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祖师古德的个人崇拜思想
(2022-09-12 12:06:5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文化 |
一、很多佛弟子都听过一种观点,那就是:学佛要以祖师古德的观点为准!而且基本上,没有人会明确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一旦反对,就会被扣上“狂妄自大、欺师灭祖”的帽子,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绝对不是一个深入三藏经论的人。
当年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了十位高僧对《唯识三十颂》的注解,本来打算逐一翻译出来,但弟子窥基建议,揉在一起翻译。因为十位高僧的观点各不相同,每个都翻译出来,明摆着让后人打架,玄奘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以护法的观点为准,将十位高僧的注解揉在一起翻译,这就是《成唯识论》。
可以想象出来,如果其他九位高僧知道了,肯定会对玄奘大师有意见的!你玄奘凭啥以护法的观点为准呢?为什么不以我们的观点为准呢?
所以呢,祖师古德是一个泛称,不是指哪一个人,而是有N多的人,每个人的观点又不尽相同,就像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你说以祖师古德为准,岂不是一句空话?到底以谁为准呢?
学习净土宗的人,理论上应该看过两本书,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和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从这两本书里可以看出,两位祖师的净土思想,“异”多于“同”。
两位祖师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大力称赞和弘扬持名念佛,并都二分为事持与理持,但莲池大师是基于华严理事的二分,事持专主事相,理持专注体究,与禅宗参话头相似。认为理持高于事持。
而藕益大师的理事二分,是基于天台立场,认为事持和理持具有同等的功效,念佛不必涉及参究。
两位的观点不同之处很多,不再详述,只说最关键的一点,往生的标准。莲池大师认为,最低标准须事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蕅益大师认为即使没有一心不乱,只要深信切愿念佛,亦可往生。
简单看完了两位祖师的思想,请问以谁为准?净宗祖师古德,又何止这两位?我知道某些人会说,这个是祖师的方便说,那个是古德的密意,这些纯属分别念,你又不是人家肚里的蛔虫,怎么知道人家的真实想法呢?
现在净土宗里所谓的“述而不作”,其实也是根据其个人的分别念,从A祖师的思想中挑几句,从B古德的著作中拣几段,这样拼凑堆砌出的教理,就像积木搭起的宫殿,外表富丽堂皇(全是祖师古德的思想),实际大风一刮就倒,而且你一旦质疑,他就会瞪眼:你敢质疑祖师古德?
所以,对于那种让信众不能质疑祖师古德的某些人,信众应有清醒的认识。这些人,往好了说,是对祖师古德个人崇拜;而实际上,不少是狐假虎威,把祖师古德作为他手中的棋子!
他不让你质疑棋子,实际上,是不敢让你质疑他的棋艺而已,因为他的佛学造诣和教理体系,是经不起推敲和质疑的。
佛教是追求真理智慧,反对个人崇拜的,连释迦牟尼都从来不以权威自居,鼓励质疑。在《增支部·迦摩罗经》载:僑萨罗国迦摩罗镇的人们,因见各宗教的修行者都说唯有自家为正道、排斥其他,怀疑迷惘,就此请教佛陀:究竟谁说为真理?
佛陀告言:你们对可疑的事怀疑,是正当的,不要轻信流言、传说,不要轻信历代相传的传统,不要盲目遵从宗教教典,不要轻信猜测,不可仅凭逻辑推论,不可只看事物的表象,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不要轻信事物的表面,不要轻信与先入为主之见一致的观点,不要轻信好像应该被接受的似是而非之事,也不可因为是尊长、耆旧、名流大德乃至佛陀所说,便予信受,应该以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去鉴别一种说法是邪是正。如果经过这样鉴别,明白某种说法是不善、错误的,将导致毁灭和痛苦,便要坚决拒绝它们。若确认为是善、不谬的真理,依之而行将导致利益和幸福,就应该坚决信受奉行。
大乘《大宝积经》卷五七佛对堂弟难陀的教诫,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汝莫信我,莫随我欲,莫依我语,莫观我相;莫随沙门所有见解,莫于沙门而作恭敬,莫作是语:“沙门乔答摩是我师。”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独在静处思量观察,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
而且祖师古德之间,互相不认可,互相驳斥对方观点的,多了去了!你不知道,那是因为你看古人的著作,看的太少而已。著名的“空有之争”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说,在世尊的时代,并没有这种个人崇拜的思想,是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被国人吸收改造后,才慢慢形成的,这个思想的源头,就在于国人的祖先崇拜思想,也就是所谓的“祖宗文化”。
二、圣贤之言不可违,祖宗之法不可变。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崇拜祖先。中国传统,逝者为大,为尊者讳。越有名气地位的祖先,越不让人质疑,不仅不准质疑,还把其予以神格化。
所以,祖宗文化欠缺逻辑、怀疑、批判、创新,把祖宗文化的枷锁,套在子孙后代的脑门上,想创新和超越都很难。
在很多人眼里,越古老腐朽的东西,就越神奇,就越有价值。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时间是倒退的,生命是倒着进化的。一听“祖传秘方”,就两眼放光,请问那些拥有无数祖传秘方的古人们,为啥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呢?古代那些削铁如泥的宝剑,论硬度和韧度,不一定比得上你家的菜刀。
而在形容古人思想时,往往会用“博大精深”这个词,说白了,就是你这辈子都研究不明白。你敢质疑古人?那就是大逆不道,数典忘祖!
对古人,我们当然是要尊重的,但尊重和迷信、崇拜,完全不是一回事!祖师古德的著作,要不要看?当然要看!但看归看,不要迷信崇拜他们,而是理性的思考接纳。
美国人爱夸自己,中国人爱夸祖宗,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区别。
一些朋友,特别是外地的朋友,会问我一个问题,问我和朱元璋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朱皇帝的后裔?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并不简单因为我姓朱,全国姓朱的非常多,而是因为我所在的蚌埠,是个新建不足百年的城市,在明朝时,这个地区属于凤阳府,而朱元璋是凤阳出生的,所以会有此一问。这就是典型的祖宗文化在作祟!
而我的回答是: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其实有没有关系,我也不知道,没有考证过,从概率论上来说,祖辈生活在此地,不排除也有沾亲带故的可能,但我对这个问题,丝毫不感兴趣。
我们现在回到佛法里。要知道,祖师古德之所以能够成为祖师古德,正是因为他们敢于质疑和超越在他之前的祖师古德。
以善导大师(613—681)为例,在大师之前,有净影慧远(523-592),智顗大师(538-597)和他师傅道绰大师(562—609)在内的诸多祖师古德,善导大师在认真学习了他们的教理后,通过质疑、分析和论证,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净土思想,并最终成为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以我们后人的眼光看历史,善导大师当然是名副其实的祖师古德。但是在和善导生活于同一时代的某些人眼里,大师估计也被认为是个“欺师灭祖”的家伙,居然敢质疑祖师古德,还敢创新,我慢太重了!
在“闻、思、修”的佛法修学体系,“思”,就是质疑、寻找、判断、分析和论证的过程。质疑是“思”的前提,你不质疑,怎么思考?没有思考,何来正见?没有正见,如何修行?正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至于某些人认为,祖师古德不同于一般的古人,他们有的是佛菩萨转世再来;有的是开悟的、见道的、证果的,因此他们更靠谱,下面我来解释这种观点。
三、凡夫是佛菩萨转世再来的这种说法,在原始佛教里是没有的,在早期的大乘佛教思想(龙树、世亲为代表)里也是没有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结合一些大乘经典和历史原因,慢慢形成了这种说法。
当然,如果把这种说法,视为对已圆寂高僧的尊敬和怀念,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例如善导大师被认为阿弥陀佛转世,印光大师被认为大势至菩萨转世,注意,一定要在其去世后才能追认!而且你不能真把他们的言论视同佛说,否则,就背离了释迦佛“依法不依人”的教诲!
相信某些人,会引用某某经的观点,临终前说自己是佛菩萨转世的,就是真的佛菩萨转世。请问,为什么在这本经流传之前,没人这么说呢?为什么在这本经流传后,有人这么说呢?明摆着跟经文学来的呗!我没有说这本经是伪经啊,个人认为是译著,有真经翻译的部分,也有译者人为添加的部分。
就像那个日本的法然上人,临终前,明说暗示自己是极乐世界来的圣人,再加上弟子和信众的吹捧,最后搞了个大势至菩萨转世的头衔。这也只能忽悠一些无知的信众而已。
所以,凡夫是佛菩萨转世再来,完全是不靠谱的。那么,开悟、见道、证果,这些靠谱吗?是的,这些从佛教义理来说,是真实存在的。《阿含经》里,就记载了多例。
世尊在世时,证果是非常多的,这和世尊的增上缘加持有重要关系,而且能见到世尊面的人,肯定比我们的福报大多了。
随着时间推移,从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到末法时期,证果的就越来越少了,根据《高僧传》之类的记载,宋代之前,中国高僧证到阿罗汉果的,基本没有;初果到三果的,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宋代之后,就极少了。
但是这种开悟见道之类的,纯属个人一种主观的、不可言说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没有善知识的印证下,只有天知道。至于印证的人,是不是真的善知识,也只有天知道。
其实见道证果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佛弟子都有误解,认为开悟证果了,就和佛的知见一模一样了,说的就百分百是佛意了,就可以和释迦佛平起平坐了。错了!
佛是圆满的,众生是不圆满的,就是等觉菩萨,也不能百分百理解佛意,像集结经典的那些大阿罗汉们,对某些教理和戒律,不也一样存在分歧?一个有修有证的阿罗汉,对佛法的理解,不见得能超过一个无修无证的凡夫菩萨。
四、文章结尾,总结几点。
1、轻视祖师古德的人,是非愚既狂之辈;但把祖师古德捧上神坛的人,也绝非正信的佛弟子,两种极端皆不可取。
2、学佛要“依法不依人”,不论古人今人,死人活人,他们的观点,都是仅供你参考而已。今人里,也有正知正见的;古人里,也有滥竽充数的。
信古人不信今人,认死人不认活人,完全是你的分别心,或者是看不得别人好,羡慕嫉妒恨的阴暗心理。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只要是人,就没有和释迦佛的知见百分百一样的;如果你想找个百分百,建议你别学佛了,去学物理吧,早点研发时光机出来,回去见世尊。
3、关于佛教是否要创新的问题,我想只要学过佛教史的人,都没有疑问。印度各阶段和各国各地区的佛教,都是在佛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本地区文化和社会制度,而创新发展出来的,这也是缘起法则的实际运用。
当然,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从佛教来说,你可以跳出古人的圈子,但你不能跳出释迦牟尼的圈子;你可以质疑古人,但你不能质疑释迦佛。
所以特别说明的是:学佛方式、佛教传播等可以并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但佛法不能创新,佛法只能总结、提炼和发挥。
太虚大师就是近代佛教创新的代表人物,他当时的“佛教革命”言行,遭到了诸多守旧派高僧大德的口诛笔伐,批判他是“离经叛道”。
但现在,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想;他所提倡的佛学院教育模式,也已经成为佛学教育的主流模式,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僧伽人才。
4、分享两句话,第一句是宗门的名言: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本文主题,自己体会。
第二句话很简单:别指望所有人都认可你,这样会显得自己很廉价!
前一篇:趣谈阿弥陀佛的“阿”字正确读音
后一篇:会集与述而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