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滕文公上》01/2023.02
[有為者亦若是。]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白話譯文,見文末下載版。
***
「世子疑吾言乎?」
這種句子常在古典的文本中看到。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真的不容易來:相信。
相信什麼?性善。
最底層的哲學根基,如果你「看懂了」,許多疑義就會釋然而解。
當你相信性善,亦即相信人有某種可以「自我產生變化而向上」的能力,
你如何的與他人,與這人間世相處,就會完全有不同的思考格局出來。
你敢相信,他跟你一樣,所以,你才敢用最高的格局來要求他人。
你敢相信,他可以再變的更好,所以你敢用更高的格局來要求他人。
如果你不相信,你只會想去「討好」他人。因,你放棄了人可以變得更好的相信。
如果你真的相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那麼,人就有一種更高的企盼在。
更高的企盼,很重要。
那是對「可能性」的一種吶喊。
但,信,談何容易?
佛家說,信為功德道源之母。可見,有多難。
儒學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人只能在自己的道德實踐中,從自己內在的湧冒中,於是感受到自己的那種「可能性」之冒出。
自己有了感受,才能「信得及」。
所以,儒學從人間世的兄友弟恭中,讓你去感受到人的那種「改變自己的可能性」。
白話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442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滕文公上》01/2023.02
[有为者亦若是。]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復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白话译文,见文末下载版。
***
「世子疑吾言乎?」
这种句子常在古典的文本中看到。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真的不容易来:相信。
相信什麽?性善。
最底层的哲学根基,如果你「看懂了」,许多疑义就会释然而解。
当你相信性善,亦即相信人有某种可以「自我产生变化而向上」的能力,
你如何的与他人,与这人间世相处,就会完全有不同的思考格局出来。
你敢相信,他跟你一样,所以,你才敢用最高的格局来要求他人。
你敢相信,他可以再变的更好,所以你敢用更高的格局来要求他人。
如果你不相信,你只会想去「讨好」他人。因,你放弃了人可以变得更好的相信。
如果你真的相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那麽,人就有一种更高的企盼在。
更高的企盼,很重要。
那是对「可能性」的一种呐喊。
但,信,谈何容易?
佛家说,信为功德道源之母。可见,有多难。
儒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人只能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从自己内在的涌冒中,于是感受到自己的那种「可能性」之冒出。
自己有了感受,才能「信得及」。
所以,儒学从人间世的兄友弟恭中,让你去感受到人的那种「改变自己的可能性」。
白话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442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滕文公上》01/2023.02[有為者亦若是。]
《孟子. 滕文公上》01/2023.02
[有為者亦若是。]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白話譯文,見文末下載版。
***
「世子疑吾言乎?」
這種句子常在古典的文本中看到。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真的不容易來:相信。
相信什麼?性善。
最底層的哲學根基,如果你「看懂了」,許多疑義就會釋然而解。
當你相信性善,亦即相信人有某種可以「自我產生變化而向上」的能力, 你如何的與他人,與這人間世相處,就會完全有不同的思考格局出來。
你敢相信,他跟你一樣,所以,你才敢用最高的格局來要求他人。
你敢相信,他可以再變的更好,所以你敢用更高的格局來要求他人。
如果你不相信,你只會想去「討好」他人。因,你放棄了人可以變得更好的相信。
如果你真的相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那麼,人就有一種更高的企盼在。
更高的企盼,很重要。
那是對「可能性」的一種吶喊。
但,信,談何容易?
佛家說,信為功德道源之母。可見,有多難。
儒學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人只能在自己的道德實踐中,從自己內在的湧冒中,於是感受到自己的那種「可能性」之冒出。
自己有了感受,才能「信得及」。
所以,儒學從人間世的兄友弟恭中,讓你去感受到人的那種「改變自己的可能性」。
白話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442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滕文公上》01/2023.02
[有为者亦若是。]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復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白话译文,见文末下载版。
***
「世子疑吾言乎?」
这种句子常在古典的文本中看到。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真的不容易来:相信。
相信什麽?性善。
最底层的哲学根基,如果你「看懂了」,许多疑义就会释然而解。
当你相信性善,亦即相信人有某种可以「自我产生变化而向上」的能力, 你如何的与他人,与这人间世相处,就会完全有不同的思考格局出来。
你敢相信,他跟你一样,所以,你才敢用最高的格局来要求他人。
你敢相信,他可以再变的更好,所以你敢用更高的格局来要求他人。
如果你不相信,你只会想去「讨好」他人。因,你放弃了人可以变得更好的相信。
如果你真的相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那麽,人就有一种更高的企盼在。
更高的企盼,很重要。
那是对「可能性」的一种呐喊。
但,信,谈何容易? 佛家说,信为功德道源之母。可见,有多难。
儒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人只能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从自己内在的涌冒中,于是感受到自己的那种「可能性」之冒出。
自己有了感受,才能「信得及」。
所以,儒学从人间世的兄友弟恭中,让你去感受到人的那种「改变自己的可能性」。
白话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442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