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改革为国企带来新变化:混改赋能
(2023-06-05 11:20:12)走进中国巨石玻璃纤维智能制造基地,一根根比发丝还细的玻璃纤维正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流程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从1993年成立,建起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玻璃纤维池窑,到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实现全球市场占有率四分之一,中国巨石一路弯道超车,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玻璃纤维制造商。
“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中国巨石把这份成就归功于混合所有制改革。1998年4月,央企中国建材和民企振石控股集团等四家股东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化建”(中国巨石的前身)。此后二十年,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有机融合,带领中国巨石进入了一个更高更大的平台。
中国巨石副总裁、巨石集团总裁杨国明表示:“(中国巨石)从浙江的一个县级市出发(在浙江桐乡注册成立),央企背后的强大实力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撑。即使是后来的金融危机,我们也敢于不停产,加大研发投入,这是以前作为一家民企想都不敢想的。”
“混改”过程中,如何实现民企与国企的真正融合?中国建材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办法是充分信任和授权,有效释放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发展的正向作用。中国建材积极探索差异化管控新模式,在允许范围内给予中国巨石最大的经营自主权,在“放活”的同时注重“管好”,确保效率提升,确保风险可控。
杨国明介绍,中国巨石尝试推动合理设置股权结构,探索建立高效的治理架构,探索实施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市场化、灵活、信任的“混合”使得中国巨石活力越来越强。
同样的,如何“管好”并保持企业活力,也是国投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思考的重要问题。国投集团改革办副主任咸亚丽对第一财经表示:“在制度规定和协议章程约定中,我们给予试点企业更多管理自主权。试点企业董事会可自主决定经理层成员的人选聘任、管理办法、薪酬和履职待遇等;工资总额实行集团内单列管理,由有关子公司自主决策。”
差异化管控不等于放任不管。咸亚丽介绍,国投集团提出“少管多理”“有所管有所不管”,避免行政化指令,实施以股权关系为基础、以派出股权董事为依托的治理型管控,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以美亚柏科为例,2019年国投集团全资子公司国投智能入股美亚柏科,按出资比例对美亚柏科履行出资人职责。美亚柏科按照“法人治理、充分授权、全面协同”三个基本原则,与国投智能进行董事会改组,既引入股权董事的机制,也保持了原经营班子的稳定和独立性。国投智能和美亚柏科共同制定对接要素清单,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并成立了战略、管理、业务三个对接小组,真正实现“人和心齐”。
美亚柏科党委书记、总经理申强说,“央企优势+创新活力”双轮驱动模式,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美亚柏科承建的大数据平台已覆盖公安、海关、应急、智慧城市等六大行业,包括国家级大数据项目10余个、全国各地大数据平台130余个。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第一财经表示,国投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控股处于重要领域、发展前景良好的民营企业,符合其自身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的定位。美亚柏科同时具有国有企业的体制优势和民营企业灵活经营的优点,提升了公司治理的效能,实行了真正的市场化经营,按照产业发展方向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敢于创新,创造市场,最后也获得了良好的经营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