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瑞相

(2024-08-19 13:49:53)
标签:

文化

佛学

分类: 小说杂文
写篇小说。

 

文中引用的不少资料,都是史乘笔记,比起网上那些连出处都找不到的往生故事,真实性强多了。

 

一、从古代到近代的往生记录中,基本都是以明确的瑞相来作为收录标准。往生者生前预知时至,临终前见佛来迎,周边人听到空中天乐,闻到异香;往生后面容安详、肢体柔软、头顶温热、等等。

 

有瑞相的,不一定往生,但一点瑞相都没有的,连去善道的可能性都不大。


而一些净业行人,出于不自信、心虚、自嗨自慰等错误心理;或是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对活人的安慰、对自己信仰情感付出的保护等等原因,刻意否定以瑞相作为往生标准。


他们的观点就是:只要有真信切愿,有没有瑞相,都能往生。不需要验证是否往生,也无法验证是否往生。

 

现在有些人又无限拉低标准,认为即便没有真信切愿,哪怕有百分之一的信,哪怕开始信了之后彻底不信,也都能往生了,而且不需要任何的判断标准。


有的还拉净宗祖师当垫背,有一个网友就说印祖反对以瑞相作为判断标准,结果我截了几个印祖文章里,以瑞相判断的图发过去,他连回都不敢回。


净土最吸引人也最迷惑人的地方就在于,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活着的人,无法验证;死去的人,也不能说到底有没有。如果再不依据相对客观的瑞相标准,那不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泼皮无赖、死无对证的心理嘛!


多年前李炳南老先生依据瑞相标准,经过多年统计,得出一万人念佛人,真正往生的几个的结论;我也问过一个经常参加助念的师兄,他说最多也只见到面容安详、肢体柔软的(这点只能说去善道概率大,无法判断是否往生),其他瑞相,他均未见过和听过。

 

二、在道宣《续高僧传》中,多例记载了僧人的往生瑞相,如北魏昙峦“临至终日,幡花幢盖,高映院宇,香气蓬勃,音声繁闹”;陈慧勇“然其大渐之时,神容不变,经宿顶暖”;北齐道凭“临终,光寻满室,凭独见之,异香充庭”;唐法敏“将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因而迁化”。


仅从梁慧皎《高僧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宋赞宁《宋高僧传》中作粗略统计,从晋代到宋代,就有对如晋僧肇、北魏昙鸾、隋灵裕、唐端甫等近百名高僧在圆寂前后出现种种瑞相的描述。


在史乘、笔记及墓志资料中,也有一些关于在家人往生瑞相的记录:李昉《太平广记》武则天时期的于昶,年八十四,将终,忽闻异香,谓左右曰:‘有圣人迎我往西方。’言讫而殁”。


张孝秀“博涉群书,专精释典。……普通三年(522),卒,时年四十二,室中皆闻有非常香气”。(摘自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


徐孝克“临终,正坐念佛,室内有非常异香气,邻里皆惊异之”。(摘自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


唐代蕲州黄梅县张玄素,“将终之际,遂见香华幡盖,自空而来,合掌欣然,即澡浴装饰,举家同闻香气,连日不歇”。

唐代庆州司马禽昌公于昶,“属纩之日,神情朗然。俄而有异香满室,氤氲芳馥,代所未闻。公自言:‘有化人来迎,当往西方净境。’因与亲戚诀别。言讫而终”。

唐代泾县尉马子云,“先谓人曰:‘吾为人坎坷,遂精持内教。今西方业成,当往生安乐世界尔。’明日沐浴,衣新衣,端坐合掌,俄而异香满户。子云喜曰:‘化佛来矣!且迎吾行。’言讫而殁”。(摘自陶敏主编《全唐五代笔记》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12)

 

 

三、瑞相,就是临终时呈现象征吉瑞之兆,上述这些瑞相主要凸显临终者在体征(面色、头顶温度)、声闻(“有化人来迎,当往西方净境”“化佛来矣!且迎吾行”,异香满室、氤氲芳馥)、视觉(香华幡盖自空而来)等身体及周围环境的神秘体验。出现瑞相的临终者,无一例外都是生前精进修行的。


以本愿法门为代表的一些人,完全背离了佛法的自证之道。他们让你啃老坑爹,让你躺平摆烂,接受大慈大悲弥陀的无条件纯他力救渡。他们认为这才符合弥陀本愿,释迦本怀,这样才能万修万人去。这种歪理邪说,谁愿意学,那是他自己自掘坟墓,别人拉不回来的!你永远喊不醒装睡的人。

 

四、神秘体验,并非临终前才能有,在某种契机或在禅定中,也可能会发生。著名佛学家、陈兵教授的著作中,就记录了他年轻时,几次脱体经历的神秘体验(可参阅其著作或网上搜索)。

 

一位贤友,某晚观呼吸时,离生喜乐进入禅定,进入禅定的同时,本来漆黑一片的眼前,出现了清晰、明亮、绝美的景象,不是人间的景象,可能是碰巧契入到某层天界;也绝非幻觉,因为景象之美,已经远远超越了正常人的想象力、人生经验和认知范围,而且有着极强的现场感,不是景象在眼中,而是人在景象中。几秒后退出禅定,一切景象消失,但带来的震撼感,如同天生盲人突然复明一般,让人终身难忘。

 

另一位贤友,在郊区的禅堂禅修观呼吸时,看到远在市内的家人在吃某种食物,后来也证实无误。

 

此类体验,是禅定的附属品,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复现性,如果想掌握,按照某部派佛教的说法,需要在四禅八定的基础上,练习“十四种御心法”,其难度不次于不带氧气瓶登顶珠峰。

 

 

结语:瑞相不要刻意追求,是修行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的结果。临终不要考虑瑞相的事,调整好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对弥陀接引,不怀疑、不着急;对生命和亲眷财物,不执著、不贪恋。心态越好,结果越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