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班张晶晶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班主任月度工作交流总结

(2025-10-15 08:42:53)
分类: 班主任2425月交流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班主任月度工作交流总结
张晶晶
    一年级班主任工作繁杂且充满挑战,是家校共育与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开学一个多月来,学生从“自由散漫”逐步过渡到“文明守序”,我也从最初的“手足无措”走向“条理清晰”,这背后是对班级管理与家校沟通的持续探索。现将本月工作重点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学生管理:以“塑造”为核心,筑牢习惯根基
    一年级学生如同白纸,无固化习惯,也具备极强的可塑性,“教什么学什么”是关键。我与王老师始终坚持“手把手教学”,聚焦习惯养成与规则建立:
    1. 立规矩:小口令撬动大常规。深知规则是班级有序运行的基石,我们将常规要求转化为简洁易记的“小口令”,通过“反复强调+持续践行”,让排队、坐姿、物品整理等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自觉动作,目前班级良好习惯已初步成型。
     2. 树威信:严慈相济有方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后续管理,因此我始终以严肃形象进入教室,从一开始就建立威信。对待学生问题不随意发火,但“该严则严”:曾针对小王同学“两天啃坏一支笔”的问题,暂停班级课程开展专项教育,既警示了全体学生,也借此设立“铅笔管理员”,制定“橡皮、金属圈完整+笔身无涂鸦破损”的换笔标准,如今班级学生均能爱惜文具、合理使用。日常管理中,我极少大吼大叫,避免学生产生“麻木感”,而是用“多夸奖、多表扬”挖掘学生闪光点——用学生爱听的语气肯定进步,还常与他们“精神共鸣”:“在学校有学有玩、有吃有乐,每天充实又有意义,咱们的学费可没白费,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让学生在鼓励中更有学习动力。
二、家校沟通:以“朋友”为定位,凝聚共育合力
    良好的家校关系是班级管理的“助推器”。开学初添加家长微信后,我通过微信主页、朋友圈及学生信息表,快速了解到本届家长,沟通时始终秉持“咱们是朋友”的定位,拉近距离:
    家长朋友圈“想孩子”时,我会用共情式回复互动:小石妈妈发“还是干活吧,忙点就不想妞了”,我回复“孩子努力学习,家长努力挣钱,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小张妈妈发“我淇哥,你知道我在想你吗?”,我回复“他知道,我已经告诉他了”。这些细节让家长感受到亲切感,逐步建立“朋友式”信任。
    每周放学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时,无论优点还是不足,我们都能坦诚交流、毫无保留;日常催打卡、发通知时,即便一次发多条信息,家长也会及时回复“收到”“好的”“马上办”。家校联系卡中,家长更是毫不避讳地指出孩子缺点,主动提出“希望老师多教育,助力孩子更优秀”,这份“是非分明+高配合度”,让家校共育形成了强大合力。
三、现存不足:正视短板,明确改进方向
   本月工作虽有成效,但仍存在两处明显短板:
1. 个体关注不足。班级学生较多,日常管理多聚焦“整体常规”,对性格内向、适应较慢的学生(如小李、小陈),缺乏一对一的耐心引导,未能及时捕捉其内心困惑。
    2. 管理效率待提升。处理班级事务时,偶有“手忙脚乱”的情况,如早读前的文具整理环节,因未形成固定流程,导致部分学生拖延,影响早读效率。
四、努力方向:精准发力,优化班级管理
针对上述不足,后续将从两方面精准改进:
1. 细化个体关怀。每周设定“1对1交流时间”,主动找内向学生聊天,了解其学习、生活困难;同时记录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在班会或家长沟通中,针对性反馈,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关注。
    2. 优化管理流程。梳理早读、课间等关键环节的流程,制定“文具整理5分钟清单”“课间安全小提醒”等简易指南,通过“小口令+示范”让学生形成固定动作,提升班级事务处理效率,让班级管理更有序、更高效。
       这一个月的班主任工作,是探索也是成长——学生从懵懂到自律的转变、家长的信任反馈,都是我前行的动力。我深知一年级是习惯养成关键期,容不得懈怠。未来,我会守好初心,在“细化管理”和“关爱学生”上持续发力,助力一四班每一个孩子稳步向前、快乐成长。
                                                    一四班    张晶晶
                                                             2025.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