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小熙的高中 |
pi用都没有。
反正以我和小熙连续奋战五年的经验教训而言,目标是所有方法中最无用的方法,它唯一的用处就是让我们明白了它是无用的。
这个认知是从什么出现的呢?应该是初三的上半学期。
整个初一初二我们都热衷于订目标,计划是另一个需要吐槽一把的玩意,下次开篇。
什么这次班级第十,下次努力进入前八,这次年段前二十,下学期努力进入前十五。
后来我们发现,我努力了呀,但结局并不以我的努力而往目标靠近,反而越来越远,回到目标设定的初期,我们为什么要订目标?我记得都是说可以给自己一个动力,一个压力,激励我们勇敢的大踏步的往前走。
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要设定一个垫垫脚或者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不能设定得过高,这个很有道理,过高的目标就不是目标,而是痴人做梦了,所以我们定的目标很合理呀,每次只打算前进三五名,并没有狮子大开口。
然而,排名的起落根本不以我们的目标控制,再次声明,我们确实努力了,小熙和我的努力那是有目共睹的。
然后我就想吧,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就会躺平吗?不会。同理,那些躺平的孩子会因为目标而努力吗?同样不会。
目标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或者学校,这些都是表面现象,都是花架子,比学习方法还没用。
真的的目标设定是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极高的认知,比如孩子的考试排名,就需要我们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有全面的认知,还不够哈,还得对目前初中或者高中阶段每一个层次需要哪些能力有认知,这叫知己知彼,“己”是自家孩子,“彼”是孩子所面对的学习、考试,而我们既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更不了解现在的知识、题目、考试,就胆大妄为的想预测战斗结局?真是太无知了。
当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目标是根本不可控的。比如我只提高一点点,结果降了不少,那下次我保险一点,稳住总可以了吧?结果它给你惊喜。面对孩子不可控的下滑态势,我们加油鼓励只是无用的废话,孩子只会迷茫又迷茫,这时的目标就像是个笑话,是个累赘,是个精神枷锁。
完全处于不可控的状态,所以我们初三果断放弃了。其实放弃以后,那种对分数排名的执念反倒少了许多,但仍然存在的,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本身,心也平静了不少,所以目标对我们而言没有好处反而带来不少负面情绪。当然,我们丢掉这个枷锁以后,中考结局并未好转。
所以定目标没用,不定目标也没用。
现在,目标这玩意悄悄的又溜回来了。
前几日,认真的跟小熙讨论了一番。我们应该可以朝着211去定位了,注意,这次我用的不是“目标”,而是“定位”,我实在不喜欢“目标”这个词,感觉功利性太强,有点不达到就不罢休的强迫感。
定位,是根据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考试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分析后,得到的较为准确的判断,当然,这也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认知,高三未到,高考试卷未做,所以对高考的认知还非常有限,所以定位会有偏差。但如论如何已经比初中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
那时依据的只有眼前的成绩,那就是一个数字而已,现在依据的是我们在学习中、做题中,对题目的分析和把控能力的提升,以及将这种能力和北大小伙子讲题时所展示的能力相比较,而得出的结果。
好久没提那个北大毕业的小伙子了,我听了他不少对题目的分析讲解,他就是展示自己的的整个思考过程,他也一直强调不要学习方法,要想办法去领悟学霸的思考过程。
然后我就一遍遍的听他讲题,反复听。
反复是最有用、最简单但又最无聊、最枯燥的学习方法。
反复听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掌握并运用,没这么轻松,反复听的目的是为了把他的思考过程深刻在我的记忆里,这时,注意哈,这是他的思考过程,还不会变成你自己的,是我知道他的思考过程而已,要转化为自己的,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然后我就去做题,看书,光一个知识点运用到题目中,再从题目中回到知识点的练习就把我们折腾得够呛,这个任务绝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我当初也如大家一样觉得应该不难。
是的,一次两次不难,甚至坚持搞完一份考卷也不难,难的是我们要把这种刻意的训练变成条件反射,也就是说,不用脑子刻意提醒,一看到题目就自然而然的去想知识点一二三,而不是放任大脑去随意找感觉。
我直到现在才真正达到这种状态,首先声明我对小熙的新知识完全一无所知,但仍然不妨碍我给她分析错题,而且能做到比以前快速的理解并更为全面的分析。
我的学习较小熙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不用对知识点了然于胸,我可以随查随用,一本教辅一部手机就可以替代她背得天昏地暗所背下的知识点,我可以针对性极强的进行思维强化训练,而小熙不行,她们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要背的东西,要做的作业,要准备的考试,每天从早到晚焦头烂额,所以哪来精力和时间去长时间的自行领悟?
所以我先做,领悟到了之后,用小熙的错题去当载体,一题题,一次次把我领悟到的思考方式转达给她,这个效率比她自己单打独斗要高很多,可以这么说,靠她自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我自己也在一次次的讲题这种对外输出中,进一步得到提升。
我为什么坚持写博客?这是我的总结反思,是我想法的最直接输出方式,输入多了,需要输出来进一步提升。
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
经过早期刻意提醒自己回到知识点,而且经常会走神,稍不注意就回到凭感觉做题的老路,到现在一看到题目就条件反射拿出教辅,翻到相关知识点,找到准确答案,还要找到错误答案的知识点,找出原因,这个从刻意到条件反射的过程至少半年以上。
而小熙发生变化的时间其实是同步的,她并不需要我完全内化之后才会开始转变,我在刻意训练的同时,也在跟她一起讨论,分析题目的时候就更加会刻意,标答、百度、教辅和课本是我们分析题目时的必备工具,我们时刻互相提醒,这个知识点是什么?在哪?翻书找一找。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是什么?百度一把,再举个例子加深理解。
好像又跑题了。
回到目标制定。
这种对题目的思考过程的转变,让我对之前反复听过的学霸分析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我现在能平静而又稍微肯定的告诉小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定位稍稍往上调整了。
这个调整是基于自己的认知,是有根有据的分析之后所做的定位调整,跟初中那些目标完全就是两码事,但这个定位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吗?没有,该怎么学还是怎么学,我们不会因为定位的提高而更加努力,小熙还是那个小熙,一天天的该听的歌照听,该看的视频照看,该刷的电影照刷,该喝的奶茶照喝,比起初中,她如今的日子可滋润了。
不过该放弃的还是放弃了,这个学期唱歌课停了,她自己主动提出来的,毕竟离高三只有一步之遥了,不能快乐过了头。
你说,她的这些变化、这些进步跟目标有半毛钱关系吗?没有,我们摆脱了目标的控制,日子过得好极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