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3-03-18 10:12:42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分別功德品是接著如來壽量品而來的。

如來壽量品在理論層面上為大乘的理論特色奠基後,接著就行法方面,提出了大乘的行法特色。

壽量品從時間性的角度切入來談大乘,這表明了大乘在理論層面上更接近於思考著一種類似於本體論和宇宙論的思維架構。

從後來大乘理論發展視角來看,這是「空性」這樣的一種抽象性理論之提出。

空性如此般的抽象性和原始佛學的那種較經驗性的質樸感,不同。

在行法上,往思維、理解這的面向上著眼,是可被理解的。亦即,更多的往意識或識性上去追求解脫的可能。

經文: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信解,不只是相信,還有理解。

理解這一過程,逐漸的成為行法的重要被思考的內在元素。

中觀、唯識等後來大乘理論,幾幾乎乎是哲學了。

理解,不管是在理論層面,或是修行層面,都成為必要的一種過程。

漢傳佛學,如天台,一心三觀,也是要求行者要能理解空假中的理論,同時在行法中亦要求「觀想」空假中這樣的理論。此即,理觀。宋朝的沙門尊式在《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中:「且十科行軌理觀為主」。

華嚴的三觀,「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亦是行法中必要的一種理論性思維的介入。三觀理論不是純理論,理論的思維是行法的行為過程的必要的一種過程的內在元件。唐澄觀法師《三聖圓融觀門》:若於心能了……若與此觀相應,則觸目對境,……,心、境無二故。依此修行。

了解了思想,於是要以這種思想為框架不斷的思維現象界是如此般的現象界。這是「與此觀相應」的觀想行法。而且是必要的過程:依此修行。

這樣的思路在法華就有了,經文: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可以看到,「解」其言趣,之後,就要「如是觀者」,才真有真正的深信解相。觀,是行法。

在這樣的一種大乘思維下,讀經誦經解經,在趨向於解脫這一目的之過程中,就愈來愈要了,經文: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别功德品是接着如来寿量品而来的。

如来寿量品在理论层面上为大乘的理论特色奠基后,接着就行法方面,提出了大乘的行法特色。

寿量品从时间性的角度切入来谈大乘,这表明了大乘在理论层面上更接近于思考着一种类似于本体论和宇宙论的思维架构。

从后来大乘理论发展视角来看,这是「空性」这样的一种抽象性理论之提出。

空性如此般的抽象性和原始佛学的那种较经验性的质朴感,不同。

在行法上,往思维、理解这的面向上着眼,是可被理解的。亦即,更多的往意识或识性上去追求解脱的可能。

经文: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信解,不只是相信,还有理解。

理解这一过程,逐渐的成为行法的重要被思考的内在元素。

中观、唯识等后来大乘理论,几几乎乎是哲学了。

理解,不管是在理论层面,或是修行层面,都成为必要的一种过程。

汉传佛学,如天台,一心三观,也是要求行者要能理解空假中的理论,同时在行法中亦要求「观想」空假中这样的理论。此即,理观。宋朝的沙门尊式在《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中:「且十科行轨理观为主」。

华严的三观,「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亦是行法中必要的一种理论性思维的介入。三观理论不是纯理论,理论的思维是行法的行为过程的必要的一种过程的内在元件。唐澄观法师《三圣圆融观门》:若于心能了……若与此观相应,则触目对境,……,心、境无二故。依此修行。

了解了思想,于是要以这种思想为框架不断的思维现象界是如此般的现象界。这是「与此观相应」的观想行法。而且是必要的过程:依此修行。

这样的思路在法华就有了,经文: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可以看到,「解」其言趣,之后,就要「如是观者」,才真有真正的深信解相。观,是行法。

在这样的一种大乘思维下,读经诵经解经,在趋向于解脱这一目的之过程中,就愈来愈要了,经文: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