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小熙的高中 |
原本是想狠狠吐槽一把“计划”这玩意的,仔细想想计划好像没有“目标”那么无用,所以就不吐槽了,只记录一下我们在“计划”这条道路上的转变。
初一,我们开始制定计划。
入门级计划都是几点到几点干些啥,吃饭多长时间,洗澡多长时间,做作业多长时间,背单词、听新概念、刷数学五三………那安排得可是事无巨细。
还会打印成表格,每天打勾勾,看上去非常有成就感。
现在的我是极为反对这种做法的,当我纵向思考,也就是从时间纬度上去思考“订计划”这件事时,我发现它并不是那么面目可憎。因为当初的我们啥都不懂,不管是无用还是有用,我们需要的是去做,坚持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在那思考到底要不要做。
五年前的我们,啥都不懂,根本就没做过计划,怎么可能知道计划到底要怎么制定才是适合我们的,而且学习能力的欠缺注定我们只能走入门级计划这条路。
当然五年以后的我们可以尽情嘲笑那时的无知,可是我们不能忽略这中间横亘着五年的努力,成长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正是我们当年制定的这一板一眼的计划,才让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从早到晚,这是忙碌的状态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习惯。
而且就初一的学习而言,这种死板的学习节奏对分提升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找到并把控自己的学习节奏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也是对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我们当初除了一板一眼的死学劲头,啥都没有,但我们一直在寻找摆脱死学的路。普通孩子的死学死努力是活学活用的先行者,在死学中求变化,当然,也有很多孩子在死学上一路到底,这就造成了高中完全学不动的惨剧。小熙身边很多这种例子,也是大部分努力着的普通孩子的路。
要在死学这条路上冲出来,普通孩子几乎不可能,所以身边从小就学习好的可以见到几个,但逆袭的几乎没有,所以高中老师才会说根据历年数据,初中考试排名差不多就是高考排名。可见逆袭是多么的罕见,比天资聪颖的比例还少。
但如果普通孩子连死学都不具备,那么一本基本无缘了。
同样,一板一眼的计划也是孩子们走入计划这条路上入门,但如果两年三年还在这种计划层面停留,那也就侧面印证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什么提升,只是单纯的知识填鸭而已。
这种死板的计划我也忘了执行了多久,慢慢的,我们就只在开学、放假和考前制定大致的学习计划了,其实这时应该是一种规划,因为每天要完成的内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且发现很多计划的完成时间其实是不可控的,尤其是作业或者课外刷题,完全是与难易程度来决定完成时间,跟计划时间是两码事。而且有一个很大负面作用,数学原本就是需要花时间打磨题目的,一味的追求数量和时间是会严重导致质量的下降,完全无法培养孩子沉下心去学习的能力。
我以前就做过这种傻事,建议小熙一道题上限二十分钟,搞不出来就放弃,后面计划的内容在排队等着呀,赶紧收工搞英语搞阅读理解去。
当然,现在想想虽然好笑,但那时的我们能且只能那么做,菜鸟就要有一路犯错的觉悟。走弯路,犯错误本身不可怕,这都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可怕的是不正确看待自己的无知,自以为弯路是正路,死活不改,头铁的一路到底。
说到底,还是能力,能力没有提升,就只能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折腾,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其实是没有弯路的,所以有弯路、正路吗?在这个层面而言,没有区别,我们的能力决定了我们该走的路,我们无法找到认知范围以外的路。听起来很耳熟吧?是的,原话是“我们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
否定自己是件很困难的事,极少有家长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是无知的,我想我跟很多家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当我觉醒的时候,我对自己曾经的放养行为是做了非常彻底的反思的,那时的我经常跟六年级的小熙熬夜长谈,妹妹在一旁睡得流口水,我就跟小熙讨论我的思想转变,哭呀,止不住的流泪呀,可以想象那时的我悔恨愧疚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在学习教育方面,我是先拿着枪对着自己开的呀,把之前的自己先一枪给崩了,改头换面的重新来过。
现在的家长就缺乏这种先一枪崩了自己的认知和勇气,要想孩子逆袭,自己却在那重复着以前的老路,千年不变的在那逼逼叨叨炒冷饭,我崩了自己,走了五年都没逆袭出来,大家就别做梦了。
崩了自己有用吗?没用,但这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就像我们刚开始的那可笑的、死板的计划一样,有用吗?没用,但那又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回到计划。
计划的第二层次,不再制定分分秒秒的计划,每天要做的大概任务按重要程度列一个表,完成了还是打勾,没完成也不纠结。完成率大概在百分之七八十即可。
第三层次,就是开学,放假时制定一个大致的学习规划,考前制定比较详细的复习计划。
到了这个时期,每天该学习的内容其实已经有了习惯,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时,就要马上商量讨论改变以往的学习节奏,也就是改变习惯,加入要解决的问题。也许是数学,也许是物理,也许是化学,这种临时改变学习安排的时候是需要认真讨论调整,制定计划的。
这都是初中发生的“计划”转变。
高中,我们完全的彻底的摆脱计划的约束了,“计划”二字很久没有出现在我们的对话中。
现在,我们对于学习内容安排的对话一般是
“英语单词记得要背呀?”
“背了,背了”
“什么时间背的呀?我都没看见”
“上课的时候,我见缝插针的背,还有早读。”
“这点时间不够呀,建议你每天晚上一定要腾出半个小时出来背”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还是不知道她到底用了哪些时间去背的单词。
还有
“这个学期我要在数学上多花时间了,上个学期减少了数学的时间,做题明显不行了,你不要阻拦我,我要跟数学拼了”
“这些地理,历史你帮我搞搞,改天我有空你帮我讲讲”
“政治我自己能搞定了,不用你管了”
轮到我了
“地理先放弃,没时间搞它了,集中精力搞英语语法,搞完语法,就可以栽进去背单词了,政治历史关联性大,可以挤点时间搞一搞。”
“在搞什么呀?我艹,又是数学,挤点时间我要给你讲讲历史”
再后来,地理得安排进来了。
“几点有空?地理欢迎你”
“这几天挤点时间出来,连续搞搞地理哈,趁热打铁,刚做的题,热乎着呢,不然拖几天你又不记得了”
“你走开,明天小测历史(政治),我还没背完。”
“来吧,地理可以安排进来了。”
所以,计划?很久没提到计划二字了,我们看似很随意的对话,其实是小熙自己牢牢掌控大部分的学习节奏,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大方向的指引,和小细节的调整。比如语文需要解决的作文大问题,英语需要解决的语法问题,地理的放弃与回归。
数学我很早就退出了,这个学期小熙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数学时间的投入,沉迷其中,大喊我爱数学。
杨老师说,这个时间点加大数学力度是非常合适的,高三学校在各科都会前所未有的加大力度,再想集中精力主攻就几乎没可能了,这个时间点掌握得很好。
所以我很庆幸,我们在高一高二两年时间集中攻克了几大难关,这几大难关都是需要沉迷其中慢慢打磨的,高三的快节奏下,需要解决的是知识点的熟练和做题的熟练,是针对性极强的考试能力训练了。思维模式上的转变一定要在高二前完成,这样在高三才有可能有效的对每科的大量知识进行整合,那么多知识点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对能力又是一番严峻的考验。
书面的计划早已退出我们的学习,计划本身也内化成小熙的一种能力,以另一种随意的形式隐藏在小熙每天的安排中,隐藏在我们看似随意的对话中。
我想,形式上的计划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归,那时的小熙应该已经能准确的判断出自己搞定某些内容需要多长时间,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精准把控,而重新捡起遗忘已久的计划表格,兜兜转转看似回到原点,但小熙已不是那个小熙,我也不是那个我了,因为我俩都曾经一枪崩了自己,一起肩并肩战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