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萬章下》13/2023.09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
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這裡問: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過程?
原文本挺長的。看完吧。
只是,我會去問:萬章為什麼提出這種問題呢?
一開始只是談,如何才能算是一種好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態度?到了後來,就向外延伸到個人立身處世政治場域的各種現象的探討?
這樣的一種延伸,有什麼邏輯上可解釋性嗎?或著,這就只是一種隨機性的亂問呢?
從,人與人之間的一般交際開始。到了後來的為官,這亦是一種與他人的交際。雖然,形式是很不同的交際形式,但人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互動關係之活動過程,這點而言,是相同的。
一開始,孟子提出「恭」字。
於是,萬章也算是很會追問,看看「恭」一但用到政治的場合,孟子是不是還能解釋下去。
恭,是一種某種社會性理論或原則的一種名詞說明嗎?正如同我們熟知的物理理論,例如量子力學。
不是。
恭,是良心面對交際這種事情時,對人給出的一種行事指導性的價值方向,同時如果行為如是達致了,人所能被給出的那一種感受。
恭,只是一種人面對交際事情時,我們覺得這樣做應是最有價值感的一種前攝性的指導聲音。
恭,是一種感受,不是理論。
良知和我們,是以感受來打交道。
良知是當下呈現,而不是一種推理而來的邏輯結論。
恭,亦是當下呈現。
當下呈現,就要看你當下所面臨的是什麼狀況的事情?人人的「事情度(立場)」,不相同。
別人的弟弟對你無禮,你會生氣。你的弟弟對你無禮,你可能會悲哀。同樣無禮,人與他人關於無禮這事的「事情度」不同,你的感受之給出,也不相同。
但,良心又是超越的和同一的。我們,卻也又往往將心比將的可以去「理解出」他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的給出。
孟子以他的良心感,來試著還原孔子當時,必有事焉下,的那種良心感受的湧動以及後續的行為模態。
孟子,試著去詮釋。
萬章,拿著一種社會學理論,到處去推理,去檢驗邏輯說明的可能矛盾處。即文中:充類至義之盡也。例如萬章會說,別人的弟弟對你無禮,你生氣,這如果是對的。那麼,依邏輯,你弟弟對你無禮,你也應是生氣,才對。不是悲哀。如果你覺得悲哀,那是錯的。
萬章和孟子,在這裡,交不上心。
自己弟弟無禮,悲哀,是因為,你對他還可以一種可能性的期待在。這是良心的本質,可能性之光。
孟子亦是如此的回應:曰:「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後誅之乎?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王者,之所以是王者,依儒家而言,正是一種讓人之可能性可以最大發揮的際遇。王者,是一種可能性的描述,諸候,指的是沒有可能性的現實。
王者的作為,即可能性,和諸候,是「不同檔次」的。章句:必教之不改而後誅之,則其與禦人之盜,不待教而誅者不同矣。
王者,看人的可能性,諸候,看人的現實性。
諸候。用邏輯來看人,人的可能性,恰恰不見了。只有,可被預期的邏輯性。
孟子談的,都是一種可能性,良心給的可能性。
儒家。
全譯文,見下載版901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万章下》13/2023.09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裡问: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原文本挺长的。看完吧。
只是,我会去问:万章为什麽提出这种问题呢?
一开始只是谈,如何才能算是一种好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态度?到了后来,就向外延伸到个人立身处世政治场域的各种现象的探讨?
这样的一种延伸,有什麽逻辑上可解释性吗?或着,这就只是一种随机性的乱问呢?
从,人与人之间的一般交际开始。到了后来的为官,这亦是一种与他人的交际。虽然,形式是很不同的交际形式,但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互动关係之活动过程,这点而言,是相同的。
一开始,孟子提出「恭」字。
于是,万章也算是很会追问,看看「恭」一但用到政治的场合,孟子是不是还能解释下去。
恭,是一种某种社会性理论或原则的一种名词说明吗?正如同我们熟知的物理理论,例如量子力学。
不是。
恭,是良心面对交际这种事情时,对人给出的一种行事指导性的价值方向,同时如果行为如是达致了,人所能被给出的那一种感受。
恭,只是一种人面对交际事情时,我们觉得这样做应是最有价值感的一种前摄性的指导声音。
恭,是一种感受,不是理论。
良知和我们,是以感受来打交道。
良知是当下呈现,而不是一种推理而来的逻辑结论。
恭,亦是当下呈现。
当下呈现,就要看你当下所面临的是什麽状况的事情?人人的「事情度(立场)」,不相同。
别人的弟弟对你无礼,你会生气。你的弟弟对你无礼,你可能会悲哀。同样无礼,人与他人关于无礼这事的「事情度」不同,你的感受之给出,也不相同。
但,良心又是超越的和同一的。我们,却也又往往将心比将的可以去「理解出」他人为什麽会有这种感受的给出。
孟子以他的良心感,来试着还原孔子当时,必有事焉下,的那种良心感受的涌动以及后续的行为模态。
孟子,试着去诠释。
万章,拿着一种社会学理论,到处去推理,去检验逻辑说明的可能矛盾处。即文中:充类至义之尽也。例如万章会说,别人的弟弟对你无礼,你生气,这如果是对的。那麽,依逻辑,你弟弟对你无礼,你也应是生气,才对。不是悲哀。如果你觉得悲哀,那是错的。
万章和孟子,在这裡,交不上心。
自己弟弟无礼,悲哀,是因为,你对他还可以一种可能性的期待在。这是良心的本质,可能性之光。
孟子亦是如此的回应: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王者,之所以是王者,依儒家而言,正是一种让人之可能性可以最大发挥的际遇。王者,是一种可能性的描述,诸候,指的是没有可能性的现实。
王者的作为,即可能性,和诸候,是「不同档次」的。章句:必教之不改而后诛之,则其与御人之盗,不待教而诛者不同矣。
王者,看人的可能性,诸候,看人的现实性。
诸候。用逻辑来看人,人的可能性,恰恰不见了。只有,可被预期的逻辑性。
孟子谈的,都是一种可能性,良心给的可能性。
儒家。
全译文,见下载版901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萬章下》13/2023.09[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
《孟子. 萬章下》13/2023.09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
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這裡問: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過程?
原文本挺長的。看完吧。
只是,我會去問:萬章為什麼提出這種問題呢?
一開始只是談,如何才能算是一種好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態度?到了後來,就向外延伸到個人立身處世政治場域的各種現象的探討?
這樣的一種延伸,有什麼邏輯上可解釋性嗎?或著,這就只是一種隨機性的亂問呢?
從,人與人之間的一般交際開始。到了後來的為官,這亦是一種與他人的交際。雖然,形式是很不同的交際形式,但人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互動關係之活動過程,這點而言,是相同的。
一開始,孟子提出「恭」字。
於是,萬章也算是很會追問,看看「恭」一但用到政治的場合,孟子是不是還能解釋下去。
恭,是一種某種社會性理論或原則的一種名詞說明嗎?正如同我們熟知的物理理論,例如量子力學。
不是。
恭,是良心面對交際這種事情時,對人給出的一種行事指導性的價值方向,同時如果行為如是達致了,人所能被給出的那一種感受。
恭,只是一種人面對交際事情時,我們覺得這樣做應是最有價值感的一種前攝性的指導聲音。
恭,是一種感受,不是理論。
良知和我們,是以感受來打交道。
良知是當下呈現,而不是一種推理而來的邏輯結論。
恭,亦是當下呈現。
當下呈現,就要看你當下所面臨的是什麼狀況的事情?人人的「事情度(立場)」,不相同。
別人的弟弟對你無禮,你會生氣。你的弟弟對你無禮,你可能會悲哀。同樣無禮,人與他人關於無禮這事的「事情度」不同,你的感受之給出,也不相同。
但,良心又是超越的和同一的。我們,卻也又往往將心比將的可以去「理解出」他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的給出。
孟子以他的良心感,來試著還原孔子當時,必有事焉下,的那種良心感受的湧動以及後續的行為模態。
孟子,試著去詮釋。
萬章,拿著一種社會學理論,到處去推理,去檢驗邏輯說明的可能矛盾處。即文中:充類至義之盡也。例如萬章會說,別人的弟弟對你無禮,你生氣,這如果是對的。那麼,依邏輯,你弟弟對你無禮,你也應是生氣,才對。不是悲哀。如果你覺得悲哀,那是錯的。
萬章和孟子,在這裡,交不上心。
自己弟弟無禮,悲哀,是因為,你對他還可以一種可能性的期待在。這是良心的本質,可能性之光。
孟子亦是如此的回應:曰:「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後誅之乎?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王者,之所以是王者,依儒家而言,正是一種讓人之可能性可以最大發揮的際遇。王者,是一種可能性的描述,諸候,指的是沒有可能性的現實。
王者的作為,即可能性,和諸候,是「不同檔次」的。章句:必教之不改而後誅之,則其與禦人之盜,不待教而誅者不同矣。
王者,看人的可能性,諸候,看人的現實性。
諸候。用邏輯來看人,人的可能性,恰恰不見了。只有,可被預期的邏輯性。
孟子談的,都是一種可能性,良心給的可能性。
儒家。
全譯文,見下載版901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万章下》13/2023.09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裡问: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原文本挺长的。看完吧。
只是,我会去问:万章为什麽提出这种问题呢?
一开始只是谈,如何才能算是一种好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态度?到了后来,就向外延伸到个人立身处世政治场域的各种现象的探讨?
这样的一种延伸,有什麽逻辑上可解释性吗?或着,这就只是一种随机性的乱问呢?
从,人与人之间的一般交际开始。到了后来的为官,这亦是一种与他人的交际。虽然,形式是很不同的交际形式,但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互动关係之活动过程,这点而言,是相同的。
一开始,孟子提出「恭」字。
于是,万章也算是很会追问,看看「恭」一但用到政治的场合,孟子是不是还能解释下去。
恭,是一种某种社会性理论或原则的一种名词说明吗?正如同我们熟知的物理理论,例如量子力学。
不是。
恭,是良心面对交际这种事情时,对人给出的一种行事指导性的价值方向,同时如果行为如是达致了,人所能被给出的那一种感受。
恭,只是一种人面对交际事情时,我们觉得这样做应是最有价值感的一种前摄性的指导声音。
恭,是一种感受,不是理论。
良知和我们,是以感受来打交道。
良知是当下呈现,而不是一种推理而来的逻辑结论。
恭,亦是当下呈现。
当下呈现,就要看你当下所面临的是什麽状况的事情?人人的「事情度(立场)」,不相同。
别人的弟弟对你无礼,你会生气。你的弟弟对你无礼,你可能会悲哀。同样无礼,人与他人关于无礼这事的「事情度」不同,你的感受之给出,也不相同。
但,良心又是超越的和同一的。我们,却也又往往将心比将的可以去「理解出」他人为什麽会有这种感受的给出。
孟子以他的良心感,来试着还原孔子当时,必有事焉下,的那种良心感受的涌动以及后续的行为模态。
孟子,试着去诠释。
万章,拿着一种社会学理论,到处去推理,去检验逻辑说明的可能矛盾处。即文中:充类至义之尽也。例如万章会说,别人的弟弟对你无礼,你生气,这如果是对的。那麽,依逻辑,你弟弟对你无礼,你也应是生气,才对。不是悲哀。如果你觉得悲哀,那是错的。
万章和孟子,在这裡,交不上心。
自己弟弟无礼,悲哀,是因为,你对他还可以一种可能性的期待在。这是良心的本质,可能性之光。
孟子亦是如此的回应: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王者,之所以是王者,依儒家而言,正是一种让人之可能性可以最大发挥的际遇。王者,是一种可能性的描述,诸候,指的是没有可能性的现实。
王者的作为,即可能性,和诸候,是「不同档次」的。章句:必教之不改而后诛之,则其与御人之盗,不待教而诛者不同矣。
王者,看人的可能性,诸候,看人的现实性。
诸候。用逻辑来看人,人的可能性,恰恰不见了。只有,可被预期的逻辑性。
孟子谈的,都是一种可能性,良心给的可能性。
儒家。
全译文,见下载版901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