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65 当代人文字能力退化?——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想

标签:
365古文诗词鉴赏教育 |
分类: 杂谈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是关于断句的一个很经典的案例,不同的断法,得出的是完全相反的意思,由此想到了此前看过的一个问题,说是当代国人已经失去了诗词鉴赏的能力。
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这个说法正确,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从小学至中学要学习的古诗有近百首,现代人会诗词的比例远超古代。就自己而言,无法回答,因为说实话,自己就没有什么诗词鉴赏能力,最多也就是勉强知道个大概的意思,还不一定准确。不过现代人古文甚至文字能力的退化我认为到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说文字,当代尤其是年轻人除了专门联系书法的人以外,大篆小篆行书草书等字体能够认识的人有多少,甚至在电脑打字深入社会各个方面的今天,还能够看懂连笔字的还有多少,自己及周边的很多同事,看惯了电脑上方方正正的字以后,再看他人手写的连笔字大部分是要靠猜的,就更不用说前面说的大小篆之类的,几乎看不懂。
再说古文古诗词,拿我自己来说,叙事类的多少还能猜个几分的意思,如果是古典散文类以及其他的,完全就是一头的雾水,看半天不知道在说啥,除了专门搞研究的,大概大多数人和我是一样的。
上述情况举个例子,说一个女子很美,看看古人怎么形容的,李白的《清平调》是这么写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读过以后都觉得很美,但是具体这四句是什么意思,估计很多人说不出来,如果说单纯的读,那么看看下面这张图里的字,写的是什么?
http://s12/mw690/0072SKJtzy7hi0t0Oufeb&690当代人文字能力退化?——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当然,有人会说现代社会,古文已经不需要了,过时了,但是,古代的经史子集以及各类经典都是有古文写成的,这些东西难道现代人都不需要了解了吗?也有人会说,各类经史子集现代都有白话文,完全不影响学习。可是,要知道白话文也是需要人翻译的,既然是由人翻译的,那么这个翻译出来的白话文,自然或多或少的带着翻译人的自己的理解与与情感,并且翻译人的水平高低也决定着翻译过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这就如同读译制版的外国名著一样,为什么很多人读名著要找不同版本的,就是因为翻译者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你阅读,自己经历过这种事,中学的时候在图书馆借过一本《红与黑》,但是整部小说的中文语句总是给人感觉很生涩,结果看到一半就实在看不下去了。
说到底,这种翻译过来的白话文其实就是翻译的人想让你怎么看,你就只能怎么看,就像开头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经过有心人的解读,就可以成为上智下愚,带有愚民思想的含义,反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就颠倒了过来。
并不是说现代人必须人人都要精通于古文,而是说,人们不应该对古文完全的弃之如履,毕竟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数千年文明的传承靠的就是文字,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都弄不懂自己文字的意思了,那文化真的就要断层了。
最后,举个小例子,读史书的人都知道长孙皇后,史书中的长孙皇后更多的被描写为李世民的“良佐”,更多的是以睿智的政治人物的面貌出现,形象给人一种定式,那么看一看长孙皇后留下的一首《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看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是不是一下子觉得除了一个女政治家的形象,人物丰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