一起,其意蕴深远,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五十多年前我在高中语文课本上与其相逢时,便喜爱上了它,那不仅是因为诗中追朔历史兴衰的笔法和对山水景物的描述,更是因为我曾在那个年代,有与李白相同的心境。因为喜欢这首诗,所以那时就抱定主意,有朝一日定要亲去凤凰台上游历一番,亲身感受一次诗人李白的诗中意境,今天实现夙愿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我们游完愚园,出了愚园东门,这里正毗邻凤凰台旧址,正好趁机去凭吊一番。我夫人和儿子愿意陪我同往。沿愚园东门口所在的鸣羊街北行数百米,走到一条东西向的街道路口左拐向西,便踏上了去花露北岗的双塘街。花路岗也曾是一个低缓的山岗,不知何年代成了居民区。朝西行的路是上(山)坡路,路面已铺成沥清柏油路面,整齐干净。行约200米后,在路北有一灰砖卧板垒砌的大门洞,红漆彩画的大门洞上挂着两只大红宫灯。门洞口东西两侧钉有金属铭牌。门口东边墙上有两块,一块上刻写着:“蓝青会指定宗教接待场所”。紧挨着的另一块上写着“四星级宗教活动场所”,字上还有横排列的4颗五角星图案。大门西侧墙上有一块铭牌,牌上刻写着“标准建设达标宗教场所 南京市委民族宗教领导小组”。门上方白色的额墙上书写着4个金色大字“古瓦官寺”。我们经过门口时,不由自主地向门洞内张望,那时节大门敞开着,巨大的坐佛金身庄严地面向门外,给人以肃穆的气氛,使人心灵上感到震撼,因而产生了对神像的敬畏。屋内青烟缭绕,有低缓的颂经声飘出,在佛像座下西侧有一张木桌,桌上放有签筒和簿子、笔砚,一位寺内的中年男子坐在桌边,我估计那是记录进殿的香客施捨用的。我们没有进殿,只是故意放慢脚步在殿门口磨蹭了一会,才看到了以上内容。

由于我的职业习惯,在预计去某处游览之前总是精心“备课”一翻,先从理论上了解一下参访地的概况,好带着疑问去现实中观察事物,解决问题,避免了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的结果。因此,我从理论上已知道,我们将要寻觅的凤凰台遗址和路上必然经过的古瓦官寺都在双塘街凤游寺社区内。这凤凰台原名叫永昌里,相传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时,有两只大鸟飞落在永昌里王凯家园中的李树上鸣叫不已,遂招来了各种鸟一大群,跟随其比翼而飞。当时人们就认为这两只鸟就是鸟王凤凰,这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便将百鸟翔集的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后来又在保宁寺后面山上筑台建楼纪念,命名为凤凰台,所在之山名凤台山。到了唐朝,诗人李白到此来游,留下《登金陵凤凰台》一首,诗文留传后世,这首诗也给南京此地留下了丰厚的无形资产。

而这瓦官寺就建在凤台山花露岗上。《建康实录》中记载,东晋“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诏移陶官于淮水北,遂以南岸窖处之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此寺名列中国五山十剎,是天台宗的祖庭。当年东晋时期被誊为“画圣的”杰出画家顾恺之,曾在寺内创作《维摩诘像》壁画,当众起笔点睛,瞬间妙画通灵,光彩耀目,成为此寺藏“三绝”之一。当时“此地前瞰大江,后倚重岗,登眺最盛”,是六朝时著名的风景。我此时实地一行,由正行走的上坡路印证了这一记述。
在古瓦官寺斜对面路南,有“南京市文枢中学凤凰台校区”。这所中学的大门就临街朝北开着,校区在高岗上,在此处马路变为了下坡路。约有两米高、涂有绿漆的铁栅栏在高高的坡上圈围着,成为学校院墙。我们脚下的公路肯定是古代时的长江河道了!再沿街西行不远处,便到了一个与南北向小街相联的街口,在这丁字街口左侧墙壁上有一片大的广告画,画的是凤台区地图,由图中可找出愚园、文枢中学、古瓦官寺、围绕凤台区的秦淮河的位置,就是找不到凤凰台遗址处。在我正当踌躇之时,恰有一位老者路过,我便礼貌地打招呼道“老哥慢走,我有一事相求,请问凤凰台的遗址在什么地方”?这位老者抬起头看了看我,对着我说:“沿你刚走来的这条街往回返,走完上坡路有向右(南)拐的街口,再沿那条小街往南走就找到了”。虽然老人用的是南京这地方的普通话,但是说得很清楚,我也听得明白。我谢过指路的老人,老人继续走路,须臾我回首再看一眼这位指路人的去向,恰巧他也回头望我,四目相对,瞬间传递出了感激与共鸣的火花,我再次向老人欠身施礼以感谢他的回眸一顾,老人微眯双眼,满脸慈祥的微笑朝我微微点头示意,好象要对我说“你来吧,我顺便领你去”!又好象在看着我,猜想我是个什么人?怎么会找寻这个地方?总之他瞬间的眼神和表情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令我特别信任他。

这位老人继续赶路,我们看时间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了,对面沿街都是餐馆,便进了一家面馆落座。因为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店内座位空空的,只有店主在案板上分割猪肉,将五花肉分割成方块再去深加工。我和夫人各要了九元一碗的鸡蛋面,大碗里是煮得不很熟的圆条轧面和一只预先煎好的鸡蛋,我儿子要了一碗西红柿盖浇米饭和两个鹵鸡腿,他还要给我们点些肉食被我制止了,我夫人和儿子每人吃一个鸡腿就够了,我食素,不想在旅途中沾荤。在吃面的时候,儿子向老板打听去凤凰台遗址的路线,那位年近五十岁的老板说很容易找到,出店门沿街向北,到与集庆路大街交汇处向右拐走不远就到,临着集庆路大街就看到了!店主言之凿凿,我确半信半疑,我想到那位指路老者的话语和眼神,尤其是他那回眸一望的表情,更深信他指示的方向。出店门后,我夫人提意,先沿街去店主说的那地方看看,若不是要找的地点再返回来,好在也没多远的路。于是我们离开了用餐地的小街口,进入集庆路大街向东拐,走了不远,路南有一宽敞开阔地,有一大门,门额上写着“南京市凤游寺小学”。再往前走便是小学校临街高大的房屋和院墙。临街的墙上有巨大的混凝土浮雕画,画面表现的是诗人李白吟咏凤凰台的情景,还有亭台及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巨大的画面很壮观,但它不是凤凰台遗址呀!

我们赶紧回返去找寻。沿着用餐店的街往南行走约二百多米,远远望见了明城墙威严地横在前方,料定前边也不是我们要找的凤凰台遗址。此地街西面是一家娱乐场所夜总会入口,街东面是高高的围墙圈起来的绿地,我只得悻悻地回返,要去当初那位老者指示的地方去寻觅。恰巧碰到从路西一机关大院刚走出单位大门的男子,由他染黑的头发和浑身的装束可判定,他可能是位尚未退休的机关干部。我那不善言辞的夫人对那位走近的人说:“老同志!一看你就是位老人了,知道的事一定很多,我们在找凤凰台,你知道在什么地方吗?”那位干部模样的人很热情地说:“那台早沒有了,台的遗址就在这高墙里边”。边说边用手指着路东的高围墙。“你看见墙内有树的高岗了吗?那个地方就是。南京政府准备照凤凰台的画图重建起来,十年前就已征好了地,腾清了地块,但是至今还未动工建造,可能也快动工了。围墙封着,你们进不去,就在眼前这段围墙内那高岗上……”。我们谢过了人家,凝望盘算着墙内那块绿树丛下的高岗,与当初指路老人所说的位置,完全不谋而合,是同一地点!我随心遐想:高高的凤凰台上,大诗人李白的长衫随山风飘摆,诗人倒背着双手,头微微仰起,吟颂着自己写的《登金陵凤凰台》,赞颂祖国河山壮丽之美,面对夕阳西下的青山,和流淌不断的长江与秦淮河水,从白鹭洲中穿过将白鹭洲从中分开。他想到了自己被赦前后的处境,感叹自己虽满腹才华,却命运不济,如江上飘忽不定的烟波,无处着落。


我此时此地所站立的位置,正是诗人那个大唐时代的长江故道。沧海桑田的变化使这里成了今日的南京繁华之地,被诗中“二水中分”的“白鹭洲”也归依陆地连成了一片,成为了今天南京市区中繁华的一角。在感叹天地沧桑变化之际,我又赞叹今天因不同职业而具有不同特质的国人:那位为我指路的老者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善良人。他对外地问路人耐心细致的指导,就他所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给以认真正确的解答;开餐馆的店主是位经商的人,“商人重利轻别离”,行事就是短拼快,多看结果,少顾及过程。所以他在回答凤凰台遗址地点时干脆利索快,有问快答,吃完走人等接待下一位食客,这才把墙上的壁画当作凤凰台遗址的实地指示给我们;那位干部模样的好人不仅知道凤凰台遗址的确切位置,还因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接触到过有关拆迁、征地、建园之类的信息,更知道一些常人不知的“内幕”,所以回答的特别圆满完美!我深深地感谢他们。我们没有折返愚园旧路,而是沿集庆路大街向东奔地铁站口而去。这次寻觅,虽没有亲自站立在金陵凤凰台遗址的点位上,但去时路过了南京著名景点“古瓦官寺”,返程时又意外地路过了南京另一处古遗的景点——“钓鱼台”,因而又连带出了一些新的故事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