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盡心上》08/2023.12
[忘人之勢]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猶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你看一下白話文,或是這看得懂這古文,你大概就會有一些不同意出來。
讀古典,一定如此。
我們會用我們的人間經驗來看經典所講的內容,來下判斷。古典講的和現實未必相同。
但,古典不是去描述人間世的經驗內容,古典是以人間世的經驗內容為媒介,來指出,那超越於經驗內容,可以「更好」的呈現,是什麼?
好善而忘勢。
這是一種理想的指標。但談何容易?
如何能做到:樂其道而忘人之勢。
去問如何能做到,就是問行法,修行的方法。
因為,超越的過程,是要和人的舊有的慣性,打架的。那是去刨自己的「根」,自己早以那麼慣以為常的自我之自然。那過程,是對自我的否定,很苦的。
儒家對人太樂觀了。以為指出方向和超越的標準了,人就會自己想方設去的去達成。
佛學不同。佛學花了很多功夫去談行法,修行的方法。例如,禪淨律密經教。
但,修行不是一種氣質變化而更吸引人的工具,而已。修行,是一種生命朝向真理的邁進過程。
接近真理性的生命,自會有吸引人的力量,那是真理的力量,你是媒介。但一定會有吸引人的力量,姑且稱之為氣質。
但,生命朝向真理的邁進過程,修行過程,必然會有對外在經驗世界的影響力。真理力量不會只局限於自身,真理的力量會有對他人的引起共鳴之力量。
這是真理的本質。
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猶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以這一現象的描述,來說明真理的社會性效應。
這是康德所談的那一「福德一致」的論題。
全译文,见下载版1125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尽心上》08/2023.12
[忘人之势]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你看一下白话文,或是这看得懂这古文,你大概就会有一些不同意出来。
读古典,一定如此。
我们会用我们的人间经验来看经典所讲的内容,来下判断。古典讲的和现实未必相同。
但,古典不是去描述人间世的经验内容,古典是以人间世的经验内容为媒介,来指出,那超越于经验内容,可以「更好」的呈现,是什麽?
好善而忘势。
这是一种理想的指标。但谈何容易?
如何能做到: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去问如何能做到,就是问行法,修行的方法。
因为,超越的过程,是要和人的旧有的惯性,打架的。那是去刨自己的「根」,自己早以那麽惯以为常的自我之自然。那过程,是对自我的否定,很苦的。
儒家对人太乐观了。以为指出方向和超越的标准了,人就会自己想方设去的去达成。
佛学不同。佛学花了很多功夫去谈行法,修行的方法。例如,禅淨律密经教。
但,修行不是一种气质变化而更吸引人的工具,而已。修行,是一种生命朝向真理的迈进过程。
接近真理性的生命,自会有吸引人的力量,那是真理的力量,你是媒介。但一定会有吸引人的力量,姑且称之为气质。
但,生命朝向真理的迈进过程,修行过程,必然会有对外在经验世界的影响力。真理力量不会只局限于自身,真理的力量会有对他人的引起共鸣之力量。
这是真理的本质。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以这一现象的描述,来说明真理的社会性效应。
这是康德所谈的那一「福德一致」的论题。
全译文,见下载版1125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2023年12月12日
《孟子. 盡心上》08/2023.12
[忘人之勢]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猶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你看一下白話文,或是這看得懂這古文,你大概就會有一些不同意出來。
讀古典,一定如此。
我們會用我們的人間經驗來看經典所講的內容,來下判斷。古典講的和現實未必相同。
但,古典不是去描述人間世的經驗內容,古典是以人間世的經驗內容為媒介,來指出,那超越於經驗內容,可以「更好」的呈現,是什麼?
好善而忘勢。
這是一種理想的指標。但談何容易?
如何能做到:樂其道而忘人之勢。
去問如何能做到,就是問行法,修行的方法。
因為,超越的過程,是要和人的舊有的慣性,打架的。那是去刨自己的「根」,自己早以那麼慣以為常的自我之自然。那過程,是對自我的否定,很苦的。
儒家對人太樂觀了。以為指出方向和超越的標準了,人就會自己想方設去的去達成。
佛學不同。佛學花了很多功夫去談行法,修行的方法。例如,禪淨律密經教。
但,修行不是一種氣質變化而更吸引人的工具,而已。修行,是一種生命朝向真理的邁進過程。
接近真理性的生命,自會有吸引人的力量,那是真理的力量,你是媒介。但一定會有吸引人的力量,姑且稱之為氣質。
但,生命朝向真理的邁進過程,修行過程,必然會有對外在經驗世界的影響力。真理力量不會只局限於自身,真理的力量會有對他人的引起共鳴之力量。
這是真理的本質。
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猶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以這一現象的描述,來說明真理的社會性效應。
這是康德所談的那一「福德一致」的論題。
全译文,见下载版1125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尽心上》08/2023.12
[忘人之势]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你看一下白话文,或是这看得懂这古文,你大概就会有一些不同意出来。
读古典,一定如此。
我们会用我们的人间经验来看经典所讲的内容,来下判断。古典讲的和现实未必相同。
但,古典不是去描述人间世的经验内容,古典是以人间世的经验内容为媒介,来指出,那超越于经验内容,可以「更好」的呈现,是什麽?
好善而忘势。
这是一种理想的指标。但谈何容易?
如何能做到: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去问如何能做到,就是问行法,修行的方法。
因为,超越的过程,是要和人的旧有的惯性,打架的。那是去刨自己的「根」,自己早以那麽惯以为常的自我之自然。那过程,是对自我的否定,很苦的。
儒家对人太乐观了。以为指出方向和超越的标准了,人就会自己想方设去的去达成。
佛学不同。佛学花了很多功夫去谈行法,修行的方法。例如,禅淨律密经教。
但,修行不是一种气质变化而更吸引人的工具,而已。修行,是一种生命朝向真理的迈进过程。
接近真理性的生命,自会有吸引人的力量,那是真理的力量,你是媒介。但一定会有吸引人的力量,姑且称之为气质。
但,生命朝向真理的迈进过程,修行过程,必然会有对外在经验世界的影响力。真理力量不会只局限于自身,真理的力量会有对他人的引起共鸣之力量。
这是真理的本质。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以这一现象的描述,来说明真理的社会性效应。
这是康德所谈的那一「福德一致」的论题。
全译文,见下载版1125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