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望乡·胡同

(2019-03-09 13:29:04)
分类: 亲情·乡情·心情
望乡·胡同


望乡胡同


听雪女子

 

昨夜,又梦见了胡同

离开故乡已三十又五年。故乡在河北沧州的偏西部,再往西就是保定地区。那里没有山,没有水,四下望不到边。少小离家时,自己还是一枚青涩少女;而今,当年那个一天到晚嫌头发多的小丫,“乡音已改鬓毛衰”,早已青春不再。卅年弹指一挥间。容颜改了,声腔变了,饮食习惯换了,故乡在心里的印记,却愈发清晰。趁着春日大好,我把那丝丝缕缕的记忆,抖落出来,聊慰思乡之情。

对胡同记忆深刻,是因为童年的欢乐,在那里。

在北方,没有胡同,不成村庄。

老家村子不大,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街道,胡同就相对集中地分布在这条主街道的南北两侧,也就七、八个的样子。当然,老家的胡同,不像北京的胡同那么多讲究,既没名字,也没历史,更没文化,但那没关系。对于孩子们来讲,有无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玩耍、打闹。那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逮着机会,就会串胡同、捉迷藏,乐此不疲。胡同,都不够宽,也就大人手臂伸展开来的宽度,有的甚至还紧巴点。其中,有三个胡同记忆深刻,充满着神秘色彩。

第一个,离我家最近。这个胡同不长,很窄。一个要好的女同学住在这里,因经常出入她家,这个胡同也成了三个胡同中,光顾最多的一个。它的神秘,源于这条胡同的南端,也就是女同学家的南邻,住着一个老鳏夫,大名不知道,只记得人们叫他“老和尚”。他那房子不是严格意义的房子,只半间棚屋。

“老和尚”样子吓人,连鬓胡子,拄着拐杖,佝偻着腰,头始终低着,老远就能听到他喉咙里“吼吼”的喘气声。白天、晚上,经过这里,都害怕,都是一溜小跑。

有一天晚上,我从女同学家出来,就听“老和尚”哎哟、哎哟地叫。他的小屋子没有通电,也没有窗户,只从门缝里透出一点煤油灯的光。我一把抓住女同学,不敢迈步。女同学是个愣头青,天不怕地不怕,也可能见惯了,因为是邻居:“别怕,可能老毛病又犯了”。她护送我,直到走出胡同,望着我拐进了我家的巷子,大声地喊了句“到家了吧?”我也大声回应着“到了,你走吧”。

没多久,“老和尚”病死在他的小黑屋里。

实际上,老人身体不好,非常可怜,吃了上顿没下顿,靠乡亲们接济过活。虽然是“五保户”,但那时,家家户户都不宽裕,上边的救济粮也不多,谁能“保”谁、谁又能被“保”呢?

第二个,在主街道北侧的靠东方向。因这个胡同两侧的第一户人家的大门,都是正对着主街道,所以进入这个胡同,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见到第二户人家。这个胡同是最叫孩子们害怕的。因为,胡同里有一户人家的女主人“疯了”。当时,对这个女人传得很邪乎,一说她掐死了自己的孩子(老三),蒸了。

版本是这样的:一天,丈夫下地干活了,她主动做了午饭。晌午,丈夫回来了,一看锅里冒着热气,问:“做的什么饭?”答:“烀山芋”。烀山芋,就是把山芋(红薯)放在大锅里煮。丈夫满心欢喜。结果,他一揭开锅,晕了过去。

小孩子们对这个胡同充满着恐惧,唯恐被这个女人抓进屋煮了。那个女人我是见过的,个子高挑,模样周正,是一个大美人。她有一个完整的家——丈夫、一双儿女。她的儿子,与我同桌,学习成绩很好。大一点后知道了,她的娘家与婆家一样,成分都高。我印象中,我的那个同桌,也就是她的儿子,说话的声音小小的、怯怯的。至于她是如何得的病,且病得这么重,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个,在主街道北侧的靠西方向。这个胡同的诡异在于,绝大多数的胡同基本都能从这头望见那头,只有这一个不是。走到头了,却有一个90度的直角,再走几步路,再一个直角,一直往北,才能出胡同。我忘交代了,在农村,家家户户的院墙都很高。可以想象,在这个胡同里行走,不要说晚上,就是白天,一个人也瘆得慌。

这个胡同里,有一个比我们大几岁的“拐子”,因患了小儿麻痹症,走路一拐一拐的。他父母把他当宝贝,因为他们家只他这一个男孩,他有两个姐姐。那时,我们太不懂事,以招惹他为乐子,就喜欢看他一拐一拐地追我们。

在有月亮的时候,小伙伴们相约,在这三个胡同里乱串,串了这个串那个,要么逗得谁家的狗叫了;要么哪个坏小子发坏,大嚎一声,或猛跑几步,大家都跟着撒丫子,就跟后边有人追赶似的,看谁跑得快,出了胡同,又都哈哈大笑,乱作一团。偶尔会捉迷藏,捉迷藏一般在“拐子”那个胡同。因为,那个胡同最长,靠墙叠罗汉似的码满了柴火,有的码得是一捆一捆的高粱秸子,有的码得是一摞一摞的玉米杆子,还有的堆得是家里用不着的杂物。反正,好藏,有地儿藏。有一次,小名儿叫球疙瘩的,藏在柴火堆里睡着了。嚯,不得了,一下子惊动了大人。这一顿找,直到后半夜,才安生。领头的二嘎子,被亲爹在后背上打了一大巴掌。那之后,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做过这个游戏。

胡同伴随着童年的欢乐,挥之不去。

不知,儿时的玩伴可安好?那些带来了无穷乐趣的胡同,还安在?


                                                                           2019年3月9日写于听雪书屋

 

望乡·胡同

(图片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本文被新浪推荐首页阅读。谢谢小编厚爱!

[通知] 亲爱的新浪博友:                                             2019-03-14 10:35

 

您的博文望乡·胡同被推荐到博客首页,并且您博客页面设置中会拥有一个推荐博文模块,可将此放在个人首页,展示被推荐过的博文。


谢谢友友精彩的点评!


望乡·胡同吊脚楼出自胡同的文字古色古香,文字又像捉迷藏的你们活蹦乱跳。胡同不长,也不像北京的胡同有文化,但文字背后的记忆是鲜活的,在狐狸的笔下,那疯子、拐子、和尚,那个在柴堆里睡着了的小玩伴身上,都流淌着文化。乡情、童年趣事就像酵母一样,在岁月里发酵,一天、两天,时日一长,就演化成乡愁了。 

这篇一改往日的风格,像在读梁实秋、汪曾祺的闲适散文。

望乡·胡同-华章-满满的童时乐趣,童心童眼的纯净视角,洋溢的都是乡情。

你说你老家的四合院“更没文化”,我不认可。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分为:官建筑文化、士建筑文化和民建筑文化三大类。你家乡的四合院就属于民建筑文化,何来没文化。且不说这些四合院的功能,它孕育出的那些民俗民风就是文化。

望乡·胡同空谷幽兰813除了乡情和儿时的欢乐以外,这篇博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幼稚的眼光”看社会。五保无保、女人蒸娃、拐子受气,三个内容令人欲哭无泪。

文艺作品是反映社会的。社会的文明进步,可以从对待弱势群体或个体看出。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妇孺,能普遍受到关心爱护的社会,是文明进步的。反之就是野蛮落后的。

弱势群体或个体,看起来生无益于时,死无损于世。但他们也同样是生命,应该受到尊重。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对他们熟视无睹,甚至可以说善良泯灭,内心麻木。

听雪的文章,振聋发聩,使人猛省。过去的农村,衣食住行条件简陋,令人感叹唏嘘。离乡多年,仍然掂挂着儿时情景,足见内心的美好。三个典型事例,看似无关宏旨,实则用意深远。

听雪的文章,构思巧妙,在儿时的欢乐中流淌着心酸的回忆;在奔跑的笑声中暗藏着难忘的悲伤,给社会以警示,与鲁迅的《孔乙己》以笑写悲异曲同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