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改革为国企带来新变化:重组质变
(2023-06-05 11:21:59)上海洋山港,卡车穿梭,货物云集。在集装箱码头,一船船装运新鲜水果的冷箱信息,正通过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实时传递到系统前台,实现温度可控。
作为承担中远海运集团“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球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生态”愿景目标的核心公司,2016年,伴随着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的重组与中远海运集团的成立,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远海控”)迈出航运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实现从综合性航运服务到专注于集装箱航运服务的转变。
中远海控董事、副总经理张炜对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借着重组改革的东风,中远海控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融通,打造现代供应链体系。
去年以来,中远海控通过引入上汽总公司作为投资者,实现双方在汽车供应链、零部件进出口物流等领域的深度协同;通过收购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股权,加强集装箱航运与相关供应链服务之间的融合;通过认购中粮福临门股份,推动现代物流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保障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此外,通过直接持股上港集团及广州港部分股权、增持中远海运港口股份,为公司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加速、有效平抑周期性风险、增强全链条服务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利用重组后的港航和物流产业链优势,(中远海控)全力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的建设,持续加强区域市场、新兴市场和第三国市场的开发力度,提升了海运物流枢纽港辐射能力,也不断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保障的韧性。”张炜介绍。
重组整合之后迸发出的活力和效能也在鞍钢集团充分展现。一季度,本钢生产经营实现开门红。“这样的工作成绩是在年后钢材市场不及预期、企业盈利空间急剧大幅压缩的形势下取得的。”本钢集团董事长杨维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是重组后的本钢进行深入改革,通过改革增强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2021年4月,鞍钢、本钢启动重组,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56天实现顺畅对接,180天完成重组进程,一年时间全面完成590项整合融合任务,推迟了16年的鞍本重组跑出了“加速度”。重组后的鞍钢集团粗钢年产能达到6300万吨,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王绛对第一财经分析,鞍钢本钢的重组,不仅盘活了企业资产,增强了企业的抵抗风险能力,也盘活了产业、规范了有序竞争。通过资产实质性重组和管理模式优化,让身在传统行业的本钢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技术活力,为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标志性案例,鞍钢、本钢重组救活省属国企,带动地方经济,盘活优势资源,突破原创技术,凸显出龙头央企与地方合作的广阔空间。杨维表示,鞍本重组取得标志性成效,不仅重塑了中国钢铁行业产业格局,而且涉及央企重组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东北振兴等重大改革实践,探索出一条我国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重组改革的新路径。
今后一段时间,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持续用好重组整合这个重要抓手,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此前透露,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内部的专业化整合,把横向的相应的产业通过整合实现“一企一业、一业一企”,提高企业集中度,增强集约化管理。同时,也要大力推进产业化整合,不仅要在央企和国企内部,同时还要突破现有领域,向全社会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张开双手,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股权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产业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表示,从过往重组整合案例来看,央企当下更注重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布局力度,强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布局。与此同时,央企多围绕主责主业进行重组整合。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大国有资本投资力度,同时坚决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