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離婁上》25/2023.05
[學古之道]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這句。罵得很兇。
但一種儒家的清晰面貌,倒也是被描繪的清楚。
類似的句子,孟子講過,之後的不少古人,也講的不少。
列子: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君子為了德了而奮鬥了一輩子,死,是一種休息。小人,只是身體停止活動了,而已。
哈,這罵的更兇。
但,從實踐而言,這並不容易。
人,有肉體,有七情六欲。雖然,人也有良心之聲,有一種本有的超越的視野之可能。
但,生命如何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過程,總是要不斷的被指明的。
雖然,要真正的達成那種目標,不會一帆風順的。但,總要「講下去」。
講下去,給後人一種方向感的指出。這方向感是來自生命的本有內在,就會感動人,就會有砥礪之用。
我大學時在論孟課堂,聽王淮老師說,他的老師牟宗三說,儒家就是要「講下去」,這是儒家者們的心心相印。
實踐是難的。如何能有更有效的實踐,儒學其實在方法及技巧上,講的不多。
佛學在這方向就講的很仔細,方法和步驟,也有理論和技法。
在中原大地的歷史發展中,儒佛互補的模式,更多的是在實踐的方法和技巧上。
所以,宋明理學就有靜坐的行法,被提出來。
就現代人而言,其實心理學也是一種可以互補的方法上的增益。
弗洛伊德和榮格,他們的心理學著作,也有許多有益的方法和技巧,有益於跨過實踐過程的各種障礙。
相信,潛意識,相信集體無意識,相信阿賴耶,就思考的形態而言,和相信人本有良知,是相通的。
白話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691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离娄上》25/2023.05
[学古之道]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句。骂得很凶。
但一种儒家的清晰面貌,倒也是被描绘的清楚。
类似的句子,孟子讲过,之后的不少古人,也讲的不少。
列子: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君子为了德了而奋斗了一辈子,死,是一种休息。小人,只是身体停止活动了,而已。
哈,这骂的更凶。
但,从实践而言,这并不容易。
人,有肉体,有七情六欲。虽然,人也有良心之声,有一种本有的超越的视野之可能。
但,生命如何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过程,总是要不断的被指明的。
虽然,要真正的达成那种目标,不会一帆风顺的。但,总要「讲下去」。
讲下去,给后人一种方向感的指出。这方向感是来自生命的本有内在,就会感动人,就会有砥砺之用。
我大学时在论孟课堂,听王淮老师说,他的老师牟宗三说,儒家就是要「讲下去」,这是儒家者们的心心相印。
实践是难的。如何能有更有效的实践,儒学其实在方法及技巧上,讲的不多。
佛学在这方向就讲的很仔细,方法和步骤,也有理论和技法。
在中原大地的历史发展中,儒佛互补的模式,更多的是在实践的方法和技巧上。
所以,宋明理学就有静坐的行法,被提出来。
就现代人而言,其实心理学也是一种可以互补的方法上的增益。
弗洛伊德和荣格,他们的心理学着作,也有许多有益的方法和技巧,有益于跨过实践过程的各种障碍。
相信,潜意识,相信集体无意识,相信阿赖耶,就思考的形态而言,和相信人本有良知,是相通的。
白话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691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離婁上》25/2023.05[學古之道]
《孟子. 離婁上》25/2023.05
[學古之道]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這句。罵得很兇。
但一種儒家的清晰面貌,倒也是被描繪的清楚。
類似的句子,孟子講過,之後的不少古人,也講的不少。
列子: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君子為了德了而奮鬥了一輩子,死,是一種休息。小人,只是身體停止活動了,而已。
哈,這罵的更兇。
但,從實踐而言,這並不容易。
人,有肉體,有七情六欲。雖然,人也有良心之聲,有一種本有的超越的視野之可能。
但,生命如何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過程,總是要不斷的被指明的。
雖然,要真正的達成那種目標,不會一帆風順的。但,總要「講下去」。
講下去,給後人一種方向感的指出。這方向感是來自生命的本有內在,就會感動人,就會有砥礪之用。
我大學時在論孟課堂,聽王淮老師說,他的老師牟宗三說,儒家就是要「講下去」,這是儒家者們的心心相印。
實踐是難的。如何能有更有效的實踐,儒學其實在方法及技巧上,講的不多。
佛學在這方向就講的很仔細,方法和步驟,也有理論和技法。
在中原大地的歷史發展中,儒佛互補的模式,更多的是在實踐的方法和技巧上。
所以,宋明理學就有靜坐的行法,被提出來。
就現代人而言,其實心理學也是一種可以互補的方法上的增益。
弗洛伊德和榮格,他們的心理學著作,也有許多有益的方法和技巧,有益於跨過實踐過程的各種障礙。
相信,潛意識,相信集體無意識,相信阿賴耶,就思考的形態而言,和相信人本有良知,是相通的。
白話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691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离娄上》25/2023.05
[学古之道]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句。骂得很凶。
但一种儒家的清晰面貌,倒也是被描绘的清楚。
类似的句子,孟子讲过,之后的不少古人,也讲的不少。
列子: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君子为了德了而奋斗了一辈子,死,是一种休息。小人,只是身体停止活动了,而已。
哈,这骂的更凶。
但,从实践而言,这并不容易。
人,有肉体,有七情六欲。虽然,人也有良心之声,有一种本有的超越的视野之可能。
但,生命如何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过程,总是要不断的被指明的。
虽然,要真正的达成那种目标,不会一帆风顺的。但,总要「讲下去」。
讲下去,给后人一种方向感的指出。这方向感是来自生命的本有内在,就会感动人,就会有砥砺之用。
我大学时在论孟课堂,听王淮老师说,他的老师牟宗三说,儒家就是要「讲下去」,这是儒家者们的心心相印。
实践是难的。如何能有更有效的实践,儒学其实在方法及技巧上,讲的不多。
佛学在这方向就讲的很仔细,方法和步骤,也有理论和技法。
在中原大地的历史发展中,儒佛互补的模式,更多的是在实践的方法和技巧上。
所以,宋明理学就有静坐的行法,被提出来。
就现代人而言,其实心理学也是一种可以互补的方法上的增益。
弗洛伊德和荣格,他们的心理学着作,也有许多有益的方法和技巧,有益于跨过实践过程的各种障碍。
相信,潜意识,相信集体无意识,相信阿赖耶,就思考的形态而言,和相信人本有良知,是相通的。
白话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691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