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以《红色英勇勋章》刘荣跃译本为例(张孟琳)
(2022-05-05 11:38:16)分类: 翻译之道(书稿,欢迎联系) |
按:以下为本文作者对拙译名著《红色英勇勋章》的研究分析,供分享交流:
摘要:变译理论是黄忠廉先生于20世纪末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是一种灵活的翻译策略,根据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通过变
通的手段进行翻译。变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该文以《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
age) 刘荣跃译本为例,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研究变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变译理论;翻译;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21)13-0207-02
1 前言 翻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是由人脑经过周密思考得 到的产物,正如老话所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翻译也
是如此,不同的译者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因此世界上也没有 相同的译文,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翻译,
更是见仁见智。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与当下的客 观现实。作者以语言文字激扬岁月,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与感动。此外,文学不关注语言的含义,而是关注表达人类情 感的语言本身[1]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翻译了充满困难与挑
战,一是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二是要表达出原文的情感。通 常来说,这会让译者陷入两难选择,一方面,完全沉溺于原文以
展现原文的全貌,可能会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情感色彩传达不 当;另一方面,太过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因素而改变原文,又可
能会偏离原作者的意图。因此,译者需要进行取舍与平衡,使 翻译作品更加得体。
2 中西方的翻译理论 要做好文学翻译,首先要对翻译理论有所涉猎,对翻译大
家的思想有所了解,才能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做好翻译工作。 从古至今,中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翻译理论,其中很多已成为
经典理论,供当下译者学习参考。如翻译语言学派认为翻译要 以语言为核心,译者应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
等问题。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卡特福德(Catford) 提出了等效翻译 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源语言) 被另一种语言(源语言) 替
代[2] 。根据交际翻译学院的说法,人类语言是一个复杂的信息 系统,翻译需要传达信息。 这所学校的代表尤金·奈达(Eugene
Nida) 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是将源语言的信息从 语义到样式以最合适,最自然,最等效的语言进行再现”[3] ,并认
为这种翻译不仅在词汇意义上是等同的,而且在语义意义,样 式和风格上也是等同的。 翻译的信息不仅包含表面词汇信
息,还包含深层的文化信息。 在中国,译界学者不断对翻译活动进行思考,翻译理论层
出不穷。比如古有支谦在理论上强调“文质并举”;近代有严复 提出“信达雅”翻译三原则;而现代译学家对翻译的理解更加深
刻,傅雷认为翻译要“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钱钟书提出“化境 说”,和妻子一起翻译了整个中国的杨宪益认为,翻译要直译与
译意相结合,直译为主,译意为辅。后继译学家在前者理论的 指导下不断对翻译活动进行探索,并且取得新的成绩。1998
年,黄忠廉先生首次提出“变译”一词,把翻译划分为“全译”和 “变译”,即保留原文属于“全文翻译”类别,而进行选择和更改
的人士属于“变异翻译”类别。
3 变译理论与文学翻译 “变译”一词出现晚,人们却对变译并不陌生。尽管自严复
提出“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后,世人更追求全译以达到“信”,但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单一用一种评判标准,是
带有历史局限性的。特别是到20世纪末,社会急速发展,信息 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变译的重要性,而变译理
论,也由此应运而生。变译理论中的“变”,指的就是操作上的 变通。“适应”是为了在特定条件下满足特定读者的特殊需要而
进行的灵活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在顺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灵活 的翻译。 正如黄忠廉先生在他的《翻译变体研究》一书中所表明的
那样,“变体翻译”(或“翻译变体”) 是一种翻译活动,翻译人员 根据读者的特殊需要采用了“翻译变体”。扩展,权衡,充实,解
释,添加,合并和转换的方法,以吸收中心内容或原始文本的一 部分[4] 。如是,译者是变译理论的主体,是为了读者的特殊需求
而有选择、有取舍地进行翻译。众所周知,文学翻译和科技翻 译不同,这是因为文学作品自身就带有本土文化在其中。而文
学作品的读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就要求译者采取一定 的翻译手段,自觉地“根据特定读者的特定条件的特殊需要”对
作品进行变通。
4 变译理论与《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 age) 刘荣跃译本
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 ,1871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00年因疟疾和肺结核
去世。纵使这一生十分短暂,但他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不可动 摇,在其有限的生命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属于写实主义
风格。其中,《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开创
了美国战争小说的先河,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地位,这本书的 独特风格通常被视为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派或三者的 结合。
自《红色英勇勋章》传到中国后,译本层出不穷,最新的中 译本是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刘荣跃先生所译。《红色英勇勋章》
的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在敌人的炮火声中逃离战场,后被战友 误伤头部,其他人以为他是在战场上光荣负伤的。最终主人公
在羞愧中得到成长,战胜恐惧,在战争的洗礼下成为一名真正 英勇的战士。《红色英勇勋章》以美国的南北战争为背景,加上
收稿日期:2020-08-11 修回日期:2020-08-24 作者简介:张孟琳(1994—)
,女,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市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英语教学。 ISSN 1009-5039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 zwwh@overseaen.com http://www.overseaen.net
Tel:+86-551-65690811 65690812 207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翻译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 书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第13期 (2021年7月上) 第13期 (2021年7月上)
小说中大量运用了象征主义、讽刺、暗喻等写作手法,因此,来 自非源语言国家的读者会遇到一些文化和语言问题,翻译人员
需要进行调整以使翻译更适合读者。
下面笔者将以《红色英勇 勋章》中的片段为例分析文学翻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
例1:The cold passed reluctantly from the earth, and the retir
ing fogs revealed an army stretched out on the hills, resting[5] .
刘荣跃译文:寒冷依依不舍地从大地上退去,雾正渐渐散 开,一支分布在山上的部队出现于眼前,军人们休息着[6] 。
笔者注意到,译者不按照逐词方法翻译词,而是改变和扩 展信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和流畅,这是翻译变译理论的实际体
现。如果只刻板地看到单词去对应汉语意思,那么会出现语句 不通的情况,导致读者一头雾水。比如在“The cold passed re
luctantly from the earth”此句中,“pass”这个单词,其原意为“经
过”,“reluctantly”原意为“不情愿地”,如果直接翻译,则会译为 “寒冷不情愿地经过大地”,读起来令人费解,而译者就选择通
过改造的手段,令大众理解句意。另外,原文中单单一个“rest ing”表达的含义要远远大于单词所能表达的意思,译者在翻译
时增添了信息,根据上下文把这个词扩充成了句子,让读者一 目了然,这也是变译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
例 3:A moment later the regiment went swinging off into the
darkness. It was now like one of those moving monsters wending with
many feet. The air was heavy, and cold with dew. A mass of wet
grass, marched upon, rustled like silk[5] .
刘荣跃译文:片刻后军团离开进入黑暗中,它此时像一只 用许多脚移动的怪物。空气沉闷,寒冷有露。一大片潮湿的草
地被踩过时发出丝绸般的沙沙声[6] 。 此例中译者在翻译短句时采用了中文典型的四字结构,为
译文增加了可读性与文学性。笔者认为,译者的处理方法十分 巧妙,原作本身是文学作品,因此保留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是
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体现文学作品之美,而且还能使读者 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5 总结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翻译则是架起了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 梁,不同地区国家之间沟通的重担落在了译者肩上。译者在翻
译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尊重原文,又要令译文国家读者能 体会到原文传达的感情,这要求译者信息传达要明,文学素养
要高。笔者以为,黄忠廉先生的变译理论,既给了理论指导,令 译者有新的角度完成翻译实践,也提出了七种变译的处理方
法,供译者参考,具有极其重要的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9. [2] 卡特福德(CatfordJ.C.).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译.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3]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 黄忠廉 . 翻译变体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5] Crane Stephe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M]. Husdon: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0. [6]
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M].刘荣跃,译.北京:中国致 公出版社,2012. 【通
联编辑: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