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佛要不要出家?

(2022-09-14 21:35:05)
标签:

文化

分类: 国学文化
一、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回到佛陀时代,出家并非佛教发明,而是起源自古印度的婆罗门阶层。而佛陀时代的佛教,学术界称为原始佛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借鉴了古印度的出家制度。

原始佛教的修行路线是解脱道,主要修行方法是禅定(止禅)和四念处(观禅),无论禅定所培养的安止定,还是四念处所培养的刹那定,都是以持戒为前提的,由戒生定,依定发慧,这是止观修行的共通之处。

那么问题就在于此,你在世俗环境中,是很难持戒圆满的。如果你参加过一些止禅或观禅的禅修班就会发现,他们大多对戒律要求是严格的,除了小参以外,全程要求止语;即便夫妻二人同去,也不会安排住一起,因为要持不淫戒…….持戒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五花大绑把你绑住,而是为了让你的心不放逸、不散乱,一颗散乱放逸的心,是无法得定的。

而且无论止禅还是观禅,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行,佛陀时代,要求弟子每天只睡一时(那时昼夜分为六时,一时按照现在时间,就是四个小时),现在一些禅修班,也是一天只让睡四五个小时,每天禅修的时间高达十几个小时,只有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才能起到钻木取火的效果。

因此,无论从持戒看,还是禅修时间看,在家人一般都做不到,而出家,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环境来持戒禅修。

如果你学佛的目的,是走解脱道,修行止禅和观禅,那出家绝对是个好选择,但是汉传佛教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所以你只有去南传佛教那边去练了,讲真的,要是尽其形寿,能证个初果,即便你今生一事无成,事业家庭都没有,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也是很划算的。

我并不排斥声闻乘,而且不认可那种贬低小乘为“焦芽败种”的说法,佛陀出家前的妻子和儿子,在佛的指导下,都证到了阿罗汉果,难道佛陀会害自己的亲人吗?

不过呢,实话实话,现在是末法时代,证果是超级难的。即便你在南传佛教那边出家,练一辈子,证果都是极小概率事件,低于万分之一的概率。那个号称一年证到阿罗汉果的孙伦禅师的禅法,在某地区开的禅修中心,几十年一个证初果的都没有;那个号称三年灭苦的隆波田动中禅,可以这么说,99%的人连最基本的名色分别智都证不到;还有最有名的马哈希禅法,国内第四观智(生灭智)成熟的,都屈指可数,更别提啥证果了。(南传禅法以修十六观智为进步标准,看不懂的自己百度)

如果你去南传那边,练了十年八年,没证到初果,一般也会放弃,那你以后的生活呢?退一步说,如果证到了,当然值得万分庆幸,但那个果也不当饭吃,也不当房子住,除非你打算在那边呆一辈子,或回来以指导禅修为职业,或你家里根本不差钱。因为三果以下的圣人,还是会有世俗烦恼的。

说到南传,我再多说两句,虽然南传有不少优点(迷信思想少,推崇实修实证),但南传禅法与佛陀原始佛教的禅法,还是不大一样的,教理上也有很大的争议。以最有名的止禅(帕奥禅法)和最有名的观禅(马哈希禅法)为例,他们之间是互相不认可的。

而且无论止禅观禅,在家的环境是基本很难有进步的,就算到那边全职去练,练上几年啥都没证到的,多了去了,有的不仅没证到啥,还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伤害,所以如果你打算修南传禅法,一定要做好艰苦的心理准备。另外可以在微信上,先搜索看两本电子书《破碎的佛陀》和《燃烧的僧袍》。

我以前也接触过一些人,先学北传,之后感觉不好,觉得是个坑,跳出来又去学南传,南传练了几年,啥都没证到,再跳出来,然后觉得无论南传北传、大乘小乘,都是骗人的,最后走上批判甚至辱骂佛教的道路。



二、再说汉传佛教,修行路线是菩提道,对于资粮位的行者而言,止禅观禅皆非必要,所以在汉传,出家非绝对性的上等选择,印光大师一生都不劝人出家。

而且我们的文化与南传不同,对出家人的尊重和认可度,自己脑补。

汉传佛教有着系统深奥的理论体系,学习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出家上佛学院,学费住宿费全免的;二是读大学,研究生会有哲学下面的佛学研究方向,也可以读宗教学,不过这些专业就业面较窄,读之前要做好职业规划;三是自学,现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书和视频音频,只要你想学,不愁学不到。我就是自学。

对于绝大部分在家的佛学爱好者来说,那些教理,是要学,但不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不要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除非你以学术研究为职业;或者是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要写论文拿学位。

中观、唯识、天台、华严,这四个最具代表的大乘教理,我都研究过,开始学时,确实感觉很有意思,但学来学去,感觉也不过是一套又一套理论而已。即便学过,时间长了不接触,那些理论也就忘得差不多了。你指着学教开圆解,那也是概率很低的事。

其实学佛,理论当然要学,但还是应该以实修为主,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修。上次我看一个高僧的简历,他擅长书法、绘画和古玩鉴定,虽然是很高雅的爱好,但和释迦佛的教风确实相距甚远。



三、有些人,是以功德为目的去出家,按照一些经论的说法,出家确实有功德,但你以换取功德为目的,发心本就不正,违背了如来真实义,你出家的功德也就清零了。

就像放生一样,放生的功德也很大,《大智度论》中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但你以换取功德利益为目的去放生,也就没有功德了。

退一步说,就算以功德为目的,佛教里有功德的行为多了去了,又何必冒着改变人生命运的重大风险,去出家呢?



四、另有些人,是以弘法利生为目的出家,这个发心是很值得赞叹的,但等出家后,就会发现,很难实现。想弘法,没平台;想度人,也没几个让你度的;每天都做着枯燥乏味的琐碎事,慢慢一腔热血就冷了,发心就退了。这是很正常的。

古代的时候,信息闭塞,交通不畅,一个庙能出个讲经说法的僧人,是很容易弘法利生的。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上名僧高僧的讲法视频,看都看不完,谁有兴趣听默默无闻的你来饶舌呢?

现代交通那么方便,打个飞的、坐个高铁,就去大庙找名僧去皈依受戒了,有几个来找你呢?对不对?



五、还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把出家当成职业,出家的目的是为了捞钱,这个出发点肯定是错误的,玷污了佛教信仰,违反了佛教戒律。

但抛开信仰和戒律不谈,只谈利益,出家是不是一个好职业呢?是不是能捞到很多钱呢?答案是否定的。

就像演员一样,演员是不是一个好职业呢?不好讲。你看到的那些明星,有名有钱,一年赚的钱,比我们几辈子乃至几十辈子都赚的多,但那些明星又有多少呢?不少演员经济窘迫,连吃饭都困难的。你看看某些明星成名前的悲惨经历就知道了。

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就像创业一样,你看到的,是那些少数成功的,无限风光。可那些创业失败、家破人亡的,你就看不到了。

有钱的出家人确实有,但总体上说也是少数,多数的出家人,收入是不高的,不少连医保社保都没有,只要你有学历或一技之长,好好工作,收入都超过大部分的出家人。

一些寺庙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比起社会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果你在社会上混不下去,你出家也很难混下去。

如果你想出家,建议你先做几个月的义工,住在寺庙里,好好感受一下,然后再做决定,一定要慎重。

绝大部分寺庙的生活是清苦的,饮食标准与住宿环境,比起一般的家庭都差,偶尔体验下生活就算了,真长年累月在那呆着,你得做好艰苦的心理准备。

而且寺庙不是养老院,也要干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也不比社会上的单位少,那些图清闲安逸的人,去了寺庙会失望的。

等你脱离社会几年,想再重新回到社会上,就更难了,你那出家经验和经历,没有几个招聘单位待见的。

如果你准备出家,建议你把“青灯长卷伴古佛,幽雅清心好自在”的美梦收一收,真正的寺院僧伽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浪漫,甚至比私营企业还要严格残酷。在那里要守很多规矩,否则迁单走人。也十分讲究人际关系,上下都需要打理,老实人可能免不了要受气,正直有德行的人,如果遇不到正法的僧团,不顺当家的心,随时会被赶出来,没处说理去。

现在符合八正道的寺庙僧团,并不多;不少寺庙僧团,腐败不堪入眼,邪入膏盲。与其看到那些不如法的僧人和现象,还不如眼不见为净,距离产生美,所以我很少去寺庙。

网上有篇长文《凤凰岭惊梦》,揭露了前会长学某僧团里很多不堪入目的内幕,你可以搜来看看,当然不是所有的僧团和寺庙都那样,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在网上,还看到不止一个人,认为不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将来就可以到寺庙去养老,你当寺庙是慈善机构啊?你太不了解寺庙的状况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僧人,等老了以后,能不让你迁单,给你个地方住,给你口饭吃,说明这个主持已经很慈悲了。

某些大寺庙也建养老院,但可不是免费住,有的要一次性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才行,如果生了大病,还让你回家去治病,寺庙是不会帮你付医疗费的,更没人伺候你。所以寺庙养老,也得慎重。




六、看下星云大师的观点:

现在有些年轻人遇到感情问题无法解决,就决定出家,您说应该怎么办?”面对现场听众的提问,星云大师笑着劝慰道:“千万不要出家,那不是正常人的生活。出家人其实非常辛苦,钱不能多,多了有人说闲话;朋友不能多,多了有人觉得你的心不静;连在外面奔波多了也不行,人家会怀疑你是假和尚,而作为出家人,必须守寂寞、守贫穷,学会吃亏、吃苦和忍耐。”

再看下陈兵教授的观点,摘自《论出家学佛》:从佛陀教典看,出家,只是佛教修行的方式之一,并非唯一,甚至未必是速成之道。佛教虽然高度赞扬出家的功德,但并非认为修道非出家不可,更非主张一切人皆应出家。在家一样能学佛,而且还有其较出家学佛优胜之处,只是障碍多、进道难罢了。佛教界一般说,只有小乘极果阿罗汉和大乘极果佛,才必须现出家相而证得,但经典依据不足。在大乘菩萨道中,出家至多只是在伏断自心烦恼的一定阶段上需要,地上菩萨,除地藏菩萨外几乎皆现在家相,佛陀的报身亦为披发天衣的在家相,暗示大乘道主要是在家学佛之道。《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所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中,只有六位是比丘、比丘尼,六位中有三位是最初参访的,其他多属在家菩萨,说明大乘道的修持以在家为主,然初学者宜参访出家众或者出家修学。佛教的究极宗旨,原是超越了在家相,也超越了出家相的。一般而言,出家证道是要比在家快,但亦非尽人皆如此。若非其器,不是出家证道的料子,或秉性不适合出家,则出家不但不能快速证道,而且可能成为证道的障碍,甚至成为快速堕入恶道的胜缘。

 



七、综上所述,学佛是不是要出家,是要根据你学佛的目的和你的个人情况来判断的,每个人都有个体化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不劝在家人出家,不劝出家人还俗,完全是个人因缘。

而且我们这代人,多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你培养出来,还指望你养老呢,如果不经老人同意就出家,也是一种不孝行为。

随意劝人出家,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自己不了解详细情况就出家,也是思想不成熟、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任的行为。



八、我网上看到一位汉传出家人写的文章,文章标题是《我不鼓励任何人出家》,这位法师出家很多年了,有真情实感和切身体会,所以特将此文复制如下:



第一、最好还是以佛教在家弟子(居士)的身份在社会上一边努力地正常工作生活,一边用心地闻思修学佛法。

第二、如果自己内心深处始终强烈地向往或好奇佛教界寺院里面的出家集体修行生活,那么也可以选择在寒暑假期间或者是停薪留职的长假期间住宿在佛教寺院里面,从而能够拿出至少三个月以上的时间零距离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自己心中的佛教界出家人的修行生活。

第三、我一直反对和坚决反对任何一位虔诚、善良、正直的信仰佛教的男人和女子在自己尚未真正了解经典文献上面的基础的佛理法义和印度与中国历史上面的重要的佛教史实之前,就直接来到现实生活中的佛教寺院里面剃度出家修行(不包括来自“家族和尚”、“帮派和尚”、“职业和尚”的亲属朋友等等)。

我个人给出这样的三条看上去好象是直接打击了很多人出家修行信心和热情的意见,主要原因就是有很多虔诚地“发心”出家修行的人们,他们对于佛教寺院里面的集体生活环境、丛林清规内容和闻思修行条件并不是真正了解。我遇见过很多佛教信仰虔诚和社会阅历简单的青年男女,由于出家之前几乎是从来没有在佛教寺院里面长期生活过,以至于直到出家之后才发现佛教寺院里面的集体生活环境和闻思修学条件根本不是自己原来所能观察到、感受到和想像出来的“清净佛门圣地”或“和合修行道场”。因此最好等到自己亲身经历过至少三个月以上时间的“全日制”的佛教寺院生活之后,如果自己仍然还是决定非要选择以剃度出家的方式进行修行,才可以说是避免了很多盲目、冲动、任性和不理性。

当然,我不仅也知道“出家修行快、功德大”的很多经典文献记载和佛教界流传至今的一些说法,我也清楚地知道“法赖僧传”的历史事实和“续佛慧命”的重要意义。尽管如此,我还是可以肯定地说:自从1996年出家以来,我从未鼓励、劝说和介绍过任何一位男人或女子剃度出家。

理由如下:

一、今天的人们学习佛法的环境、条件、资源和便利程度,都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生活在古代和近代的包括佛教出家僧众在内的难以计数的人们。

由于时代在进步和科技在发展,这些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传统宗教界“闻思修证”的封闭式环境。有心人其实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原来很难听到、见到和借阅到的佛教典籍或宗教文献,今天基本上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查阅到、在虚拟或实体书店里自由购买到和在各种各样的图书馆里方便借阅到。在这样的一个现代生活环境里面,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绝大多数生活在佛教寺院里面的出家僧众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普通男女,大家面对着的各种佛教文献资源和能够阅读到的各种三藏经典,无论是在条件上还是在机会上,其实并没有太大悬殊。至于每个人在“闻思”学习之后出现的理解上的差异和知见上的不同,那是另外一回事情。

举例来说: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传说。隋朝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曾经听一位梵僧介绍说印度也有一部名叫《楞严经》的佛经,里面也有讲到了和智者大师教授的“止观”非常类似的道理和方法,从此智者大师就非常想要见到这部经典,于是他在浙江天台山上建了一座“拜经台”,然后自己每天朝着《楞严经》所在的西方礼拜和祈求能够早日见到这部经典。据说智者大师整整礼拜了十八年,非常遗憾地是直到他去世之前也没有见到这部在他心中朝思暮想的《楞严经》。

可是今天,任何一位想要阅读《楞严经》的男人或女子,都可以在网络上在线阅读、在图书馆里安静阅读、甚至把这部《楞严经》从图书馆里借阅出来或从书店里面购买回来带到家里一边慢慢喝茶一边仔细阅读,而且既不需要建造一座“拜经台”,也不需要每天向着西方礼拜长达十八年时间。

今天,如果把佛教修行比喻成一列可以经过安检“闻思”之后进站乘车的高速列车,可以说至少在“闻思修证”的“闻思”阶段和“信解行证”的“信解”阶段,那些已经生活在佛教寺院里面的出家僧众和正在社会上面生活着的在家信众,其实都是平等地站在排队接受安检的人群和区域里面。至于能否通过安全检查、能否走到乘车站台上面和能否走入“对号入座”的车内空间里面,这已经是后面的操作步骤了。

 

二、复制皇宫建筑式样的佛教寺院环境和模仿宫庭生活方式的佛教丛林清规,必定会被接受过现代公民教育的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给予实质改变或彻底废弃。

印度佛教史上的释迦牟尼佛陀出家之前是一位王子,因此我们可以说悉达多王子出家之前的生活是印度皇室的王子生活,但是他出家之后的生活却不是居住在皇宫一样的建筑群里喝茶聊天、交际应酬、琴棋书画、梵呗歌舞、刀枪棍棒或种田插秧的汉传佛教界寺院里面常见的所谓“出家”生活。

一个人发心出家闻思修证佛法没有错,但是如果出家之后的闻思修证环境只是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把你教育成和训练成“听招呼、守范围”的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彻底磨平锋芒锐气的“应声虫”和“木偶人”,那么这样的出家修行生活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

要知道,汉传佛教界的寺院里面的殿堂建筑,是模仿和复制古代皇宫里面的建筑风格式样:钟楼、鼓楼、大雄宝殿……

还要知道,汉传佛教界的寺院里面的宗教器物,也是模仿和复制古代皇宫里面的皇室贵族器物:黄罗伞盖、手提香炉、大红宫灯、幢幡饰物……

更要知道,汉传佛教界的寺院里面的丛林清规,也是模仿和参考古代皇宫里面的宫庭管理制度:执事请职(皇帝分封臣子)、住持升座(皇帝登基临朝)、早晚念诵功课(帝王早朝流程)、三餐过堂吃饭(钟鸣鼎食排场)……

一个虔诚信仰佛教和决心出家闻思修证佛法的善良人,如果他看到了这些汉传佛教界寺院里面的出家僧众的日常生活事实之后,仍然还是坚定地选择出家修行这条道路,我个人认为他可能出于如下几种情况:

1.缺乏基本的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根本不清楚佛教寺院里面的建筑式样、丛林清规和日常生活方式的渊源,从而也就意识不到这些“硬件”和“软体”对于长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产生的直接洗脑式教育和潜移默化式影响改变。

2.出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因此对于佛教寺院里面的高大庄严的建筑、皇家贵族的器物和古代统治阶层文化人的生活方式,有着一股近乎本能地真心喜爱和向往羡慕。

3.受限于自己头脑之中的固有认知观念,以为这些“硬件”和“软体”都是过去的佛教界祖师大德特意制订出来的有利于后人闻思修证佛法的“用心良苦”和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工具方便”。

4.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主动地遵守寺院里面的所有丛林清规,还是能够“躲进小楼成一统”拥有自己闻思修证的自由时间和舒适空间。可是他好象已经忘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古训。

我相信很多接受过现代公民教育的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只要知道了寺院建筑式样、丛林清规内容和出家生活方式的渊源,他就一定会从最初生起的困惑不解之中引起认真反思追溯,最终很有可能是一边给予同情和怜悯,一边进行改变修订或彻底废弃。因为即使是从“闻思修证”的“修证”阶段和“信解行证”的“行证”阶段来反思,传统佛教界寺院里面的集体统一行动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宗教修行模式,也是已经直接障碍和影响了个人的闻思修证进程。

 

三、有些佛教寺院早已成为家族和尚的私人产业、帮派和尚的控股公司、职业和尚的赚钱市场。

根据佛教经典记载,只要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八正道存在,就一定会有走入清净法流之中证得须陀洹、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存在。

众所周知,今天的世界上,释迦牟尼佛陀教授的八正道依然完好无损地存在着,那么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今天的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走入清净法流之中证得须陀洹、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存在。

知道这个事实之后,任何一个虔诚信仰佛教和决心出家闻思修证佛法的善男子或善女人都可以不必过度地担心害怕,因为不仅佛教界里面有已经出家的贤圣僧众可以参学和依止,社会上同样也有已经走入法流和证得圣果的在家弟子可以拜访和请教。

只是,鉴于国内和海外的佛教界里面确实都有一些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家族和尚、帮派和尚、职业和尚掌控操纵之下的名为佛教寺院道场、实为民间迷信舞台的“佛教寺院”和“出家僧众”存在着甚至活跃着,因此希望任何一个虔诚信仰佛教和决心出家闻思修证佛法的善男子或善女人,不仅出家之前需要努力闻思佛法,出家之后更要仔细小心地观察,因为“人身难得”和生命短暂。

甚至在出家之后,如果一旦发现情况不对或不利,还要能够及时地放下虚荣的自尊和虚假的面子,从而果断止损和继续用心寻找真正的善知识和佛门贤圣僧。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因缘,立即“回头是岸”和重新走入充满人间烟火的红尘世间。

  

这位法师在回复网友留言时,补充了两点:1.汉传佛教界里面,真正赚钱的寺庙很少,很多中小寺院里面的出家僧众生活都是刚刚解决了温饱,甚至我的一些同学作住持的寺院,有钱就建,没钱就停工,十几年来都没有建好。2.除非有血缘、家族、老乡关系,或者头脑特别灵活,否则那些有钱的寺庙,并不容易进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