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析子》阅读笔记(四)
(2025-10-05 11:01:30)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邓析子今解》(微信读书)
(陈高傭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阅读笔记(四)
后记:(3)
轉辭篇第二(P628)
夫言之術:與智者言依於博(广博),與博者言依於辯(善辨),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要谈势威),與富者言依於豪(要谈豪华),與貧者言依於利,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説(锐,明白),此言之術也。不困在早圖(不陷困顿在于及早图谋),不窮在早稼(及早耕稼)。非所宜言,勿言,以避其尤(过失)。非所宜爲,勿爲,以避其危。非所宜取,勿取,以避其咎(罪过)。非所宜争,勿争,以避其聲(争吵之声)。一言而非,四馬不能追。一言而急,四馬不能及。故惡言不出口,苟(不正当)語不留耳。此謂君子也。(P629)
夫任臣之法,闇則不任也,慧則不從也,仁則不親也,勇則不近也,信則不信也。不以人用人,故謂之神。怒出於不怒,爲出於不爲。視於無有,則得其所見。聽於無聲,則得其所聞。故無形者有形之本,無聲者有聲之母。循名責實,實之極也。按實定名,名之極也。參以相平,轉而相成,故得之形名。(P632)
(人君任用臣下的方法:自己愚昧糊塗就不能任用人,自己察察爲明,人就不跟從你,對人仁愛,臣下就有不親愛你的,勇敢了,臣下就有不敢接近你的,對人信實了,臣下就有對你不信實的。能够不是以人用人,就可以説是神。忿怒表現於不怒,有爲由於無爲。看到無有就得到所見的形象了。聽到無聲,就得到所聽的聲音了。所以無形象是有形象的根本,無聲音是有聲音的母親。依照名稱來責求實在,就是實在的極點。按照實在規定(確定、擬定)名稱,就是名稱的極點。名稱與實在參合在一起能够相平,彼此互相轉化能够相成,所以稱爲形名。)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以死,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也。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何以知其然?爲斗斛而量之,則并斗斛而竊之。爲之權衡以平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爲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爲之仁義以教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彼竊財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是非竊仁義耶?故遂於大盜,霸諸侯,此重利也。盜跖所不可禁者,乃聖人之罪也。欲之與惡,善之與惡,四者變之,失。恭之與儉,敬之與傲,四者失之,修。故善素樸,任惔憂,而無失,未有修焉,此德之永也。言有信而不爲信,言有善而不爲善者,不可不察也。(P635)
(河流乾了山谷就(成)空虛,土丘平了深池就充實。聖人死盡,大盜就不再發生了,因爲天下平定而没有事故了。要是聖人不死,大盜是不會停止的。怎麽能知道是這樣?我們來看:聖人製成斗斛量器以量東西,就有人連斗斛一并偷去了。製成秤錘秤杆以稱東西,就有人連秤錘秤杆一并偷去了。製成契約印章以守信用,就有人連契約印章一并偷去了。製成仁義等道德名稱以教育人,就有人連仁義等道德名稱一并竊去了。怎麽知道是這樣的?我們看:盜竊財物的人是被誅殺了,盜竊國家的人卻成爲諸侯了。諸侯門下就有仁義存在,這還不是盜竊仁義嗎?所以稱爲大盜就是諸侯的霸主,這真是最重大的利益。盜跖所以不能禁止,就是聖人的罪過。喜愛和憎惡、善良和醜惡,對於這四種心情有了變化就是過失。恭敬與節儉、尊敬與驕傲(傲慢),這四種行爲有了過失,就是修養不够。所以善於素樸,任其安静優裕,而没有過失,不須修養,這是德性的永久性(永久的德行)。人們的説話有的似信實卻不是真信實,似善良卻不是真善良,不可以不加審察。)
——二〇二五年七月十三日下午