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13/2022.12誅之、不誅

2022-12-16 20:23:02

《孟子.梁惠王下》13/2022.12 誅之、不誅

鄒與魯鬨。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白話譯,見文末下載本。

×××

孟子的基本概念,已呈現的很清楚。這和上面的幾篇是完全一樣的。

替老百姓想,老百姓自然替你想。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人人懂。

「仁政」,就這麼簡單,但,卻很難的做的到。

為什麼?我一直比較好奇的會去想這個問題。

人,會不想去實行「仁政」嗎?這不是一件很容易得到掌聲的事嗎?有掌聲為什麼不去做呢?

因為,人總是忍不住的想去先去「為自己好」。

儒家一點都沒反對「對自己好」,但儒家會去強調,去找到一種方法,自己好的同時,「他人也會跟著好」。

這並不容易。

往往,就一般的狀況而言,「自己好」往往會和「他人好」產生某種對立。

能夠進一步的去想想,如何可能「自己好的同時」,「他人也能共好」,這是仁心,這種政策是「仁政」。

這是原則性的問題,往這原則性去實踐的過程是「德性之成熟的過程」,其實,用一般的說法,也就是「修行」。

這過程,德性成熟之過程,你也會長智慧。

這過程,你會想出你以前想不出的方法,一種可以是「仁政的方法」。

德性之成熟過程,才能使得生命有一種寬度「納入他人」,而不是總是「去和他人對立」。

要能有這種「心懷」,往往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有意的自我培長過程。

這是德性實踐,這是修行,這要有「發願」,或用王陽明的說法,這要「立志」。

人性要能如此,真的不易。

所以佛家有很多「行法」,讓一般人可依之去訓練自己。儒家,並沒有這樣的提出來。

啊,「誅與不誅」真的充滿恨意。「疾視」。

恨意不化,談「納入他人」,就有點難了。

×××白話譯全文及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213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13/2022.12 诛之、不诛

邹与鲁鬨。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白话译,见文末下载本。

×××

孟子的基本概念,已呈现的很清楚。这和上面的几篇是完全一样的。

替老百姓想,老百姓自然替你想。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人人懂。

「仁政」,就这麽简单,但,却很难的做的到。

为什麽?我一直比较好奇的会去想这个问题。

人,会不想去实行「仁政」吗?这不是一件很容易得到掌声的事吗?有掌声为什麽不去做呢?

因为,人总是忍不住的想去先去「为自己好」。

儒家一点都没反对「对自己好」,但儒家会去强调,去找到一种方法,自己好的同时,「他人也会跟着好」。

这并不容易。

往往,就一般的状况而言,「自己好」往往会和「他人好」产生某种对立。

能够进一步的去想想,如何可能「自己好的同时」,「他人也能共好」,这是仁心,这种政策是「仁政」。

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往这原则性去实践的过程是「德性之成熟的过程」,其实,用一般的说法,也就是「修行」。

这过程,德性成熟之过程,你也会长智慧。

这过程,你会想出你以前想不出的方法,一种可以是「仁政的方法」。

德性之成熟过程,才能使得生命有一种宽度「纳入他人」,而不是总是「去和他人对立」。

要能有这种「心怀」,往往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有意的自我培长过程。

这是德性实践,这是修行,这要有「发愿」,或用王阳明的说法,这要「立志」。

人性要能如此,真的不易。

所以佛家有很多「行法」,让一般人可依之去训练自己。儒家,并没有这样的提出来。

啊,「诛与不诛」真的充满恨意。「疾视」。

恨意不化,谈「纳入他人」,就有点难了。

×××白话译全文及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213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