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堯曰》03/2022.11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白話譯:孔子說:「不懂得生命的可能性,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德性的樣態,就無法建功立業;不懂得聆聽言論,就不能瞭解人談的道理。」
這是論語的最後一句。
來,再讓我們看一次,論語開頭的第一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你覺得這二句有沒有關連呢?
儒家啊,儒者把自己「如何走過一生」,勾勒了清楚的線條。
從,「學」開始。
人,是要學的,這學是文化、文明中的「行為舉止」而來的對德性的感受。
換言之,也可以說是「對德性的練,即實踐」。
所以,朱註說「鳥數飛」,
好像鳥在練飛翔一樣。是本能沒錯,但一定要練。
練習,讓鳥的可能性的生命樣態有最大成熟的展現。
這,就是「命」。
像你應有的可能性而去存在的那樣存在,就是命。
所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不斷的開展到生命的最後可能性,是君子。
這過程,要有禮的輔助,即文明與社會。
這過程,要有(語)言的協助,即經典與老師。
所以,制禮做樂,尊師重道。
有禮樂,所以「有朋自遠方來」。
有經典有老師,生命成熟了,知命了,所以「人不知而不慍」。
生命自在自為了。
所以孟子接著講,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者: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論語講完了。
接下來要講孟子。
當年中文系的王淮老師,說他是道家,但他要講論孟,因為要還老師的債。
他的老師是牟宗三。
我也覺得我欠王老師很多。
新儒家說要「講下去」。
我不是新儒家,因為我不是入門的學生,我是大學教室裡面的外系旁聽生。
王老師說,是不是老師,由學生決定。是不是學生,由老師決定。
嗯,他是我老師,這是我可以決定的。
不過,我不知我算不算他的學生。他沒說。
但我也試著講下去。
還王老師的債。
《论语.尧曰》03/2022.1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白话译:孔子说:「不懂得生命的可能性,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德性的样态,就无法建功立业;不懂得聆听言论,就不能瞭解人谈的道理。」
这是论语的最后一句。
来,再让我们看一次,论语开头的第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觉得这二句有没有关连呢?
儒家啊,儒者把自己「如何走过一生」,勾勒了清楚的线条。
从,「学」开始。
人,是要学的,这学是文化、文明中的「行为举止」而来的对德性的感受。
换言之,也可以说是「对德性的练,即实践」。
所以,朱注说「鸟数飞」,
好像鸟在练飞翔一样。是本能没错,但一定要练。
练习,让鸟的可能性的生命样态有最大成熟的展现。
这,就是「命」。
像你应有的可能性而去存在的那样存在,就是命。
所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断的开展到生命的最后可能性,是君子。
这过程,要有礼的辅助,即文明与社会。
这过程,要有(语)言的协助,即经典与老师。
所以,制礼做乐,尊师重道。
有礼乐,所以「有朋自远方来」。
有经典有老师,生命成熟了,知命了,所以「人不知而不愠」。
生命自在自为了。
所以孟子接着讲,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者: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论语讲完了。
接下来要讲孟子。
当年中文系的王淮老师,说他是道家,但他要讲论孟,因为要还老师的债。
他的老师是牟宗三。
我也觉得我欠王老师很多。
新儒家说要「讲下去」。
我不是新儒家,因为我不是入门的学生,我是大学教室裡面的外系旁听生。
王老师说,是不是老师,由学生决定。是不是学生,由老师决定。
嗯,他是我老师,这是我可以决定的。
不过,我不知我算不算他的学生。他没说。
但我也试着讲下去。
还王老师的债。
《論語.堯曰》03/2022.11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堯曰》03/2022.11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白話譯:孔子說:「不懂得生命的可能性,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德性的樣態,就無法建功立業;不懂得聆聽言論,就不能瞭解人談的道理。」
這是論語的最後一句。
來,再讓我們看一次,論語開頭的第一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你覺得這二句有沒有關連呢?
儒家啊,儒者把自己「如何走過一生」,勾勒了清楚的線條。
從,「學」開始。
人,是要學的,這學是文化、文明中的「行為舉止」而來的對德性的感受。
換言之,也可以說是「對德性的練,即實踐」。
所以,朱註說「鳥數飛」,
好像鳥在練飛翔一樣。是本能沒錯,但一定要練。
練習,讓鳥的可能性的生命樣態有最大成熟的展現。
這,就是「命」。
像你應有的可能性而去存在的那樣存在,就是命。
所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不斷的開展到生命的最後可能性,是君子。
這過程,要有禮的輔助,即文明與社會。
這過程,要有(語)言的協助,即經典與老師。
所以,制禮做樂,尊師重道。
有禮樂,所以「有朋自遠方來」。
有經典有老師,生命成熟了,知命了,所以「人不知而不慍」。
生命自在自為了。
所以孟子接著講,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者: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論語講完了。
接下來要講孟子。
當年中文系的王淮老師,說他是道家,但他要講論孟,因為要還老師的債。
他的老師是牟宗三。
我也覺得我欠王老師很多。
新儒家說要「講下去」。
我不是新儒家,因為我不是入門的學生,我是大學教室裡面的外系旁聽生。
王老師說,是不是老師,由學生決定。是不是學生,由老師決定。
嗯,他是我老師,這是我可以決定的。
不過,我不知我算不算他的學生。他沒說。
但我也試著講下去。
還王老師的債。
《论语.尧曰》03/2022.1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白话译:孔子说:「不懂得生命的可能性,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德性的样态,就无法建功立业;不懂得聆听言论,就不能瞭解人谈的道理。」
这是论语的最后一句。
来,再让我们看一次,论语开头的第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觉得这二句有没有关连呢?
儒家啊,儒者把自己「如何走过一生」,勾勒了清楚的线条。
从,「学」开始。
人,是要学的,这学是文化、文明中的「行为举止」而来的对德性的感受。
换言之,也可以说是「对德性的练,即实践」。
所以,朱注说「鸟数飞」,
好像鸟在练飞翔一样。是本能没错,但一定要练。
练习,让鸟的可能性的生命样态有最大成熟的展现。
这,就是「命」。
像你应有的可能性而去存在的那样存在,就是命。
所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断的开展到生命的最后可能性,是君子。
这过程,要有礼的辅助,即文明与社会。
这过程,要有(语)言的协助,即经典与老师。
所以,制礼做乐,尊师重道。
有礼乐,所以「有朋自远方来」。
有经典有老师,生命成熟了,知命了,所以「人不知而不愠」。
生命自在自为了。
所以孟子接着讲,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者: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论语讲完了。
接下来要讲孟子。
当年中文系的王淮老师,说他是道家,但他要讲论孟,因为要还老师的债。
他的老师是牟宗三。
我也觉得我欠王老师很多。
新儒家说要「讲下去」。
我不是新儒家,因为我不是入门的学生,我是大学教室裡面的外系旁听生。
王老师说,是不是老师,由学生决定。是不是学生,由老师决定。
嗯,他是我老师,这是我可以决定的。
不过,我不知我算不算他的学生。他没说。
但我也试着讲下去。
还王老师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