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临终正念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2024-11-26 13:53:00)
标签:
文化佛学 |
分类: 历史文化 |
内容摘要:汉传佛教是万宗同归净土,是否需要临终正念才能往生西方,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一种观点是:现在千念万念,就是为了临终一念,临终意识清醒、正念分明才能往生;另一种观点是:完全无需考虑临终的问题,接引是阿弥陀佛的事,只要平时真信切愿即可。本文以大乘教理为依据,参考祖师开示,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真信切愿即可往生,但众生临终前的所缘境有所不同,所以临终关怀亦需高度重视。
一、临终正念对净土宗的意义
在净土宗教理和实践中,是否需要往生者自己保持意识清醒、临终正念分明,是上千年来争议不断的话题,迄今没有统一的定论。
笔者咨询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得知,多数病人临终前都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此外,还有些人是因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而去世的,从不幸发生到失去意识,有的只有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一般人都反应不过来,更不可能提起什么念头。因此,如果把临终前必须意识清醒设定为往生的必要条件,这种建立在不确定因素上的净土法门,世尊就不会无问自说了,各方诸佛也不会齐声赞叹了。
至于一些古德说,平时修行的好,临终自有正念,这是没有任何经论依据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修行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也是没有标准的!因此这种说法,只能视为劝导众生精进修行的方便说。
那么净业行人,是不是可以忽视临终正念呢?不是这样的,不仅不能忽视,还要高度重视,因为往生是靠念力来成就的(证得念佛三昧除外)。
二、临终正念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瑜伽师地论》里说到,人命终时有三种情形: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佛教里也有三种随业受报的情形:随重、随习、随业。
随重指的是在世时造了重大的善业或恶业,临终时业果决定受报的情况。随习是指在世时善业或恶业造的并不重大,但经常做,形成了一种习性,就像大树平时朝着西方倾斜,突然断了,也会倒向西方。随念是指临终前起的意念,由临终前忆起的善恶念头决定受报。
大部分人去世后,主要以业力来决定来生去处。《成唯识论》云: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意思是:行善业之人能生向善道,所以死时下身先冷,神识最后从上部离开身体;行恶业之人要堕入恶道,所以死时上身先冷,神识最后从下部离开身体。
除了业力之外,临终念力对来生去处也有重要影响,念力甚至可以扭转业力,改变你的来生,可以让一个好人,临终因恶念而投生恶道,也可以让一个恶人,临终因善念而投生善道。
《大智度论》云:复次,如《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言:“是事云何?”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
《瑜伽师地论》云:谓有苾刍,临命终时其心猛利,发起如是正加行心,谓我今者应以缘佛缘法缘僧正命而死,应以缘善,善心而死。彼遂发起如是如是善守护心,正念现前。以缘于佛法僧正念及缘诸善善心而死,彼由缘佛、缘法、缘僧所有正念,及由缘善所有善心而命终故,名贤善死,贤善夭没,亦名贤善趣于后世。
由临终念力来影响或决定来生,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不公平的感觉。其实好人坏人,都是相对于今生而言的,我们的生命早已轮回了无数次,在不断的轮回中,积累了无量无边的善恶业力,临终善念,会激发你的善业成熟,而投生善道;临终恶念,会激发你的恶业成熟,而投生恶道,但你今生所做的善业,会全部保留在你的阿赖耶识里,功不唐捐,待成熟时,自然会释放出来。今生临终心念,会影响或决定来生去处,因此佛教非常重视临终关怀。
不仅北传佛教重视临终关怀,南传也同样重视,笔者看过一位南传法师有关临终关怀的开示,他认为临终关怀的前提,是临终者意识清醒;正确的临终关怀,有助于提高临终者心的品质,有大概率会投生善道。
对于净土法门而言,除非你现世证得念佛三昧,否则都是依念力成就往生大业的,因为善业只能带来人天福报,和能否往生没有关系,所以临终正念对能否往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从唯识学探讨临终正念
在大乘佛法中,对心识探讨最为缜密的,莫过于唯识学。念力在唯识属于第六识(意识),我们能往生,靠的就是第六识与弥陀本愿感应道交。有人认为,弥陀可以直接引导第八识(阿赖耶识)往生极乐,这个笔者持保留意见,因为第八识无履无记性,理论上不能和弥陀感应,当然这是属于唯识学内的教理分歧,不影响探讨的结论。
你能否往生,靠的是心念而不是口念。弥陀名号用普通话念,还是用你的家乡方言念,没有区别;“阿弥陀佛”的“阿”字,念“a”还是念“e”,也一样,只能说按梵语音译是“a”;名号念六字还是四字,都可以,念六字更圆满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身、口、意三业中,身和口只是工具而已,起主导作用的是意。
理论上你要知道是心念与弥陀感应道交,但事修上却要以持名念佛为正行,二者不矛盾。关于持名念佛,一直有种说法,说要念到根尘脱落,能所双亡,念到佛号都没了,才算是高境界,这点是值得商榷的,凡夫不能无念而念,佛号作为忆佛念佛的工具,是非常好的!
按照唯识学原理,临终极度昏迷,第六识是不活动的,也就无法与弥陀本愿感应道交,所以意识清醒才能往生,单从唯识学来说,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
在《无量寿经》的下辈往生言:“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同一梵文本的异译本《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的下辈往生言:“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人做梦时,第六识是活动的。因此可以推断出,即便临终昏迷不醒,弥陀依然可以激发你的第六识运作,与其感应而顺利往生。虽然外表看到的人是昏迷不醒,但你的神识依然是正念分明。当然,前提是你平时是真信切愿方可。
另一种情况是,临终前意识清醒,但是你平时信愿心不足,这时经过善友的开示和助念,或许可以提起正念而顺利往生,不过像《观经》下品往生那样,平时毫无信愿心,仅靠临终前三言两语就让你正念具足,那绝对是极小概率事件。虽然净土宗非常注重助念这一环节,但助念不是万能的,只起到辅助作用,一个平时信愿心具足的人,有没有助念,都不会影响往生。
另外,一些信众受“一心不乱”的影响,认为禅定会对临终正念起决定作用,实则不然。《成唯识论》云: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意思是:众生在出生和命终时,心必定处于散乱状态,绝非无心状态也非处于定中。
四、临终正念的两则纪实
(一)、印光大师(1861—1940),净宗十三祖,往生前略示微疾,预知时至,对灵岩主持做了安排。十一月初三,晚饭后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四日凌晨一点半,从床上坐起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后,即大声念佛。二点十五分,索水洗手完毕,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往生西方。”说完后,面向西方,端坐椅上念佛。凌晨五点,在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安祥往生,初五午后三时入龛时,依然端身正坐,头亦不俯不欹,面色如生。
(二)董鄂妃(孝献皇后1639-1660),清顺治帝爱妃,民间传说中,顺治皇帝因其去世而出家为僧,在顺治写的悼文《御制董鄂后行状》中,对董鄂妃临终前的状况有如下记载。
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奥义。由是崇敬之宝。专心禅学。参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语,每见朕,即举之:朕笑而不答。后以久抱疾,参究未能纯一,后又举前语,朕一语答之,遂有省。自婴疾后,但凭几倚遢,未曾偃卧。及疾渐危,犹究前说,不废提持。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呜呼!足见后信佛法究心禅教之诚也。
从最后几句“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可以看出,董鄂妃临终时,头脑清醒,正念分明,持名念佛,死后面带瑞相,颜貌如生。悼文没有刻意记载临终正念,只是寥寥数笔带过,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凸显出重要的参考价值。
要说明的是,从上述资料,只能看出董鄂妃来生去了善道,并不知道是否往生极乐。因为没有关于其净土信仰的任何记载,虽然她临终口念佛号,但佛号并不具有方向性,如果没有真实的信愿心,也不可能往生净土。
五、净宗祖师对临终正念的开示
净土宗实际创立者、二祖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对临终正念有如下开示: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终时,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当身心,回面向西,心亦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心口相应,声声莫绝;决定作往生想,华台圣众来迎接想。病人若见前境,即向看病人说。既闻说已,即依说录记。又病人若不能语者,看病人必须数数问病人见何境界。若说罪相,傍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若得罪灭,华台圣众,应念现前,准前钞记。又行者等,眷属六亲,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边;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愿行者等,好自谨慎,奉持佛教,同作见佛因缘。
从上可以看出,善导大师很重视临终前的内因外缘具足。
印光大师对临终开示有更为详实的开示。在其《文钞》中言: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担负。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有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从大师的开示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正确的临终关怀,可以起到帮助作用,本来净业行人自己正念不足,无法往生,却因为助念而提起正念,顺利往生。二、错误的临终干扰,会破坏净业行人原有正念,本来自己可以往生,但正念被破坏后,无法往生。三、净业行人,平时应成全他人的正念,同时事先叮嘱家属,为其做正确的临终关怀。
印祖另有《临终三要》一文,文中言: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大师在文中,对三要分别展开了详细阐述,篇幅所限,不再恭录。从两位祖师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如法的临终关怀,对净业行人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六、临终正念的实践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证,得出如下结论:真信切愿即可往生,但临终时亦需高度重视,因为你现在不可能知道临终前的状况。那种完全不考虑临终所缘境的观点,就像掩耳盗铃一样,到时铃铛不响当然好,但铃铛一响,你就可能被业力带走了。
如果临终前不知自己大限已至,自然也不会受到临终一念的左右,平时真信切愿,弥陀自来接引;但如果自知已近生命终点,且临终前意识清醒或基本清醒,此时则要尽可能地保持往生的念头,避免信愿心的退失或改变。
根据一些往生公案来看,往生失败有内外二因,内因是往生者信愿心不足,外因是外在的干扰,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没有人可以改变你的思想,除了你自己,一些革命先烈,即便经受严刑拷打,也不屈服投降,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如果你能如此,无论什么样的外在干扰,都不会影响到往生。
笔者在古德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三点实践建议,供读者参考。
(一)、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贪生怕死”是一个贬义词,但实际上,这是众生的本性,第七识恒审思量是随所生所系的,蝼蚁贪生,人也如此!对死亡的恐惧,会干扰甚至破坏你的往生正念,印光大师多次提及,不可有怕死之心,否则难以生西。
你的心安住在你的身心世界里;你并不真的相信有六道轮回和西方极乐;你没有对来生做好充分的规划和准备;你对亲人的不舍和对娑婆世界的眷恋等;这些都会让你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你要结合自身因素,从现在起就有的放矢地加以对治,因为你不知道无常何时会到来。
(二)、放下对今生的执着
没有接触过佛学思想的人,一般都会把身心放在今生上,近年来,有个很时尚的词叫“人生赢家”,其实今生只是你第八识的释放而已,是既成的事实,是种子变现出来的果报,你很难改变什么,人生只是过程,不存在输赢,你要把重心,放到规划来生,开创来世上,这是你应该并且可以把握住的。
很多净业行人,既想腰缠十万贯,又想骑鹤上扬州;既欣求极乐,又贪恋娑婆,这样就很难往生。祖师常说要看破放下,就是要你放下对今生的执着。
放下今生的执着,绝不是叫你消极度日,更不是让你悲观厌世。现在一些法师,解释厌离娑婆时,是用小乘的无常观和苦谛来解释,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以此来建立出离心,这是不符合大乘佛教思想的。大乘佛教,是以出世的心来入世,是中道不二的,如同莲花不着水,日月不着空;我们要和娑婆世界保持不远不近、不即不离的距离;在工作和生活中,既能积极进取,又能淡泊名利;既能热爱生活,又能万缘放下;要以缘起性空的思想,来破除对娑婆世界的迷情妄执,这才是大乘佛法的看破放下。
(三)、当下做好充分准备
人的生命,就像天上漂浮的羽毛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漂落到哪里,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结束,所以在当下,你就要为往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最重要的准备,当然是信愿心具足,这个主动权掌握在你手里,也是往生的最关键因素。
往生可以说是生死大考,这种考试,事先不能模考,事后不能补考,今生只有这一次机会,所以笔者建议,在身体病痛和心情不畅时,可以下意识的自我检验,看看此时,你心中能否相续不断地提起佛号,经常通过这种检验,来不断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往生的信愿心。
在持名念佛时,应尽可能地采用自性念佛的方法(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通过这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训练,来提升你的心力(堪能性),因为我们与弥陀本愿感应道交,是心力先启动佛力,佛力再加持心力,如果心力增强,那临终前自然可以更快更好的与弥陀感应,所以从取法为上的角度,建议践行这种自性念佛的方法。
净业行人都希望自己临终无障碍,但我们毕竟是宿业缠身的凡夫,身体的疼痛难忍,心理的躁动不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是黎明前的黑暗,坚持过去,前面就是无限美好的极乐世界在等待着你!此时,要用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加以观照;同时,一定不要担心和怀疑弥陀不来接引,只要尽可能地保持往生的想法不变即可。按照玄奘大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等到弥陀现前时,在佛力的加持和摄受下,你自然会心不颠倒,无诸痛苦,身心快乐,顺利往生。
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医院没有临终关怀的理念,所以一些信众担心,去世前被抢救造成身体疼痛,去世后又很快被搬动或无法助念,可能会影响往生,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
汉传和藏传,都有死亡后一段时间不得搬动遗体的传统,因为担心影响神识的去处,但南传就认为人死后神识立刻离体,怎么处理遗体都不会产生影响,这是宗教与当地文化习俗相结合的产物,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按照净土法门的原理,笔者认为:先往生,后去世!往生是在你临终前活着的时候实现的,至少也是和死亡同步完成的。所以去世后搬动遗体,不会对往生造成影响。
这种临终前抢救和死亡后不得搬动遗体的想法,主要是担心身体的疼痛会影响神识的去处,可能与佛教中的一个故事有关,故事里说一个国王临终前,侍者的扇子掉在他脸上,由于疼痛引起了嗔心而投生恶道,但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濒死时,人是不会感到疼痛的,自然也不会因为疼痛而改变神识的去处。
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简称NDE,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对这个医学课题研究较少。《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年第4期中,刊登了一篇论文《1976年唐山大地震罹难幸存者中濒死体验的研究》,对81名地震幸存者的NDE进行回顾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调查表略)
根据调查表,半数以上的是躯体陌生感、思维特别清晰、情感丧失、身体感觉异常、仿佛是梦幻走向死亡感、平静或宽慰感,文中提到了多达40种NDE体验,但没有一个提到了疼痛感,与多数人认为临终前比较疼痛的传统观点恰恰相反,国外也有不少类似的研究结果,所以,你还用担心临终前抢救或死亡后搬动遗体引发疼痛而影响你往生吗?没有必要了,杞人忧天了。
其中的一个NDE体验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思维特别清晰”,濒死之人,一般都是陷入昏迷或半昏迷状态,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处在这种状态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往生要头脑清醒才行。而这个“思维特别清晰”的NDE体验,完全打破了这个错误观点。濒死之人,即便昏迷不醒,思维也是清晰的,只要你信愿心具足,自然有临终正念,不用担心不能往生。
当然,如果因缘具足,条件充分,不在医院中去世,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临终关怀和助念,自然更加圆满。
七、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临终关怀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净土法门作为中国佛教信仰的主流,其临终关怀具有圆融完整的理论体系,古远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凸显出了与众不同的超越性,净业行人要牢固树立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临终过程,妥善处理临终关怀,为往生大事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