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班牙寻踪——-刘荣跃作

(2021-09-23 16:58:50)
分类: 周游四方
    按:《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2021年9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西班牙寻踪——-刘荣跃作

 近两百年前,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曾到西班牙并写下著名的《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为了翻译这部作品,更多地了解书中所描述的情景与文化背景,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跟随自己孜孜不倦地译介了多年的作家的足迹,作了一次难忘的旅行。我于20164月前往西班牙等南欧国家游览,自然特意参观了有名的阿尔罕布拉宫。此次旅行,大大增加了我对欧文描写的各种场景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局限于相对比较抽象的文字。当翻译到欧文描写的某个地方时,我都觉得十分熟悉、亲切,因为我亲身到过那里啊!比如站在阿尔罕布拉宫内欧文居住过的房间旁的走廊上,俯瞰着下面不远处的格拉纳达的情景,我不是切身体验过了吗!在这样的心境之下翻译本书,无疑感到熟悉和亲切了!

我有幸亲自到了西班牙当年因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而闻名世界的巴塞罗纳,西班牙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海港和号称欧洲“阳光之城”的瓦伦西亚,充分保留、体现着摩尔人历史文化特色的格拉纳达,被称为“欧洲的大阳台”的白色小镇米哈斯,悬崖上的白色小镇龙达(白色墙体是摩尔人住所的一个显著标志),和西班牙西南部古都塞维利亚;还有西班牙最漂亮的古罗马式城市之一的梅里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古城托莱多,欧洲著名的历史名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而其中提到的我亲身走过的那些地点,都是欧文在书中经常描写到的。作为译者,我确实拉近了与阿尔罕布拉宫的距离,客观上创造了一个翻译欧文作品的有利条件。

坦率地说,我计划此次南欧之行,主要就是奔着著名历史遗迹阿尔罕布拉宫去的。近几年我致力于译介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作品,其中涉及到不少关于西班牙的情况,而我翻译的欧文的《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要想把一部作品翻译好,必然要对它有充分的了解。我见过有的译者翻译的欧文作品,发现由于对作家作品了解得不是很充分,译文出现不够准确或恰当的问题。所以译者对于作家作品的情况掌握得越多越有利。欧文曾在阿尔罕布拉宫生活三个月,写下了那部举世闻名的书。而我此次旅行,颇有点跟随欧文的足迹,前去他生活、写作过的地方朝圣的意味。相对于20154月到美国,这次算是很幸运的,我们不仅如愿参观了阿尔罕布拉宫(并非所有游人都一定能获得入宫的门票),而且还额外参观了外宫,时间达两个小时之久,比通常的游览时间多了一个小时。我的确尽兴了,这大概是上天对我们美国之行的一点补偿吧?那次我们到了欧文居住过的“向阳屋”旁边,碰巧未开放没能进去参观!而这次我不仅亲眼看到了阿尔罕布拉宫,还进入了欧文生活、写作过的房间呢!我想,假如不远万里跑这一趟,最终因未能订到门票而无法参观这座著名历史遗迹,那不是又会留下终身遗憾吗?最初我们即被告知:“由于阿尔罕布拉宫系统更新,导致每天出票率受限……”如果真遇到无法入内参观的情况,也只有认了。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愿。好在终于如愿以偿,让我获得了更多关于阿尔罕布拉宫宝贵的感性认识。大概是欧文的在天之灵保佑着我吧?一个译者,为翻译他的作品多年来辛勤耕耘,他和上天一定都感动了吧?

西班牙寻踪——-刘荣跃作

我们一步步地深入到宫殿内。我看见墙体相当牢固,数百年过去了外观并不见严重腐朽的模样,真有坚不可摧之状。看得出来那些建筑材料可不是一般的石头,相当坚硬。墙上有无数圆孔和长方形的窗口,从那里既可观察外面的情况又可进行反击,而外面却难以看到内部。我们来到里面一个大圆形的露天庭院,它由上下两层构成,许多匀称、粗壮的圆柱将其支撑,墙上有各种风格独特的雕刻。不过我在里面有些地方还是看到风化、腐朽的痕迹,毕竟过去了漫长岁月啊。宫内的房间、装饰、造型、雕刻和图案各式各样,门和窗有长方形的,也有上端是弧形的。房屋既有石头的又有木头的,而木头的仍然显得那么完好,只是仿佛多了无尽的苍桑。我从一些窗口看到下面不远处的格拉纳达城,欧文描写的当年摩尔国王在宫里看到它被攻占的情景,此时浮现在我眼前,我似乎也颇能体会到摩尔人焦虑、不安和失望的心情。不过现在的格拉纳达已焕然一新,白白的墙体和淡红色的屋顶构成一座颇具摩尔人风格的城市。摩尔人走了,但他们遗留下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已深深地融入到西班牙民族当中。

我在不知不觉的漫步中,忽然走进一间对我而言非同寻常的屋子,它便是欧文当年曾经生活、写作过的地方!在一般人看来它也许很平常,但在多年来一心译介这位大作家的译者眼里它就非同小可了。难道我不是不远万里,像朝圣一般地来到这儿,就为了亲眼看看欧文描写过的情景,满足一种难得的情结吗?在美国我遗憾没能参观到他居住的有名的“向阳屋”,但在西班牙我终于参观到他近两百年前居住过房间!我也似乎与欧文的距离更近了,今后翻译他的作品时必然感受也更加亲近、熟悉了,这无疑是颇有意义的。这间屋子专门精心保留着,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因写作《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而使这座宫殿闻名世界的大作家。欧文为西班牙人民作出的贡献是不小的,他受到如此尊重、享有如此殊荣是理所应当的。这间屋子不大,约莫十来平方米,显得十分整洁,不过地砖、门板和墙体都因漫漫岁月而显得苍桑厚重。它们仿佛在向我讲述着欧文当年生活在这里的故事,又仿佛为看到一位译者竟然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追寻他的足迹来到这里而十分欣慰。人就是这样,为了自己喜欢的作家或追求的东西,是甘愿作出种种付出的。我特别注意到一扇门上方有一块陈旧的白色牌子,其中的文字“WASHINGTON IRVING”(华盛顿·欧文)赫然醒目,其余是西班牙文,大意是:“1829年欧文在此写出《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

西班牙寻踪——-刘荣跃作

我赶紧激动地在它下面拍照留影,以便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在我的生活中。之后我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间,来到屋外的走廊上,在这里整个格拉纳达城尽收眼底。当年欧文就是经常站在这里俯瞰格拉纳达的啊!不过今天的它必然与那时的它大不一样了,必然焕然一新了。我在这里俯瞰着城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翻译的欧文的《征服格拉纳达》一书的长篇历史故事,当年不就是发生在眼前吗?转眼近六百年过去,人世沧桑,令人感慨啊!

一个民族通常有着自己特有的东西,而白色建筑便是体现摩尔人居住风格的显著标志,他们虽然不再生活在西班牙,但其古老的文化己深深地扎下了根,你会在这里感受到数百年前摩尔人留下的浓浓的文化气息。摩尔人是怎样一个民族呢?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摩尔人是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历史上,摩尔人主要指在欧洲的伊斯兰征服者,主要由埃塞俄比亚人、西非黑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

在西班牙,你处处会看到、感受到摩尔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独具风格的白色房屋便是一个显著特征。它们简直白得耀眼!据说,人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房屋粉刷一遍,所以它们看起来总是很白净的。这是为了追求一种洁白、纯净的东西吗?只见房屋的窗户占的面积不少,有长方形的,有上端是弧形的。房顶是红棕色或淡红色,仿佛是个点缀。一个个露台和庭院,被房屋的主人用花卉和瓷砖打扮得富有情趣。有的墙上还装点着各种盆景植物,爱美之心由此可见,白色的墙体也因此多了一份情调。镇上有一些出售纪念品的小店,它们是各种各样的花陶罐,琳琅满目,色彩鲜艳。也有一些咖啡馆和饮食店,人们悠闲地在那里享用美食。各种色彩的马车并排停放在一处,随时供游人乘坐,一匹匹马打扮得漂亮可爱,给小镇又添了一道风景。白色小镇位于半山腰上,十分醒目,别具一格。远远看去,这座享有“欧洲的大阳台”美名的小镇置身于各种树木当中,安然而宁静。

龙达则是另一座风格类似的小镇,不过它是“悬崖上的白色小镇”。它比米哈斯大了不少,我觉得米哈斯用小巧玲珑来形容是合适的,但龙达就比较有规模和气势了。仅从圆圆的斗牛场来看,就不是米哈斯那座西班牙最小的斗牛场所能比的。斗牛是西班牙的一个显著标志,有着悠久历史。它现存大大小小的斗牛场达三百个,最大的是首都马德里的文塔斯斗牛场可容纳两万五千名观众!每当举行斗牛表演时,西班牙人就像过节一样,把马车马匹打扮得非常漂亮。尽管它是西班牙的一个民族传统,但我个人是不太赞赏的。你想,把一头活生生的动物那么血腥地当众刺倒刺死,这不是太残忍了吗?难道就为了表现人的智慧与勇敢?一头动物经过搏斗之后痛苦地死去,就为了让观众获得刺激或乐趣吗?难怪有些人会看不下去,于心不忍啊!此次我们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安排这种观看独具民族特色的斗牛表演,这是遗憾还是庆幸呢?

西班牙寻踪——-刘荣跃作

名为悬崖上的白色小镇,很快让人们想象出它所处的特殊位置。隔着一定距离看去,真是有点触目惊心,就在一座座白色房屋下面便是深深的悬崖!不知长年累月生活在那些房屋里的人,面对身下的悬崖会有怎样的感受?在我们看来是十分离奇的,不过在他们看来大概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吧?世界之大,人们的生活总是千差万别。我感叹于人类的智慧和勇敢!像这样的城镇,在世界上无疑屈指可数。有一座古老牢固的桥横跨两座悬崖之间,将新城和旧城连接起来,那便是著名的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努埃博桥。我对于古老的遗迹总是充满感慨,因为其中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历史故事啊!此桥初建于1735年,竣工六年后意外倒塌,造成五十人丧生的悲惨局面,直到1751年才启动复建工程,耗时达四十二年(这并不奇怪,在欧洲还有耗时一百多年修建的教堂呢),总算建成了一座坚固的大桥。尤为奇特的是,中段的桥拱暗藏一间约六十平方米的屋子,那是曾经关押死刑犯的地方。大桥下则是深达百米的峡谷,探身往下看去,必然为其险要的处境惊叹不已。瞧,就在房屋下面的悬崖边上,一些当地人正坐在那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喝饮料聊天,多么悠闲自在。络绎不绝的游人也在围着的悬崖边上观看、拍照,构成又一道风景。我站在桥上,看着两边悬崖中间深深的峡谷,感觉非同寻常。我庆幸自己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了地球上很多独特罕有的景观。同时我又向往着时机成熟时开始新的旅程,新的探索,那又将是多么令人激动的经历啊!

正如第一次的西欧之行和第二次的美国之行一样,一到西方后,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再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各种各样的教堂便是显著特征之一,在欧洲随处可见。即便行驶在路上,你也会时时看到各种尖塔,表明那里有一座或大或小的教堂,或者那里是一个教区。欧洲人信教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我想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仰宗教吧,这一点与我国有着巨大区别。难怪有外国朋友为中国信教的人不多深感吃惊。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好的信仰无疑是有益的,不过我认为,没有信仰但有好的信念也是同样可取的。

瞧,仅此行我们就参观了圣母加德大教堂、高迪圣家教堂、瓦伦西亚大教堂、杰罗尼摩尔斯修道院、塞维利亚大教堂和人骨教堂。圣母加德大教堂是法国马赛的象征,它建于一个山丘之上,从那里可以俯望马赛全城,以及眺望地中海风景。大教堂主体建筑上方有一座高达九点七米的镀金圣母像,几乎在马赛的任何角度都可看到,大教堂也因此成为马赛的标志。从教堂的大门进入,首先是僧侣的宿舍。从东边的阶梯走下去,进入教堂内,里面有许多祈祷航海平安的模型船,墙壁上还留存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与联军交火的枪弹痕迹,让人又一次看到人类有过一段不幸的风云历史。

在此次参观的各种教堂中,我还另外开了一个眼界,即亲眼目睹了世上罕有的“人骨教堂”!顾名思义,那就是一座用人的尸骨装饰起来的教堂!这可能吗?这不让人恐怖吗?无疑,事实上就是用人的尸骨装饰的教堂,恐怖倒算不上,不过多少是有些让人觉得阴森的,毕竟那是人的尸骨啊。西方人与我们真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为什么会有这座人骨教堂呢?原来早在14世纪曾发生过一场黑死病,15世纪又发生过一场战争,使该城出现了三万多座坟墓。16世纪时有教士把尸骨搬进教堂,堆成金字塔状。由于尸骨实在太多,后来有人索性用骨头充当装饰材料,从而造就了人骨教堂的诞生。西方人把死亡看成是一件神圣的事,死后将尸身献给上帝,象征无上的赞美。我由此对“视死如归”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理解。在人骨教堂里,我看见人各个部位的尸骨以各种方式排列着。天花板、墙壁以及支柱外边完全用人骨堆砌而成,墙壁上的花毯也用人骨装饰,神坛由不同大小的人骨堆砌而成,图案则由肋骨镶嵌。教堂里四处可见十字架、王冠、垂带等装饰,均由人体各部位的骨头拼凑而成。对于没有亲眼目睹的人而言,这是难以置信的。

西班牙寻踪——-刘荣跃作

怀着好奇,我查阅了关于人骨教堂的情况,竟然发现除这座埃武拉人骨教堂外,在欧洲还有不少(为什么都集中在欧洲呢?),比如捷克人骨教堂、米兰人骨教堂、葡萄牙人骨教堂、布拉格人骨教堂、西班牙人骨教堂、罗马人骨教堂和奥地利人骨教堂。对于有着截然不同文化的中国人而言,这的确是难以想象、非常奇特的。生与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然让人产生不同的认知。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啊!

除了以上谈到的情况外,还有一些东西给我留下较深印象。堂皇富丽、金碧辉煌的西班牙皇宫令人赞叹,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宫殿之一,是欧洲第三大皇宫。在这里你看到什么是富贵和气派,它无疑是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地方。人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那些帝王将相与平民百姓的生活不正是如此?塞戈维亚大水渠也值得一提,它修建于公元109年的罗马时代,实际上是一座高架水道桥,以便把水引到市区。它用花岗岩砌成的立柱支撑,没有使用任何黏合剂——这便是它的奇迹所在,也是令人赞叹的地方。大概充分利用了力学上的原理吧。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伟大智慧。

这便是我的西班牙寻踪之旅,它让我得以在近两百年之后跟随欧文的足迹到了那个遥远的国度,从而更接近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也更接近了自己心仪的作家!

 

作者简介

 

刘荣跃,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译协智库专家,四川省翻译文学学会理事。以“翻译经典杰作,译介研究欧文,写作散文随笔”为宗旨。现已翻译出版个人译著三十二部约七百万字,主编三十多部(套)约八百万字。在对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译介方面取得较多成果,有所突破。数次再版的代表译著有:《见闻札记》、《无名的裘德》、《野性的呼唤》、《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无名的裘德》获四川省最高文学奖第五屇“四川文学奖”。因成果突出获四川省最高翻译奖第二届“天府翻译精英”奖。另创作、发表散文随笔若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